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自己的情绪负责(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5-29 15:08:19)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女嘉宾在讲述新加入的同事时,几乎是全程烦躁,但是她对自己的烦躁毫无觉察,越来越理直气壮地数落和指责新同事。亚新老师非常稳定平和地对她进行了反馈,她并没有听懂,但当亚新老师关联到她和母亲的关系后,她瞬间就变身为那个新同事了。在她和母亲的关系里,她就是那个无助的哭喊“我就是不会”的新同事,她的母亲就是那个对新同事的不懂不会非常烦躁的她自己。
烦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绪,或多或少人人都会有。曾奇峰老师有个说法,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修炼的最高目标就是不轻易地烦,因为这意味着这个人有足够独立的人格,跟他人的边界也足够清晰,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开关在自己手上。
能够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境界的毕竟是少数人,我们普通人不可避免都会有各自的情绪按钮,每一个情绪按钮都对应着我们过往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伤点、痛点、卡点还有认知上的狭隘点、局限点等。情绪按钮越多,在关系中发生碰撞和冲突的机率越大,痛苦程度就越高。
只要情绪按钮存在,我们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就会被触碰到,就会产生情绪。于是,就会产生两种反应。
第一种,就像这期节目的女嘉宾觉得是同事让她很烦躁,浑然不觉地对新同事一肚子的火,觉得是新同事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同事对新同事指点不到位的问题。这是完全外抓的阶段,这是一条死路。
第二种,知道这是自己的按钮被按动了,这个按钮在我的身上,需要我来负责。比如这位女嘉宾需要意识到,是我很烦躁,烦躁是我的,同事只是触动了我的烦躁,于是就回到自己这里,来对自己的烦躁负责。
而一谈到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马上就想到那我要如何干掉烦躁,如何拆除自己的情绪按钮呢?
情绪按钮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每一个情绪按钮其实都是一个固定反应的模式,一说情绪按钮,马上想到拆除按钮,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干掉问题的固定反应的模式启动了。
在启动这个要干掉情绪的模式的同时,我们已经在下意识做了一个判断——情绪按钮是坏的,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是需要被干掉的。
于是我们虽然看似放弃了外抓,但依然掉进了头脑固有模式的陷阱里,依然把情绪当作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干掉、拆除都成了顺理成章、正确无比的不二选择,而我们的觉察、内观、拆解都成了解决情绪问题的工具。
这不是真正的内求,这只是从A到了-A,依然在同一条路上,只是抓的对象不一样,从搞别人到搞自己,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需要先停下来,对自动反应的固有模式踩一下刹车,进行“模式中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停下来。从一种下意识的自动化反应的模式到另一种完全陌生的模式,两种模式完全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
停下来,中断旧有模式,不做反应。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我爱人和女嘉宾的母亲一样,都是习惯指导、指挥、指责的所谓控制型人格,和这样的人相处有多么痛苦我曾经是深有体会的,而我们互动模式的转机和节点就在于我体验到停下来,进行“模式中断”。
那是2014年冬天,我们在汉口火车站接放寒假回家的女儿,我记错了女儿出站的时间,比正常接站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到了车站。当我发现我的错误的时候,他正在出站口翘首以盼,我说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我记错时间了,她的车还要一个小时。他瞬间火了:什么事都办不好!连个时间都能搞错!我先回去了!你自己在这等吧!转身就走了。
当时我刚刚上完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内在小孩支持团队,那一瞬间我看到他愤怒的脸就像一个崩溃的孩子,同时我也看到自己内在已经在往上窜的火苗,感觉自己的脖子到脸都在迅速升温,我下意识要追上去跟他吵一架的脚步停下了。我对自己说:停一停,停一停。我好像看到了什么。
在火车站喧闹的出站口,我安静下来,我脸上的热度迅速退去,我内在的火苗熄灭。我想起了他跟我说过不止一次的一件事情,他上小学时爸爸得了肺结核去省城住院,妈妈也跟着去陪护,四兄弟在家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盼着父母回来。有一天碰到妈妈的同事,告诉他说他妈妈今天会回来,他兴高采烈地告诉兄弟们,哥哥说是骗人的,还没到妈妈回来的时间。他不相信,在路口一直等一直等,等到深夜也没等回妈妈……后来他就最恨别人骗他也最烦等人了。
而粗心的我,一不小心就踩了他的两个雷,他能不生气吗?我长舒了一口气,也服了自己的气。这时他又过来了,我说:对不起啊!我太不仔细了……他的气也消了,说:我自己也有问题,没有看她发在群里的信息。下次不能再相信你了!
这一次的停下来,让我体验到只要我不对他做反应,不跟他对抗,他的火也很快就消下去,就不会有争吵。而如果我自己的情绪按钮也被触动了,我就自己来面对和出来。
这是第一步,停下来,允许对方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头脑运作过快,瞬间就在做固定反应,还会带来一个后果,认为改变、干掉、拆除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任何一个习惯和模式都是长期形成的、固着的自动化的反应。我们现在用的家电很多都是自动化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很难自己修理,因为无从下手,想要进行改装就更难。
要改变一个模式,要拆解一个按钮,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了解这个模式的运作过程,拆解这个按钮的构成要素。所以,不管你的情绪是什么,要面对和转化,请先慢下来。
第二步,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只有足够的慢,所谓的觉察才会产生,觉察,就是“作如是观”。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宝藏课程——“我们都是爱与被爱的生命体”训练学员写如是呈现的“慢镜头还原法”,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同步,回到当下时刻的如是中来,训练大家的觉察能力。
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生长团队的“冲突处理和冲击疗法”支持团队里,亚新老师进一步将慢镜头运用到内观,对整个冲突过程进行分解和排列。比如这位女嘉宾对同事产生的烦躁,用慢镜头去看,一帧一帧地看,去还原每一步,还原整个过程,通过排列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如是的内观:
红尘生命:我和同事—事情:她总是不会就问我——信念系统:告诉你了就应该记得,你不归我带就不应该来找我问——按钮:不懂、不知道就会被妈妈指责和控制的伤痛——产生的情绪:烦躁——情绪产生的力量:对抗——行为:不理——结果:同事觉得不被接纳。
于是她又产生了委屈……情绪和对抗就一步步升级。
看看,当我们这样去还原,让这些步骤和过程变得完整和鲜活的时候,我们就清晰看到了自己这里的发生,我们就会找出导致烦躁的中心环节,并不是事情本身,我们也就真正体会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是如何在我这么运作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直捣黄龙而不是南辕北辙,我们需要去审视我们的信念系统,保持开放和松动,我们还要回到内在去面对产生按钮的原型事件和原型人物,进行转化,所谓的改变才会发生。
第三步,成长起来。停下来,从问题导向的头脑固有模式转化到看到人的心灵模式;慢下来,觉察情绪产生的全过程,审视调整自己的信念系统,保持开放性,同时通过回溯疗法和内在小孩陪伴等专业技术去面对转化自己的伤点、痛点、卡点、难点,拆除情绪按钮;最后,还需要进行生命成长,整合完善自己的内在人格,完成社会化适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们需要完成一段从承认自己无能无力成长到生活工作都游刃有余的一段路,我们才能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接纳,越来越自在,无能感带来的烦躁等情绪就真的会越来越少。
祝福我们都能停下来、慢下来,然后成长起来,做一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