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常常误解着别人的误解(39期学员中中—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1-09 10:44:21)
标签:

育儿

分类: 雅心原创团


有人说:误解是人生的常态,理解是稀缺的例外。确实,误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昨晚的分享嘉宾,从她与亚新老师的交谈中,就可以听到在她的生活中常常充满着误解:

 

老公说“她就是这样的人”,分享嘉宾理解为是老公对自己的全盘否定;婆婆说“她呀,就是有些懒”,分享嘉宾说“我不是懒,而是自己现在没有内驱力”;老公说“让老人把孩子带到妹妹家玩几天”,分享嘉宾觉得是老公只考虑他自己家人的快乐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我们听到,这里面不仅有分享嘉宾对老公及他的家人的误解,有家人对分享嘉宾的误解,也有分享嘉宾对家人对她误解的误解。是不是有点绕?我拿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来说说吧:

 

儿子初中毕业时,他不愿意参加毕业典礼,我和老公认为他没有感恩之心,儿子认为我们根本不懂他,事情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是我寻求老师和群姐的帮助,才同意儿子可以不参加。我们把这件事掰开来看:儿子不参加毕业典礼,我和老公一开始就误解他,认为他没有感恩之心。儿子呢,他对于我们的误解非常生气,于是开始误解着我们的误解,认为我们根本不懂他,压根儿就不愿理睬我们。而事实上,我和老公认为他没有感恩之心,是希望他知恩图报,以后在社会上能站住脚,出发点是希望他好,是对他的爱。可是在误解发生时,我没有能力看到事情的真相。记得群姐问我:“你了解儿子为什么不参加毕业典礼吗?”我当时一头雾水,确实不了解,也没去了解,只是用自己的标尺在量儿子。事后我问儿子,他才告诉我说在初中三年,他的体验并不美好,所以不想去参加毕业典礼。

 

再说一个我和老公之间的事情,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人,这源自于我的原生家庭。老公呢,是一个完全没有仪式感的人,这也源自于他的原生家庭。每次快到我生日时,我就很期待老公为我准备礼物,可是他差不多每次都不会记起,更不会为我准备惊喜。之前,我认为他根本不爱我,完全不把我放在心上,对他感到很失望,不免会抱怨他。老公听到我的抱怨不但不承认自己做得不好,反而说我矫情说我浮夸,真真的是气死我。当然说归说,我要啥他还是都满足了。那么把这件事掰开看看误解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过生日,希望老公能重视并且给我送礼物,结果他根本就没记起。于是我对他的误解产生:认为他根本不爱我,完全不把我放在心上;然后我以误解跟老公互动,老公不承认我的说法,还对我对他的误解产生误解:认为我矫情浮夸。如前所说,我们对仪式感的理解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两人的想法都有来处,可是当误解发生时,我们不会去看到这个来处,而是陷入情绪之中。其实老公怎么不爱我呢,每天接送我上下班,家里大小事都很尊重我的意见。我怎么又矫情浮夸了呢,我不过是希望对方能更加重视我,让我更有安全

 

上面说的事情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的确,误解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发生。那么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 是因为认知不协调导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认知不协调”这个概念,意思是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即不舒适状态。比如我希望儿子能有感恩之心,而儿子的行为在我看来是没有感恩之心的,那么我的认知与儿子的行为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我就感到紧张不舒服。我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说服儿子,以改变他的行为,从而让自己的认知协调,减轻紧张感、不适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非常局限,甚至是非常狭隘。可是我们常常拿自己的认知来衡量他人,怎能不产生误解呢

 

第二,是因为总是对表面言行作反应。这是头脑固有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在交流中,对方说了一句话或者有一个什么行为,你马上会对TA所说的话进行回应,马上对TA的行为进行回应,而没有去看TA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节目中分享嘉宾对老公说的“她就是这样的人”直接进行了内在回应:老公全盘否定了自己,而没有去了解老公说这句话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看到老公这么说的真正意图,其实他就是在说一个事实真相而已,让他的父母不必多心。所以,不进入真相、不看到人,误解就必然产生。

 

