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表达自己,却没有感知生命(8期学员邓丽——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6-25 16:46: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学了心理学,可能会经历这样的体验。
经过相关学习和训练,在团体的共同学习氛围下,开始体会到什么是被懂得,什么是被接纳,什么是被尊重。
知道了人生很多的问题和烦恼,大多来自关系中未被圆满的部分,也许是关系带来的创伤,也许是被苛责对待而压抑的自我等等,最早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旧关系中遗留下来的冲突、伤痛,在新的关系中被不断唤醒,渴望面对和整合。
经过学习,开始明白,原来那些所谓负面情绪的底下还藏着一个内在受伤小孩。
从课堂下来,回到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你特别渴望对方能够懂得自己,能够聆听,能够看见自己言行底下的需要,期待对方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咨询师,敏锐的捕捉到自己情绪感受的变化,无条件懂得和接纳自己的情绪,陪伴自己内在那个孤独已久,被忽视很多年,渴望被滋养的内在受伤小孩。
当这个内在受伤自己被看到,被人温柔以待,在对方的懂得与包容中你感到自己被治愈。
当内在受伤自己感觉不被接纳和理解,你感到无比愤怒、失望、控诉:为什么你总是不懂我?你根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如果你也常常在关系当中感到愤怒失望委屈。请打住,也许你需要对此保持觉察。
你渴望美好的关系,期待良性的沟通,为什么会出现你追我逃,渐行渐远的局面?
这其中,我们需要弄明白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好的交流?
一次好的交流,里面有“我”(自己),有“你”(外界),有信息这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从“我”这里出发,传达给“你”,“你”对信息进行理解并且做出反应,再反馈到“我”这里,“我”接收到了,对“你”的反应“我”同样也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我”和“你”是平等开放的,信息在“我”和“你”的正向循环互动中得到了确认。
如果交流中,“我”这里传递的内容,只是为了让“你”看见“我”、聆听“我”、懂得“我”,对“你”是否能够及时回应“我”,对“你”是否能够精准的回应“我”有一个隐性的期待和要求。“我”就将懂得自己陪伴自己,爱自己的责任,转交给了外界,“我”的开心和失望,取决于外界是否准确及时的回应满足“我”的需要。此时,“我”才是最重要的。“你”能满足“我”的需要,交流就成立,不能满足,就变成了无效沟通。于是,交流和交流中的对方就沦为了“我”的工具,一个只是“我”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
好的交流,一定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我和你到我们。这样,在交流中,我们了解了彼此,也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连接。
二、交流的价值是什么?
人为什么需要交流,需要表达?
似乎人总有一种想要向外倾倒自己的需要。也许是对某个事物的观点,也许是自己的情绪,也许是自己的期待需要,也可能是自己的偏见或局限。可以说,人们总是急于向外去表达自己内在的一些东西。
所以,人需要表达需要交流,是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听到,无论表达是对外的理解,还是表达对内的认识。
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
在逻辑的角度,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是为了被看见被听见,那TA是为了被谁看见和听见呢?绝大多数时候答案指向外界。反过来推论,当我们需要被外界看见和听见,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看见听见很少,或者是我们对自己看见听见的,是不清晰的不坚定的,所以需要通过外界一次次的看见,一次次的认可,来映射有一个很少被看见的自己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总是急于向外表达,对内而言,这个人所经历的生命信息就无法被深入探索,因为TA缺少对生命的深度感知,感知到的事物远比喋喋不休的表达更宏大更深刻。
所以感知生命才是表达和交流的真正价值。
三、感知是生命的需要。
曾经,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付出和失去难以释怀,每当痛苦之身发作,感觉自己被苦海淹没,快要窒息和爆炸,不同于其他伙伴到处找人吐槽,或是在群里倾倒自己的各种情绪。我只会盯着自己所认为的重要他人,在对方那里,任由我所有的狼狈不堪肆意横行。
面对不分时机的信息轰炸,机关枪般的语言扫射,对方的反应中,有害怕、有无语、有烦躁、有愧疚、有心疼,还有无可奈何。当时的我还以为撕开伤口就是一种勇敢,以为袒露内心就是对自己诚实。面对对方的叹息、指责、沉默和逃离,不理解,也无法接受。
所以,你的失望和远离,是不是你也不理解对方的不理解,不接受对方的不接受。你只是表达自己,却无法感知自己,也无法感知对方。
你以为你在表达你的不舒服,不,也许你只是在情绪化表达,也许你表达的只是希望对方看见你的不舒服,来为你的不舒服去做点什么。
这样的表达,要么只能得到一时创口贴式的爽快和安慰,要么只能在关系中因为失望日渐疏远。
对生命而言,表达的越多,反而离自己越远。因为你表达的方向是向外的,并没有真正的看向自己。
如果你看到此刻的自己,是愤怒的,你是否选择为自己去做点什么,比如,看看愤怒底下的需要是什么,你愤怒的对象是外界,还是那个你不能接受的自己?
如果你此刻感到痛苦,你是否深入探究你的生命中经历了什么,你怎样面对受伤的自己,是选择喋喋不休的对外界诉说自己有多痛,还是转身拥抱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表达,从来不是为了被外界懂得,而是在表达中,在被懂得与不被懂得中,我感知到自己和对方这个生命。这样,生命就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被看见。
每个人都难,不是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