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奇峰:受到的伤害有多大,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曾奇峰——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06-25 16:15:51)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01

 

伤害有多深,可以自己决定

 

从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来看,有没有心理创伤这么回事,都是一个问题。

 

同样的一件事,对有些人来说,已是灭顶之灾;而对另外一些人,却只不过像是被蚂蚁咬了一口的小事而已。差距之大,无法以道里计。

 

一次,一位女性朋友发来短信说,她因一件事情受到很大的精神伤害。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所大学通知她参加一个在“十一”长假期间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但她已事先安排去国外度假。一番犹豫之后,她决定放弃度假去参加会议。“十一”那天早上,她开着车、带着钱去报名,却因为据说是通知误发给了她的理由,被拒绝。

  

可以想见她的失望与愤怒。

 

一小时后,我回复了一条短信,问她:“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一小时后,这位朋友回短信说:“你这么一问,我一想,怎么就觉得这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了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心理创伤进行澄清的过程。

 

心理伤害跟身体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身体伤害是在物理学层面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而且受伤害者身上会留下肉眼或者仪器可以检测出来的创伤。

 

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象征的层面的,看似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国话辱骂你,你会觉得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他用你不懂的俄语辱骂你,你可以完全一点感觉也没有,伤害就无从谈起了。

 

“澄清”就是,你懂中文就是对用中文辱骂你的人的一种“配合”,你不懂俄语就是对用俄语辱骂你的人的一种“不配合”。所以在这样的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一方。 

 

上面提到的女性朋友,看起来她是完全的受伤害者,受伤害的程度,似乎完全由拒绝她的会议主办方决定。

 

我所提的问题—“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改变了事件中主动方和被动方的位置,隐藏着这样的意思:这件事已经摆在那里了,受多大伤害,完全你自己看着办。 

 

这位女性朋友的悟性实在是太好了。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马上就让自己从这件事情中脱身了。

 

这样的利落,当然也是因为她实际上早就为不受伤害做了性格上的准备,这种健康的性格可以称之为“趋乐避害”型性格。

 

而也许对另外一位女性来说,遇到同样的事件,遇到我的反问之后——算是一种专业处理吧,仍然对该事耿耿于怀,令自己长期处于创伤性的状态中不能自拔,对这样的性格,也有一个描述性的“诊断”,叫“对创伤成瘾”。  

 

心理健康意味着,面对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内心的稳定程度有多大?一般来说,越稳定,就越健康。

 

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儿。佛所谓“无我相”,则是最高级的境界了。

 

“我”都不存在的情形下,伤害藏身何处呢?

 

02

 

对痛苦成瘾

 

习惯于做失败者,或者一定要做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痛苦成瘾,以此处罚自己来重复感受那个痛苦体验。

 

曾经牙痛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颗松动的牙齿,如果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

 

但是,你却会不断碰它;用舌头顶,感受它的疼痛,是这颗痛牙脱落之前你会反复做的事情。这种重复制造痛苦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对痛苦成瘾”。  

 

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

 

从生理上说,我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重复刺激。

 

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痛苦串联而成的。这些人是把痛苦当成自己独特的享乐方式。所谓痛并快乐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越是幼年时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

 

因为这些痛苦会渗透在一个人的人格层面,在不容易被探测的深度潜藏着,持续而坚韧地寻找表达的机会。

 

这种表达往往会给一个人所有方面打下痛苦的烙印:他的许多看法是令自己和他人都难受的看法,他的情绪大多处在低谷或者不和谐的亢奋中,而他的行为也不断地在伤害身心健康。

 

重复痛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弄得很糟糕,比如不断重复失败的学业、友谊、爱情、婚姻和事业。当这种倾向走向极端时,可以表现为直接攻击他人和社会秩序,以引发社会和法律的惩罚,从而达到重复痛苦的目的。

 

危害治安者、受贿者、吸毒者等等,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社会对有这类重复痛苦的人是不接纳的。

 

对于失败者,会给其很多的蔑视。对于犯罪者,社会会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从心理学上讲,蔑视和惩罚是他们希望获得的东西,是他们“痛苦瘾”的解瘾药,社会似乎也有配合他们“过瘾”的嫌疑。

 

虽然如此,为了弘扬“对成功成瘾”的倾向,也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对失败者和犯罪者给与恰当的蔑视和惩罚还是必需的。

  

重复痛苦的另一种倾向是,用社会许可的,甚至赞美的方式来虐待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中青年学者或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消息,通过他们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他们实在是工作太勤奋了。

 

媒体对这样的情况都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赞美。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态度。抛开社会效果不谈,对个体来说,不管是死于工作还是死于吸毒,都一样是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虽然成瘾状态很难改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

 

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一些“瘾”太大的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对痛苦成瘾”的倾向。

 

而且,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于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与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