第三,是因为小我总在作祟。亚新老师说小我是封闭头脑我与受害者角色的结合体,小我是自己内心戏的导演、演员、编剧、剧务等自编自演集于一身的孤独痛苦的一人。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到小我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与外界是不连接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小我出现时,我们不会去感受对方,只会否认、评判对方,甚至是拿自己的痛苦要挟对方。比如昨晚节目嘉宾,认为老公全盘否认自己后,小我立即出现,完全封闭自己,把老公移出陪伴呵护自己一生的人员名单之列,把彼此相爱的婚姻变成功利性婚姻,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啊

 

以上我粗浅的分析了一下误解产生的原因,而且也能看到误解确实是常常发生,那么怎样尽量避免误解呢?我也试着给出几条建议:

 

第一, 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局限和狭隘。宇宙之大,世界之大,万物之繁杂,我们每个人已知的知识、信息、资源远比我们自己以为的少,因此不要把自己活成超人,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好。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谦虚谨慎,开放进取。回到前面我提到的儿子不愿参加毕业典礼的事情,我只知道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却不知道儿子不愿参加毕业典礼的原因,这是我的局限。我认定学生必须有感恩之心,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是我的狭隘。不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孩子,我就必然会误解孩子。就像许多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拿手机就莫名其妙的紧张不舒服,那就是认知不协调所致。其实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孩子不拿手机不懂电脑那才让人担忧呢,家长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误解着时代、也误解着孩子。

 

第二,扩大自己的内在容器,全面完整的看待人事物。误解很多时候是因为以偏概全、以点看面造成的,假如我们遇到事情慢一点缓一缓,不对表面言行直接作反应,就可以避免误解的发生。比如参与节目的嘉宾在老公说到让老人把孩子带到妹妹那里玩几天时,可以先问问老公这么做的理由,不预设答案,或许老公那里的原因跟嘉宾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可能他有体谅妻子的想法,有让孩子接受到多种关爱的想法,有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的想法,有更好融洽兄妹两个家庭关系的想法,等等。嘉宾可以完整的来看待老公的想法,而不是待在自己的情绪里。中国文字本身就博大精深,有时同样的表述,语气不一样意思就大相径庭。所以,建议大家多去澄清而不是猜测,通过澄清看到人事物的全貌。如果误解已经发生,也可以通过澄清去化解。比如我误解老公不爱我不为我买生日礼物,我可以去问他是不是这样的,澄清的过程又可以变成一个真诚互动的过程,对亲密关系绝对是利大于弊。如果一味想着对方就是不爱自己,委屈的不得了,然后不沟通不交流,结果就会离亲密越来越远。

 

第三,穿越头脑固有模式,去看到人。亚新老师多次在节目中讲解头脑固有模式的运作方式,就是紧盯着事情或问题,围绕事情和问题以是非对错、道理原则、道德作风等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是忽略的。再说儿子不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们只围绕如何让他参加活动进行分析判断,全然没有看到一个初中三年体验不美好、不愿继续体验不美好、内心十分痛苦的孩子,而是用道德道理之砖不停的拍打他。通过在武汉雅心的学习,我开始来关注孩子这个人本身,当他在高一提出要转学时,我看到他是几经挣扎作出的决定,就坚决的支持他,结果现在他顺利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昨晚参与节目的嘉宾可以试着去看看老公这个人,他在你需要陪伴的时候没有好声气,他那里发生了什么,可以好好去了解。七夕节时他主动给你发红包,答应陪你吃烧烤,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老公。当我们不执著于他的表面言行,而是敞开心扉去连接去了解去感受对方的内在时,看看会发生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渴望被对方来连接来了解来感受呢?看到人,既要看到关系中的对方,也要看到关系中的自己。那个一直在努力克服产后抑郁、通过多种方法让自己振作起来、特别渴望有依靠能被好好呵护对待的年轻妈妈,你看到她是什么感受呢?我是有很多心疼和佩服的。

 

误解表面看起来是令人不愉快的,而误解又常常发生,那么我们何不以误解为契机,来探索一下关系,探索一下自己呢?最后,祝愿所有人在生活中少烦恼多欢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