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洽,认识并接受自己(十点读书会)

(2023-06-25 16:15:48)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导读:

 

一本好书一种人生,10天陪你一段旅程。

 

本期10天陪你读本书”,为您带来史欣悦的作品——《自洽》。

 

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播出后,担任带教律师的史欣悦,收获了很多关注,他的职场社交备受称赞,与人沟通时不卑不亢、不紧不慢的自如应对,更被撒贝宁称赞是社交范例。

 

不过,《自洽》并不是一本教人们要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书,它探讨的,是人们要如何与内心的冲突和谐相处,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与自己相处。

 

“自洽”这个词,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史欣悦律师在书里也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环境和关系里展现出不同的样子,这大概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人并没有一个抽象不变的自我,所谓自我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不同的关系映射出了不同的自我。

 

而把这些不同的自我认识好、组织好、协调好,就是所谓自洽了。

 

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告诉大家何为自洽、如何自洽。

 

首先会从认识自我开始聊起;

 

其次是选择,这是自我和环境的互动;然后是关系,这是自我和他人的互动;

 

接着是如何保持自我,因为有时,我们可能会过分投入到某种事情或者职业中,从而忘记自我;

 

最后,是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不断学习的好奇心。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太可能一步到位,这种认识,从来都是在选择之中、关系之中、工作之中有所体悟的,也是在锻炼身体和持续学习中不断更新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分享吧!

 

01

 

在这样快速变化而且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中,认识自己变得尤其重要。

 

每个人的禀赋、条件、背景千差万别,别人都无法成为自己的出发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出发点。

 

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客观的自己,比如基因和身体条件,家庭和生长的小环境,所处地区和时代的大环境,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认识主观的自己。

 

主观的自己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和思维方式。

 

主观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主观的自己有时候难于把握,甚至时不时还会变化。

 

认识自己一直都在发生,很小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事情、不喜欢什么事情。

 

但是真正认清自己,需要在成年之后人格稳定下来,才能确定地知道自己的秉性。

 

我记得我在十几岁时天天琢磨与宇宙人生有关的事情,但是怎么都琢磨不清楚,脑子里仿佛有一团糨糊。

 

出于好奇心,我找来了许多哲学、人生和宗教的书来读,可是越读越糊涂。

 

那时候的我没有思维的方法,也不太有逻辑,对于事实、情绪、理想、困难都没有适当的认识路径。

 

尤其是那时候的我还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对于社会和人生思考都是凭空想象。人要明白事情,必须经历事情,感觉经验是分析总结的基础。

 

这跟年龄也不见得有直接关系。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经风雨、见世面,有了很多感悟;

 

有的人一路顺风顺水,环境也比较单一,自然就要体会得慢一些。

 

02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要 20 多岁才步入社会,再经过几年的历练,总要到 30 岁左右才能对自己和社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看法。

 

但这并不是说 30 岁后人就不变了,变化一直存在,只是变化得没那么飘忽、没那么跳跃。

 

人在具备了一些经历之后,加上读书和思考,会产生一些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己、思考社会。

 

这样的思考,会比十几岁时清晰得多。

 

所以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你觉得有些事情想不明白也别着急,愿意想但是又想不明白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

 

而且有些事情自己觉得想明白了,也别着急,以后可能还会变的。

 

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在规划设计自己的道路时,需要不断观察自己,不断调整一个一个小目标。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来自不能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

 

一个学生,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唯分数论,可能迷失了自我;

 

一个职场奋斗的人,为了所谓社会和亲友的肯定,唯金钱论,唯升职论,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人和兴趣,乃至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人是目的本身,而不能是手段和工具,康德的这条理念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中,成为工具而不自知。

 

在资本的眼中,人成了一个生产要素,叫“劳动力”。

 

甚至有人发问,作为生产要素的我,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到底算资产还是负债呢?

 

03

 

只认识自我,不接受自我,还不算完成。

 

比如,我经过多年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认识到自己厌恶压力,对金钱不敏感,只愿意做自己有兴趣和喜欢的事,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有虚无的思想,不够奋进,等等。

 

这些“缺点”若不愿意承认,我就很拧巴,我就要拗出一种“我不是这样”的姿态;

 

但是,当我接受了自己就是这样之后,事情反而变得好办了。

 

比如,我厌恶压力,那我就去琢磨一下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压力来了我如何拆解和应对,压力之下我要注意不要犯哪些常见的错误。

 

这样一来,我还是那个厌恶压力的人,但是我在面对压力时更从容了。

 

这就像我们先承认森林是容易着火的地方,然后再去分析如何预防、如何管理、如何应急。

 

如果从一开始就咬牙不承认森林容易着火,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而森林真的着火时,就是一片混乱了。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一方面做一些预防性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某些具体的事实。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接受,有人就是比我身体好,有人就是比我能熬夜,有人就是比我更善于把东西卖出去;

 

同时,你也可以意识到你比大多数人细致,你比大多数人更善于用文字表达,你比大多数人更具同理心。

 

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特质,从自己出发,做一事有一事的收获,过一日有一日的长进。

 

今日的社会,喜欢把人排名,搞出各种榜单,让人们争先恐后地去争抢。排名就是鼓励怂恿人去和别人比,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从我们上幼儿园得小红花,到奥运会金牌榜,不都是排名吗?长此以往,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见着排名就想往上排,见着榜单就想往高处走。

 

有时候我会反思,我是不是一个见到一根杆就想爬的人?那样不好,我又不是马戏团的猴子。

 

一只猴子见杆就爬,这可能是天性加上训练的条件反射,但是人还是要保持大脑的敏锐和清醒。

 

如果自己不是猴子,就不要见杆就想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