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诺:职场困境的本质,其实从来都不是“职潮问题(一诺)

(2023-06-27 21:35:25)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写在前面:

 

北京时间早九点、美东时间晚九点,“职场困境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职场问题”的直播会有一次回放,在奴隶社会视频号和 YouTube 同步进行,直播间有工作坊报名优惠,点预约开播可收到提醒。

 

说实话,我今年 5 月份第一次做 6 周职场工作坊的时候,开始并不顺利。

 

虽然我在开课之前就知道可能会不顺利,还发了一封劝退信,但是没有劝退几个。

 

开课以后,前两次课,很多人都觉得一头雾水。

 

感谢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没放弃,后来都慢慢缓过神来,体会到了课程为什么这样设计,也觉得受益。

 

工作坊的学员们很多人有十年或者以上的工作经验,上过商学院,也参加过各种中国或者美国的职场培训、工作坊,很多也用过职场教练、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医生。

 

我当然也有过,这些年也在各种企业和论坛上做过分享,知道这个“市场”在做什么。

 

但也就是这个原因,我的工作坊设计,和这些都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诚实回顾自己二十年的职场经历,我发现给我带来真实的突破和成长的,其实从来不是什么职场技能或者术的层面的技巧,而是某种底层的自我觉察和松动。而且些松动的发生,看上去似乎无声无息,而且似乎和职场毫无关系,影响却非常深远。

 

我在《力量从哪里来》里,分享了从 2013 年就合作的高管教练 Patrick 和我这些年的缘分。

 

其中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餐馆给小费。

 

Patrick 自己是从阿根廷移民到美国的。阿根廷在餐厅吃饭也给小费,一般给 10%,美国大概 15%。他到美国之后,每次给小费,都给 20%。他太太问他:“为什么给这么多?”他总说:“因为餐馆的服务好。”直到有一次,服务生服务很差。他临走的时候还是给了 20% 的小费,他太太又问他:“这次服务可不好了,为什么还给 20%?”

 

他于是才开始问自己,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要从一个素不相识,而且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人那里,通过给小费去寻找某种尊敬和认可?这样的追问,他诚实回答,知道因为自己是移民,特别不希望“美国人”知道他是从一个更“穷“的国家来的,要通过给小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再深究,为什么自己的价值要通过给小费来证明?因为认为自己的价值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的,至少是强相关的。再追问,如果不是金钱,那是什么呢?这时候会发现底层是对自己价值评判的问题,钱、学历、经历这些看起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没有这些,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价值”。

 

大家看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有共鸣。

 

在职场上,我们那些希望通过学历、资历而得到认可,那些因为害怕被评判而加倍的努力,和那些因为无力面对冲突而走的弯路,那些因为各种不敢而错失的机会,底层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

 

这些价值判断的形成,大部分是在无意识中,由我们的家庭和教育体验所塑造的。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塑造“,并突破这些“塑造“,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改变才可能发生。

 

Patrick 这些年给了我很多启发。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在 2016 年介绍我看了《臣服实验》这本书的英文版。我看过之后写的一篇读后感,非常神奇地促成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发行。今年早一点,我有幸去佛罗里达见了书的作者 Michael Singer,也做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大今年 10 月底开始的最后一次 6 周职场工作坊,我会请 Patrick 做分享嘉宾。他这些年一直在企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领域做非常深入的工作,大家会有非常难得的机会听到他的分享。

 

我说“职场的困境的根源,都在职场之外”,其实有两面。一面是向内,看到我们在职场困境后面的自我困境。另外一面是向外,看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真相。

 

为什么?因为职场不是存在在真空里的,职场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延伸。

 

在海外,如果不了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形成的脉络,其实对职场的理解和参与永远只能停留在“工具人”的层面。和同事除了“业务”,无法有真正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这样的交流,就不可能真正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更不可能游刃有余,获得发展和晋升了。

 

刘瑜的书《比较政治学30讲》,看上去似乎是学术书,但其实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她在序言里讲: 

……我们不得不试图理解政治,这不仅仅是因为——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而且因为政治中有我们命运的源头。

 

......

 

水手在大海上航行,努力练习航海技术,掌握气象地理知识,储备粮食物资,殊不知,最能影响这场航行成败安危的,不是水手的智识,而是大海本身的“脾气”。

 

 ......

 

我们所有人脚下看不见的大海,是我们必须穿越的看不见的暴风骤雨。

 

说得多么精妙啊!

 

“职场”又何尝不是呢?职场无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子集而已。如果我们每天盯着眼前的各种技巧,而完全不知道海浪为何涌动,涌向何方。当“暴风骤雨”来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翻了船都莫名其妙。

 

所以这一次我工作坊的另一位嘉宾,就是刘瑜教授。这是比见到 Patrick 更难得的机会,她会和我们聊聊“民主的衰退”, 因为这关乎如何去理解这“脚下的大海”。

 

刘瑜在书里说, 她的工作——

 

“ 并不试图对一时一地的“政治”做出是非判断,而恰恰是试图从“此时此地”抽离,通过历史的与全球的视野来激发新的问题与思考。因为很多时候,观点的不同赖在视野的不同——海拔 100 米处看到的绿色田野,在海拔 1000 米处,可能不过是荒漠里的一小片绿洲,而到了海拔 5000 米处,这片荒漠又不过是漫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比较”是为了抽离,而抽离是为了在另一个高度反观。”

 

其实万物万事都是一样的,需要抽离,在另一个高度反观,才有可能看到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