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43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上大学的女儿为什么要“休学”?---警惕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5-08 11:03:54)
标签:

育儿

分类: 雅心原创团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是一位妈妈打进电话,跟亚新老师探讨为什么自己掏心掏肺却把女儿养“病”了,也想知道如何跟即将从大学休学回家的女儿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这位妈妈说:孩子今年上了大学,在外地一所高校,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是熬出头上岸了,但我却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焦虑了。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除了工作和睡眠其他时间都在记挂着孩子。比如她在学校能不能安排好生活,和同学室友相处得好不好,学习上有没有困难等等。而这些问题确实也在时不时的发生,有些是我主动询问的,有些是孩子主动告知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特别的紧张。

 

这种焦虑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后孩子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断有抑郁状态。有过治疗,在入学前也有好转,但是上学以后这种状态又不好了。她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状态影响到了她的学业,提出想休学。在这件事情上我和她爸的态度是支持她的,支持的理由一个是学校离得太远我们不能及时帮助到她,另一个是想给她一段时间调整,因为她不太适应大学生活。

 

孩子从小到大是在一个比较呵护的氛围中成长的,小学到高中阶段也没受太大的挫折,都是升入了理想的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表现出独立的愿望,但是出于太想保护孩子,也是对她的期望值过高,我一直没有放开手。孩子和爸爸并不亲近,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基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爸爸看来是在放养,实际上是不愿花时间和精力陪伴。

 

以前认为是孩子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帮助解决,通过上课才了解,其实真正的源头在我。我一直用固有模式在给孩子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对我现在是又爱又恨。现在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孩子即将回家,我不知道该怎样和她相处,怎样才能跟她建立亲密关系。

 

听了这一期节目,颇有感慨。要把一个孩子养“病”,需要做的几件事,这位妈妈基本上都做了:第一,把孩子当做整个家庭的核心,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众星捧月去捧杀一个孩子;第二,对孩子的关注以学习和成绩为主,甚至是聚焦的唯一重点,学习胜过一切,成绩就是一切;第三,夫妻关系疏离,母女过度粘连,将父亲排除在外;第四,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表面是为孩子好,实则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觉得是在爱孩子,实则是出于恐惧在控制孩子。

 

每个方面都可以写一篇文章,但我想借这个个案来说说亲子关系里的投射性认同问题

 

投射性认同是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是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呢?投射我们都不陌生,投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投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心理活动,跟被投射的对象并无关系。投射无处不在,早上坐地铁,有个大姐嗓门特别大地在打电话,旁若无人,你非常鄙视和厌恶地白了她一眼,将你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己大大咧咧的部分,投射到了这位大姐身上,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你在投射,对方更是浑然不知你的一切心理活动,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你的存在,车到站了你们就此散落在人群中,再无交集。投射完全是一个人的独角内心戏。

 

但投射性认同与投射和其它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不一样,它不仅仅是在一个人的内心发生。投射性认同包括投射和认同两个部分,需要在人际互动中相互配合完成,而且这种配合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下意识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共谋”。投射性认同是投射的一方“诱导”被投射的一方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和行动来做出反应,是少有的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防御机制。

 

投射性认同分成三步,我们拿这一期节目个案中的母亲和女儿来说明。

 

第一步是投射。母亲把自己内在非常害怕受到挫折、十分渴望呵护的弱小的一部分投射到女儿身上。潜意识的台词是“我太弱小了,我离开母亲活不了”。但是她将这样的无能无助感投射在女儿身上,于是她不断在向女儿传递“你离开我就活不下去”的元信息,对女儿全方位的控制和保护,不断对女儿进行“你不行,你离不开我”的心理暗示,诱导女儿表现出各种无能无力。

 

现在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只会学习和做题,生活能力、人际关系一团糟,一旦离开父母进入大学独立生活,要独自面对处理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就严重适应不良,表面看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包办代替过多,所以现在厨艺、针织都走进了小学课堂,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动手能力,最终效果会如何呢?我很怀疑。

 

我从小在家也是被娇宠长大的,连一块手帕都没洗过,也没过过集体生活,刚刚上大学连买饭都不知道要买几两;到公共盥洗室也不知道盆子不能放在池子里,因为别人一放水就会把盆子冲到别的水龙头下,放在里面的衣服就会被打湿;但是这些并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压力和影响,只要观察别人怎么做,吃一堑长一智,很快就学会了。做饭、织毛衣等等都是,对我来说这都不是什么难题,并不需要从小就专门训练。对于一个人格完整、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学习一些生活技能,适用陌生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不过是平常小事。

 

那些受困于生活能力欠缺和人际关系障碍的人,表面看是技能训练不够和被包办代替太多,实质上是从小就被抚养者植入了“你不行”的信念。如果父母出于担心孩子从小训练不够、将来适应不了社会,刻意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强制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这样的孩子同样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因为父母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的是相同的“元信息”——你不行!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也却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是来自自己的恐惧和担心,潜意识里不断在对孩子进行负面的暗示——你不行!你离开我的辅导就不行!你不补课就不行!

