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98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疼了全世界,却唯独忘了心疼自己(8期学员邓丽——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5-24 12:21:20)
标签:

情感

分类: 婚恋关系

参加《今晚我和你》心理谈话节目的男嘉宾,讲述了三段情感经历。

 

第一段情感刚开始,却因为身体上的疾病被人阻止破坏,悲愤难平。他想起以前每次相亲,也总是因为病情,关系还没有怎么开始就结束了,这让他在情感中变得很自卑,没有信心和勇气。

 

第二段情感为了却妈妈的心愿,心疼妈妈的不容易,害怕妈妈有生之年看不到自己结婚生子,甚至觉得只要对方是正常的女人,愿意接受自己的条件,他就能接受,因此交往了一个离异有两个孩子却无法再生育的女人,而他还是渴望在世界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最终两人分开。

 

第三段情感投入了感情,对对方也有喜欢,但因为一些原因自己主动选择了分手。

 

三段不了了之的情感,让他开始觉察到,自己在两性关系中有一个固有模式,很愿意为对方付出,送对方喜欢的礼物,做让对方高兴的事,并且在关系中会很心疼对方,甚至心疼对方的父母和孩子,而对方却没有这样的感受,也意识不到他的付出,很多时候并不怎么领情,而他渐渐也觉得在关系互动里没有了自己,似乎心疼了和自己有关的所有人,唯独没有心疼自己。

 

在这三段感情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因为身患疾病内心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男人,也看到一个内心很善良很坦诚,不愿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去获取情感的男人,更看到一个在关系中习惯付出或者讨好的生命,其实是通过外求,来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满足自身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却无法直接爱自己的男人

 

在他写给亚新老师的文字中,他说:老师,我其实最不心疼的是我自己,最不爱的也是自己,我在关系里把自己丢了,把内心那个小孩放在一边了。

 

常常听到,在那些崩溃无助的时刻,生活和关系里那些承担者、付出者,对关系感到失望,对生活心灰意冷,他们会说:

 

“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状态”

“我已经找不到自己了”

“如果再不为自己考虑,我就要老了”

“总是为别人而活,以后我只想为自己而活”

“我想改变,想好好爱自己”

 

很多人都在说,想为自己而活,其实很多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在为他人而活了,当父母争吵,看过父母婚姻的不幸,有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懂事或强悍的样子。

 

婚姻中,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婚姻,在一起吃饭睡觉,大家活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看到,付出型或是为他人而活的人,很多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对方的喜怒哀乐,把亲密关系他人的需要放在前面,他们会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主动为对方做很多的事,当对方的生活出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个跑在前面。做了很多,最辛苦的是他们,但是最委屈的也是他们:我为你/你们付出了这么多,又有谁理解和心疼我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为他人做的多,以他人的需要为先,并不等同于自己没有需要和期待。

 

我爱你,因为在我这里有一个渴望被爱的需要。

我付出,因为通过付出,看上去让我们的关系更亲近。

我对你好,我希望你也能同样的对待我。

我很努力,希望能得到你的认可。

 

这是真相之一,你需要承认在自己这里,在关系中,自己爱的并非那么纯粹,如同很久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在普遍的观念中,大家觉得努力了就有回报,事实上,有时候努力了,也并不一定有结果,因为那个结果并非我们的期待,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结果。于是,付出和努力就变成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对方在自己眼里也变成了辜负自己情义,让自己失望的样子

 

那有没有纯然的付出呢?

 

比如特蕾莎修女,一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希望与尊严,用慈悲仁爱抚慰了无数苦难人的心。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疫情期间正值武汉封城,人们处于恐慌和各种资源短缺的时候,在捐赠的名单里,有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人,其中有以捡垃圾为生的老人,向武汉捐赠万元。对于普通人,这一万不多,但对于生活困顿的老人来说,这需要无数个日夜,在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靠近的垃圾堆里翻捡出来,一点点积攒下来再去废品回收站换得为数不多的钱

 

这里并非为人性的高贵唱赞歌,或是抨击人性的自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需要期待投射在关系中,但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和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两者之间有着天差地别。

 

当因为自己的需要,去爱一个人,这里只是出自自己对爱的匮乏,渴望被填满,来自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被爱的滋养太少,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需要通过爱与被爱修复童年的创伤,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两性关系中的失望和伤痛,往往又充满了慈悲,让我们借此回到过去,去穿越过去的伤痛

 

但是,我们的头脑和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是相反的,头脑会遵循现实原则,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于是付出越多,与自己期望背道而驰越多,越心生委屈愤怒不满

 

而纯然的付出里面,并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得到相应回报,心疼对方,所以为对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看到对方受苦,自己这里也会难受,这里是出自心的感受。

 

人们说,那这不就是盲目付出吗?有些付出不值得。

 

这同样来自人们的头脑观念。

 

因为纯然去爱的时候,内心有爱,人的内在是丰盈的,于是通过付出,爱被给予,爱被流动,流经他人的爱,也会流向自己,虽然不一定是以头脑想要的方式。爱在爱中已经被满足,所以心的感受是愉悦的,平静的

 

正如母亲看着婴儿,眼中的爱意无法隐藏,此时母亲需要婴儿的回报吗?

 

头脑感受到的痛苦,失望,是因为自己这里没有,因为缺,所以会有得失和计较,通过得失来验证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证明自己是否重要。

 

所以,所谓的没有自己,如何去爱自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在付出的时候,就是在通过付出去成全自己,满足自己,通过我对你好,通过我爱你,来让你对我好,让你来爱我,这处处不都是自己吗?这仍然是一种外求外抓的模式,于是付出就会变成亲密关系的工具,要么讨好对方,要么控制对方,去填补自己内在的缺失。

 

特蕾莎修女离我们很远,拾荒老人离我们很近,在他们的人生中,我们需要看到第二个真相,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世人无法理解和做到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特蕾莎修女很早就听到一个声音,要为穷苦人服务,而拾荒老人说我爱这个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就回到人类对自己的终极提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们用一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

 

男嘉宾席通过在关系中的付出,通过对他人的付出,回答了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通过满足母亲的心愿,回答了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关系结束带给自己的痛苦,回答了自己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情感。尤其是当男嘉宾辞去工作,亲力亲为去改造老屋,因为老屋关乎着家庭发生的震荡,还有亲人的离世,老屋带给他的是伤痛和遗憾,还有对自己未来的考量。所以无论外界如何不理解,在改造过程中遭受多少委屈,最终排除万难将老屋整改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都在回答男嘉宾的坚持,不怕吃苦,为了却自己的遗憾和心愿,在伤痛中重建生活。

 

如果男嘉宾可以看到这一个个自己,还能说没有爱过自己没有心疼过自己吗?

 

关系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心疼自己,而在于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所以关系中的美好只能是天上月水中花。事实上,怎样的自己,就会决定怎样的亲密关系,也决定着亲密关系的质量和份量

 

收回外求外抓的手,回到直接关爱自己的路上来吧。一个有自己,懂爱,有责任心,品行好,努力踏实,心善,对爱人温柔的生命,即使仅仅只是芸芸众生,一定会有识货之人爱之随之不离不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