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由你我的不同,读懂彼此的生命之书(8期学员邓丽——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5-29 15:19:06)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期打进《今晚我和你》参与心理谈话节目的嘉宾,是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同学,也是曾经组队练习咨询技术陪伴彼此的伙伴。

 

几年不见,看到她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打拼,我欣赏她在生活和工作上做出的坚持和努力。节目中她语气急促,仿佛深陷问题的漩涡。

 

她说:我感觉被生活安排了,不是我在过生活,而是生活在过我。这是她在描述自己生活的被动,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困惑和无力感。

 

工作中,她做事循规蹈矩,而老同事的做事方法较为灵活,只要结果达成,并不固守某一种方法。这段时间,老同事带了一个新员工,因为老同事习惯自己解决问题,导致新来的员工来公司半年之久,在业务上还是一知半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当她和新员工共事,即使她告诫过新员工多次,新员工在事情上无论大小,会还是不会,总要来询问她,让她倍感烦躁。而关系上,新员工和老同事更为亲近,她感觉自己似乎被边缘化了。

 

对于没有学习过心理学,探索过个人内在世界的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对待问题的常见处理方式。而亚新老师,除了在事情处理层面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对嘉宾内在精神世界发生的一切更是洞若观火,让嘉宾看到自己和新员工的相处模式,不过是她和妈妈相处模式的角色互换,而她和公司做事的风格则是她和妈妈相处模式的重复。

 

公司不大,所以没有固定的章程可循,更多是以结果为导向,而她个人的特质是需要对一件事情理清楚想明白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就如同妈妈和她,在同一件事情上,妈妈处理的方式是只要不违法,不管是吵还是撒泼,只要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行。而她,会去理性分析这种方式是否可取,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有自己处事的一套逻辑。

 

这是她和妈妈的不同,用她的话就来说,妈妈是野路子,有时候偏偏在撒泼无赖中事情就成了。而她的按部就班,遵循大多数人的处事方法,关系中的冲撞虽然少一些,但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就是不如前者得到的多。

 

而和新员工的相处中,自己又变成了妈妈的化身,对事无大小都来询问自己意见的女儿(同事),感到无比烦躁,也很无奈:怎么做,我都教给你了,怎么还是做不好?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不就好了吗?以前教过了的,你就先去做啊,不会了再问,我自己也很忙。而同事的反应,就是在妈妈面前的她,内心对妈妈的回应是:你总觉得我应该会,但我是真不会,你总说我做的不好做的不对,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在强势、不耐烦的妈妈(自己)那里,她(同事)即使会的也不敢贸然尝试,凡事都需要先过问。

 

所以,即使在以利益以结果为导向的职场,发生的问题依然是我们亲密关系模板中问题的投射,绝大多数人无法认知到这点。

 

在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的认知曲线图中,可以解释人类认知的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四个阶段,完美的对应罗翔老师所说: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贫乏,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这里的知识,其实是对自身和世界万物的认识,越是盲目自信,对自己身处愚昧之巅越无法自知。当他遭遇和自己全然不同的人事物,自己一直以来维护的边界崩塌,一次次体验无力感,直到跌入绝望的谷底,只有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深,边界越宽广的人,才会挣脱问题的窠臼,真正走上开悟之路。

 

而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的路径很好的解释了嘉宾在职场和家庭的各种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关系中的冲撞,源自我们既看不到自己,也无法看到他人。

 

在嘉宾的分享中,职场关系凸显的问题只是家庭关系相处模板的重复,我们看到一个不耐烦的母亲,一个没有能力应付外界难题的女儿。妈妈无法理解女儿在自己教了那么多遍后,为什么还不会,女儿也无法理解妈妈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

 

妈妈认为:你要像我一样,要舍得把自己豁出去,循规蹈矩的人在社会上会吃亏,得到的就是不如撕开脸面来的多。女儿内心却觉得:那只是你的想法,用你的方式我做不到像你那样,用我自己的方式,你又觉得这样不行,我已经不知道要怎么做了。

 

看到了吗,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是因为双方都只从自己的体验想法角度出发,只用自己的标尺去丈量人事物,于是,对方在自己这里就消失了。

 

什么是消失呢?

 

就是眼里只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来自头脑的评判,只有自己对于外界有限的经验和认识,并且用这一套属于自己有限的认知体系,去判断对方的言行思想是否符合自己的体系标准,来为对方打分。这时候,对方不过是检验自我认知体系的参照物,对方的想法、对方的感受、对方的角度和体验,通通被忽略,这个人,自然就消失了。

 

就像是对方明明在你的面前,每天吃着同一锅的米饭,或睡在同一张床,但是你不懂我,我不理解你。在彼此看不到听不到不懂得中,不过是两张皮囊自说自话的交流,内在情感早已是处处堵塞一路红灯。

 

那要怎么破呢?

 

我们需要看到,每个人那里的“不同”,对自己之外的人来说,都是要去做关于接纳和学习的功课。

 

嘉宾在职场关系中一次次重复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就是一次次在体验作为女儿的自己,和身为妈妈的感受。

 

当她作为妈妈的角色站在妈妈的位置,就能体验到妈妈每天被生活的琐事烦心事包围,生活的问题接踵而至,每一个解决起来都不容易,一个活的很辛苦的妈妈,面对怎么教似乎还是做不好的女儿,就会不耐烦,还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太希望女儿能够成长起来,能够独挡一面。

 

当她回到女儿的位置,体会到自己在妈妈面前,就是那个只能规规矩矩做事的老实孩子,虽然在妈妈的强势下跟随妈妈,却无法理解和认同妈妈,也无法成为妈妈,也无法坚定做自己,对于要做自己还是要成为妈妈,就会左右摇摆。

 

改变只能发生在,妈妈开始看到并且接纳女儿有独属于她的生命特质,女儿只可能是她自己,不可能成为其他人,或是女儿看到妈妈就是比自己厉害,用妈妈的方式能吃到肉,而用自己的方式可能只能喝到汤,但却可以做那个心安理得只喝汤的自己。

 

看到承认彼此的不同,却不执着于让彼此相同,安心做自己,也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就如同你知道鱼的技能是游泳,就不会强迫它学会爬树一样,前提是在你这里你清楚的知道它是鱼,而不是其他。

 

其次,去辨认且拥有父母言行背后的心意情爱。

 

当女儿还没有能力去处理外界的难题,妈妈会很烦躁,烦躁是来自于对女儿未来生活的担忧,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面对生病的爸爸,冷漠的亲人,现实的残酷,女儿能处理好吗?所以看到女儿还是不会就会很着急很担心,恨不得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能多为女儿争取一点是一点,多折腾都不要紧,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哪怕自己已经很累了,仍然像钢铁战士一般撑着,努力不让自己倒下。

 

如果嘉宾能够感受妈妈焦虑烦躁背后这满满的爱,就能穿越表面的嫌弃、指责,停止对抗、抱怨,只是去拥有母亲连她自己都无法表达出口,只会用行动多做一点的这份关爱。

 

如此,在关系的互动中,即使遭遇狂风暴雨,最终都会归于风平浪静,也会晴空万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