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源头,是你对自己的不满(周小宽)
(2023-06-25 16:46: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1
负面情绪的源头,抑郁的源头,很多时候来自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
一个人虽然可能对环境不满,表现得很愤怒,指责环境和他人不应该如此,但其实,他也对无力彻底改变/控制环境的这个“不够好的自我”,极为愤怒和嫌弃。
只不过这可能只是在他的潜意识层面,而意识层面他只能意识到他对外界的不满。
但潜意识里面,他对自己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
简单说就是,在他们的“自恋幻想”里面,他们应该是可以完全操控环境的无所不能的人,而不是普通人不是芸芸众生——所以控制不了环境,那么自己就很糟糕,这是不可接受的——既不能接受不被控制的环境,也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自己。
2
有很多人在当下对自己不满意,即使是在一个目标取得了胜利之后,仍然很难真正的去休息,去享受自己赢得的胜利,仍然很难感到幸福。
这样活着好像一辈子就变得勉为其难,而且很不值得。
他们为什么不能肯定自己的成就,不能享受生活,对自己这么严苛而不自觉呢?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认知的阴影
这其实已经完全偏离了理性和客观,因为这些父母没有理性,没有对自己和社会客观的真实的认知,而只有疯狂的自恋感觉。所以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投注其实都是充满着一种病理般的自恋的味道。
这不是我们所常常提倡的那种自信,自尊,也不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健康的、稳定的、合理的自恋,这是一种偏离了理性的、偏执的、病态的自恋。
在这样的一种病态自恋的感觉里:
你的父母会看似坚定地认为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极为杰出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又很自卑无力,觉得自己改变不了什么);
你的父母认为所有的困难和痛苦,生活的不如意,都是因为他碰巧活在了一个糟糕的环境里,所有的糟糕都是外界环境或者他人造成的,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够好”;
你的父母会认为,如果外界的一切足够配合的话,他们能够成为了不起的人,甚至是改变世界拯救地球的人(其实是凌驾于他人可以对他人进行控制的人);
你的父母在内心中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一个只做对的事情的人,只不过这个世界极为不公平,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有好报,这是世界的错。
我想我不需要再去列举了,但我们可以去想象,这样的父母他们会如何看待他们所创造和养育的孩子呢?代表着他自己的一部分,作为他的传承,并且成为他满足自己疯狂自恋以及极度控制的工具。
“我的孩子应该是不同凡响的,我对孩子的养育是杰出的且没有任何问题需要思考和修正的,孩子应该是优秀完美并且对我言听计从的。”
他们要的孩子是:
1.优秀能配得上父母疯狂的自恋(所以你永远优秀得还不够)
2.如果孩子有任何成就,那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归功于自己)
3.他应该很有能力但是他必须被我所掌控(一个有能力的人受制于我,意味着我很厉害)
4.如果他做不到以上,那就是他欠我的。(他必须欠我的,不然我怎么控制他成为我要的样子呢?)
所以他们不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孩子,一个真正的生命。
他们其实也不愿意看到真实的孩子真实的生命。
因为如果去看到,那么就分化了,他就无法去控制、占有、侵蚀“孩子的自我”来为“我的自恋”所用。
3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被看见,其实意味着被当做一个不从属于谁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待,这是一件多么基本却又如此艰难的事情。
其实很多人对此的体验是零,是完全陌生的。
一个孩子他喜欢唱歌,他拥有天籁般的嗓音,但可惜的是他没有办法在大众面前歌唱,因为他特别不愿意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很多人歌唱。他愿意的只是去唱,在一个私人(只有他信任的几个人)空间里歌唱。
他的歌唱不是表演,他有超强的歌唱天赋,但是表演,或者把他的歌录下来给其他人听,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折磨,他会不舒服,会不开心。
是有些可惜。因为这样一个情况,他可能不能成为明星,成为歌唱家,成为声乐老师了。他的歌声也因此可能只有少数人听见,他会因此失去很多的机会。
但是,这就是他。你看见并且尊重他这种存在,这就是对独立生命个体的看见。
他可以只唱给他自己听。
对他表达“你必须要做到这件事”,对他表达“如果你做不到我是多么的失望”,让他感觉到如果他不能克服他的“不想”,那么爸爸妈妈就不再爱他,爸爸妈妈的辛苦就得不到回报,让他感觉到如果他坚持他的自我,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辜负和伤害,那就是不道德,就是毫无情感的表现。
这个孩子,最终可以表演了。他有了歌唱的成就,他的父母很满意。
但没有人知道,从那一刻起,这个孩子不再喜欢歌唱。他每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唱,都像美人鱼为了巫术给她一双腿而行走在刀尖。
大家听到了他动人的天籁,父母满足于把这个孩子培养出来了。
4
你能看到这个人吗?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我们的能和所不能,愿和所不愿的地方,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和不能、愿和不愿,这个叫做对自己的看见。
这个例子中,孩子的父母不愿意看到这个孩子的“不能不愿”,他们对于这个孩子不能在大众面前歌唱无法接纳无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所以他们把孩子变成了“更合理更好”的样子。但是这个更合理背叛了孩子的真实,这个更好,也非这个孩子所愿。那是父母或者他人的心愿。
当他人的心愿,湮没了你的心愿,并在你的生命里得以实现的时候,这就是对你的生命的吞噬。
因为不谈到那些,你连在你生命里发生了什么,什么至今还在统领着你的生命你都不知道,你却想绕过这些找到让你自己感觉到舒服的办法?
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或者是当我们陷入长期的自责,长期的自我攻击中,或者是当我们取得了荣誉赢得了目标也不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都没有能够真正的看见自己的能和不能。
一个人看不见自己,是因为他被父母占据了他的生命。他的自我早已被淹没和背叛,躲在重重迷雾的背后。
所以心理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一个重新找回失落的自我的过程。
很多人和父母的恩怨纠缠,其实围绕着一场关于自恋的战争。
你半生的努力,所满足的可能只是你父母病理性的自恋。而你的父母并没有在养育中给予你滋养,来帮助你建立你的健康自恋。
因此,你努力半生,却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事无成。因为你还不曾拥有,属于你自己的自恋。
问问你自己,作为一个脱离了父母投射的普通人,做到什么,你才能喜欢自己,对自己满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