 

第二步是认同。当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女儿进行投射,用全方位呵护备至的方式去对待女儿,甚至连女儿参加同学聚会都保驾护航,360度无死角地渗透到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母亲投射的内容就被女儿所认同,女儿就被深度植入了“我不行!我离开母亲就活不了!”的信念。

 

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养育者对幼小孩子的投射,能够不被孩子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你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完全不懂任何自我保护和防御措施,每天都裸露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你再天生丽质,你的脸上也一定会出现“高原红”。

 

第三步就是相互配合,做出反应。母亲和女儿都觉得女儿离开自己就活不了,那么即便在意识层面,母亲知道自己要放手让女儿去成长,女儿也非常抗拒母亲的控制,想要独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一定会“满足”母亲的潜意识需要,一旦真的离开母亲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考入了大学,却又要休学回家。母亲早就做好了准备,正所谓心想事成——果真女儿离不开我!于是母女二人配合默契,一拍即合,正中下怀。

 

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方案却依然做不到?因为道理也好,分析出来的症结和思考出来的方案也罢,都是意识层面的,但是真正主导着我们的互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是潜意识。就像一台电脑,表面是你用鼠标在操作,实际上所有的内容都在后台程序里写好了。如果后台程序不进行重写,你再怎么驱动鼠标,也得不到你想要的正确结果。就像你用苹果的手机就截不了长图,你得用安卓系统才行。

 

投射性认同会在亲子之间制造非常深度的纠缠关系,导致长期且强烈的控制和反控制。双方都非常痛苦,如何破呢?

 

因为是母亲来参加节目,而且在亲子关系里,父母是上游,子女是下游,父母是树,子女是果,所以我主要从母亲的角度来说说。


    一个人格发展足够健康和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不会对身边人和孩子进行很强控制的。通过母亲对女儿的投射以及由此产生的控制,可以看出大概率这位母亲的母亲或者直接养育者曾经也是同样对她的,也就是这位母亲没有很好地完成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及父母的分化,人格没有独立;母亲也深深认同了她的母亲或者养育者对她的投射,也还深陷在与父母的投射性认同中。

 

她太清楚这种纠缠又粘连的痛苦了,但是她无法改变她的父母,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懂得,于是她只能无意识中投射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代际传承其实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我多么希望有一个懂我的痛苦和难受的人,这种痛苦和难受她无法觉察和表达出来,只能用最原始和本能的方式,也是非常低级和幼稚的方式,就是让你体验同样的痛苦,好让你明白我的痛苦。

 

所以,需要这位母亲转身回到自己并看向自己的上游,看向自己的父母,去进行深入的内在探索和生命回溯,并跳脱出来,有个觉察的自己去不带评判、分析、指责地如是去看到跟自己的父母互动中的投射性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纠缠,从而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将潜意识意识化。于是就能将自己的痛苦认领回去,能够觉察不是女儿离不开自己,而是自己离不开女儿,更深层是自己离不开父母。

 

母亲回到自己身上进行内在探索和生命成长,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将父母的投射还给父母,不再认同父母的投射,由此就在完成和父母的分化,开始让自己的人格独立和成长;第二,开始有一个觉察的自己去看到和懂得自己的痛苦,并对这样的痛苦的自己产生心疼、懂得、怜惜、慈悲、接纳等等感受,不再无意识投射到孩子身上,潜意识里企图让孩子去懂得自己的痛苦,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父母能够完成“把不属于我的还回去”和“属于我的收回来”这两步,就既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孩子。而这两步,都不仅仅是个认知问题,而是需要回归内在,通过回溯疗法、内在小孩陪伴等心路上的技术去体验出来的。

 

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基本前提是父母人格成熟、独立且完整,帮助和教育孩子的重点是一个怎样的父母去帮助和教育孩子,祝福这位母亲和更多的父母都能走上自我成长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