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98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是求救的呐喊(刘晓凡——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05-08 11:09:22)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在电影《狗十三》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学校组建了学习兴趣小组,少女李玩酷爱物理,尤其是天文,但爸爸却觉得英语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未来的升学,便抢过她手中的笔,强行改成了英语兴趣小组。

 

父女俩矛盾爆发,爸爸买了只金毛犬作为礼物“赔罪”,她给狗起名叫“爱因斯坦”。

 

后来,爷爷在一次买菜遛狗的当口,弄丢了小狗“爱因斯坦”,李玩发疯一样寻找,但被家人阻止,在一番“鸡飞狗跳”之后,爸爸想了一个主意,又买了一只金毛犬,告诉女儿这就是爱因斯坦。

 

学习、兴趣、观念矛盾……这片段道出了多少中国家庭亲子冲突的原因,而这些问题更多发于青春期,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感到心力交瘁。

 

1、 你妈把你“推”着走

 

一个高中女生因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前来咨询,这个女孩想预约到下午三点,但她的母亲强硬地要求改到一点半,并说等到咨询结束要带孩子出去散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并表达了自己的关心与开明。

 

但来访者并不想根据母亲的安排进行,只想结束后好好休息。

 

下午两点,这个高中生走进了咨询室,首先她通过迟到的行为,来和家长进行无声的抗争。

 

我们探讨了迟到的原因,她说她感觉自己从未活过,母亲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我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强行地包裹在她的身上,当触碰到这个问题后,来访者委屈的泪水伴随了余下的时间。

 

她说她有一个无微不至的母亲,关爱的触手蔓延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洗头的时间和穿衣的方式,大到未来的志愿填报以及人生的规划。妈妈一方面会和她强调自己是个开明的家长,让她自由地表达想法,另一方面又否认她的真实感受,时刻紧握主动权,牢牢地将她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我的感受和想法被否定,但同时她还需要配合自己“开明”的母亲,只好发展出一个外壳,来配合外界的需要,虽然活着,但却始终被一种虚无的感受缠绕,寻找不到自我价值。

 

这个外壳是一种表面上的和谐,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让真实的自我“死亡”。

 

他们外在的表现往往是社交退缩或是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甚至有不错的学习成绩,但依旧被抑郁情绪困扰,身体也总是容易疲惫或犯困,一个来访者梦见两个自己在打擂台,身穿西服的自己蜷缩在赛场的一角,另一个上半身赤裸的自己,握紧拳头,怒目而视。

 

一些青春期少年儿童的“叛逆”,其实是在自我救赎,他们通过激烈的反抗,来争取真实自己的地位。

 

2消失的边界

 

一位母亲因为亲子关系前来咨询,她感到很委屈,在咨询室一边流泪一边诉说,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做饭提前定好营养配比,衣服按季节分类,家里电视也不看陪他学习……却不被领情还遭嫌弃,矛盾冲突点,就在前不久,她青春期的儿子穿着三角裤衩冲她怒吼:“你不是那么喜欢管我吗,以后给我洗澡得了。”

 

来访者知道这是气话,因为,她一直反复叮嘱儿子搓澡的注意事项,先洗哪里,然后再做什么,洗完澡还要喝杯热牛奶好睡觉。

 

曾奇峰老师说过,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这意味着在一定的能力范围内,尊重他们发展自己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机会及权利。

 

如果这种边界被反复入侵,作为家长事事都要插手,孩子就会陷入一种矛盾的状态,在潜意识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自己可以做主,而外在的表现也常常投射出这种矛盾。

 

比如:在写作业时,一方面希望不被打扰,但同时又需要反复地监督,否则就无法完成。

 

子女越是成长,越是会触发一些父母的的分离焦虑,潜意识里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控制孩子。比如:反复地告诉他们该如何洗澡,如果面对的是一个3岁的小孩,这无可厚非,但是一个16岁的男孩会感受到羞辱,愤怒是防御手段之一,或者他们认同了这种操控,让自己变得幼稚,去配合母亲潜意识的愿望。

 

孩子的“叛逆”,有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土”,建立心理边界。

 

3消失的发动机

 

一名初三的男孩回忆起小学的时候,用半天的时间安装好一台玩具四驱车,当父亲下班时,他兴奋地跑过去展示,却换来一句冰冷的怀疑:“这不可能是你安的。”

 

那台四驱车一直静静地放在角落里,而它的发动机早坏掉了。

 

自体心理学认为,父母通过恰到好处的回应孩子,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体,这个自体指的是整个心理结构的主导部分,就好像一台汽车的发动机,是人格中的“芯片”部分。

 

当今很多家庭,宝宝在出生一周岁时,大家都会在桌子上摆放几个物件供孩子们“抓周”,一般是书籍、笔墨、算盘或钱币等等,通过他们的选择,来判断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进行相应的培养。

 

虽然这种“抓周”并不完全科学,但这也有点像建立自体的一个过程,这仅仅是个开始,后来的成长环境才是起关键性作用的。

 

当一个宝宝堆砌好一个玩具城堡,给洋娃娃配上漂亮的衣服,或者是组装好一台玩具四驱车,他们会把目光投向父母,期待获得情感上的回应。

 

在生活中无数个类似时刻,作为爸爸妈妈,如果能及时和有效地给予他们反馈,这个孩子就会逐渐地意识到我是谁,可以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等等,这会带来一种稳定的感觉。

 

“恰到好处的回应”,还会带来另外一份礼物,就是强大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自发的动力,源于某些类似于天赋的东西和父母反馈时温暖的情感体验,他们会主动地钻研某项事务,因为这些全部出于自己的意愿。

 

有些孩子被游戏恰到好处的回应,却被作业和作业背后的家长无情的攻击。

 

那些缺少回应,甚至没有被回应的孩子,自体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在和青春期成长的需要碰撞,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电影《狗十三》中的后来的小狗“假爱因斯坦”,渐渐被李玩接受,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这条金毛犬被同父异母调皮的弟弟惹急,直接咬哭了他,后妈暴怒,要求立即把狗送到狗肉馆,以解咬儿之恨。

 

在李玩的恳求和挽留中,假爱因斯坦被爸爸带走,消失不见。

 

影片的最后,搞砸了英语演讲比赛的李玩,物理竞技获得冠军,保送到重点高中,全家聚在一起庆祝,一位远方亲戚特地点了一道红烧狗肉犒劳这个学霸,她并没有反抗或叛逆,而是夹起一块,放到嘴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