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心语20230227:从“学得如何”到“过得怎样”
(2023-04-22 13:37:08)分类: 雅心心语 |
参与者:一位女性听友
倾诉者说:
孩子今年上了大学,在外地一所高校,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是熬出头了上岸了,但我却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焦虑了。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除了工作和睡眠其他时间都在记挂着孩子。比如她在学校能不能安排好生活,和同学室友相处得好不好,学习上有没有困难等等。而这些问题确实也在时不时的发生,有些是我主动询问的,有些是孩子主动告知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特别的紧张,相反孩子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情,那我也会很轻松了。
这种焦虑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后孩子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断有抑郁状态。有过治疗,在入学前也有好转,但是上学以后这种状态又不好了。她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状态影响到了她的学业,提出想休学。在这件事情上我和她爸的态度是支持她的,支持的理由一个是学校离得太远我们不能及时的帮助到她,另一个是想给她一段时间调整不太适应的大学生活。
孩子从小到大是在一个比较呵护的氛围中成长的,小学到高中阶段也没受太大的挫折,都是升入了理想的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表现出独立的愿望,但是出于太想保护孩子,也是对她的期望值过高,我一直没有放开手。孩子和爸爸并不亲近,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基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爸爸看来是在放养,实际上是不愿花时间和精力陪伴。
以前认为是孩子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帮助解决,通过上课才了解,其实真正的源头在我。我一直用固有模式在给孩子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对我现在是又爱又恨。现在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孩子即将回家,我不知道该怎样和她相处,怎样才能跟她建立亲密关系。
索引条目:
1、父母过分投注在孩子那里的部分,并非出自孩子的需要,而是来自父母过去未曾满足的部分。
2、夫妻一方过度关注孩子的部分,常常填补的是夫妻之间关系失衡匮乏之处。
3、对于孩子,父母爱和宠溺的区别在于,前者爱的是孩子,后者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借助孩子在宠溺过去小时候的自己。
4、父母总是关心孩子成绩多于关爱孩子精神心理,于是很多孩子基于精神心理的后继乏力,难以支撑初高中,乃至大学及其以后的生活重负。
5、孩子在现实层面并非只归属于母亲,同时归属于父亲,这点被打破,暴露出更早出现的家庭关系失衡。
6、孩子和父(母)亲之间关系好坏,距离远近,感情亲疏由母(父)亲决定,这不是好事。
7、我们出于恐惧,总是专注外界的成功,而严重忽视精神心理层面的发展成熟乃至心灵层面的丰盛圆满---我们无法用一条瘦弱的腿欢畅轻松跑完全生命全程。
8、孩子要不要休学(辍学),常常成为父母头疼的问题,而那个出现所谓休学(辍学)的孩子生命那里发生了什么,父母,老师,和社会常常忽略不计,这简直是糟糕透顶的事情。
9、每个孩子那里内在出现“塌方”,“地震”,“海啸”等重大冲击事件的时候,常常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身边无人可听可触可帮可靠!
10、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精神心理乃至心灵层面的强健有力又极具弹性,才是一个生命活好的关键。
11、
12、当孩子反抗父母乃至离家出走,都是孩子在表达---我不希望被你们那样对待,我不想要和你们在一起,在一起你们让我很痛苦!
13、当父母被所谓叛逆孩子弄得焦头乱额的时候,请一定要转身关注家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质量,甩锅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14、父母对孩子每科月考随堂考的成绩了如指掌,却对孩子内在一无所知,这是很多父母的大问题,父母反而对此不以为然。
15、很多家庭用好成绩遮盖家庭问题和亲子问题,到头来,只是徒劳---所有欠下的债,都要分毫不差偿还。
16、父母总是努力于孩子的成绩---学得怎样,却不努力与跟孩子的关系—过得如何,这真是一条得不偿失的路。
17、父母们赶紧学习如何聆听,怎样和孩子互动,如何让家庭欢声笑语,怎样活出自己,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如何给孩子支持,做好这些,孩子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就有了美好的能量场支撑,养孩子就是轻松、自在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