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到批评就炸毛,是我太小气了吗?(阿瑟周梵)

(2023-01-09 10:00:05)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朋友小萌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忍不住感慨:最近发现我特别经不起批评。

 

她跟丈夫出去逛超市,她推着购物车,俩人一起去结账

 

排队快到的时候,她发现准备好的购物袋不见了,立刻跟丈夫讲。

 

丈夫脱口而出:“你怎么没看好东西?”

 

她浑身刺立刻竖起来了,毫不示弱:“不是你没把袋子挂好吗!你还怪我!”

 

两个人就「这是谁的错」这件事开始现场掰头,话题越来越跑偏。

 

开始互相审判上次,上上次,上上上次是谁大意了,到底谁是那个粗心鬼。

 

冷静下来后,她丈夫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我稍微说你点什么,你反应就这么大?”

 

她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

 

她跟我说:仔细想想,好像每次任何人指责我,我都会马上紧张起来,开始辩解,或者反过来指责对方,反应特别大。

 

有时候甚至对方没有指责意味,她都会如此。

 

比如不久前,她丈夫在家里坐着打电话,桌上放了一打消毒纸巾,手正好闲着,他就一边打着电话,一边把桌子、风扇、平时照顾不到的角落全擦得干干净净。

 

桌面焕然一新之后,他跑去跟小萌说:“你看,我把桌子弄得白白的。家里桌子原来这么脏!”

 

小萌下意识地怼了一句:“你就看到桌子脏了!我把地拖得那么干净你怎么不说!”

 

本来很有成就感,兴致勃勃求表扬的丈夫完全被怼愣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小萌很快反应过来:他其实没有指责我,但我自动把这句话转化成了指责。

 

这种“经不起批评”的反应,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只在程度和方向上有区别。

 

经不起批评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 防御模式:反驳、辩解、攻击对方。

 

就像刚才的故事里那样

 

这样的实际案例特别多,比如说妻子买了菜回来,丈夫摘菜的时候说了句:“这豆角有点老啊!”

 

妻子马上心里自动翻译成:“你在指责我不会挑菜。”

 

然后开始攻击对方:“那你昨天买的肉不新鲜,我还没说呢!!!”

 

偶像演技被说烂,粉丝马上跳起来:“你知道哥哥有多努力吗?!

这种防御模式最直接的缺点就是引发争吵,互相指责,互相揭短。又伤神,又伤感情。

 

二、内化模式:自我说服,自我攻击。

 

小时候我爸爸就经常说我经不起批评,只要有人批评我,我就“挂脸”,在童年教育中,好孩子要虚心接受批评,要积极改正。

 

于是我开始伪装自己,比如把委屈、不服,都往下压,然后点头说好的,受教。

 

自我说服:他们批评我是为我好……

 

然后在很长一段成长中,我的自我价值感极低,任何人说的任何指责,我都会强迫自己吸纳进去

 

急于改正的部分,演化出焦虑情绪。而吸纳了批评却改不掉的部分,就演化出了自责、自罪、自我贬低。

 

发展到后面,两个女孩隔着十米远讨论哪个裙子显瘦,我就会受到攻击,觉得自己太胖了

 

领导说:“你这个方案要改,哪里哪里不好。”

 

我就会受到攻击,觉得自己做事儿太失败了,啥都不行。

 

无论是防御模式——否认/攻击对方;

 

还是内化模式——否认/攻击自己。

 

把这些反应拎出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个规律:

 

 A:   我们都把批评放大了,甚至听到的外界所有不经意的声音,都会化作对自己的批评。

 

所有经不起批评的人,哪怕想用防御保护自己的人,实际上都特别会给自己插刀子。

 

 B:   我们注意力在情绪上,而不在解决问题上。

 

如果按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减少绝大多数的争端和自我批评——

 

o购物袋丢了?花5毛钱再买一个

 

o菜老了啊?多扔一点,留嫩的吃吧

 

o哥哥努力练练演技鸭

 

o哦,方案这里写的不够好,那您看我按XXX的思路改行吗?

 

看,So easy,啥事儿都不会有。

 

但情绪的发生永远是最快的,被戳痛的感觉让人下意识地做出否认/攻击反应,理智这时候压根不管用。

 

所以说到底,我们还是要优先处理这些习惯性给自己插刀的内在反应。

 

为什么我们会经不起批

 

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展开一点想:我是所有批评都经不起吗

 

好像不是的

 

有一些批评,我们不觉得在指责我,还有一些批评,我们甚至想笑。

 

比如说对于信口胡说式批评,说得完全不是我的弱项,我很清楚这人在扯淡

 

这时候我们内心毫无波动,并且有点嘲讽。

 

还有一些精准式批评,刚好说到了我知道自己不足的部分,而且是我承认、接纳、正在做出改变的部分。

 

这时候我们内心是有波动的,并且非常兴致勃勃:你说的太对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比如说,小萌丈夫的那句:为什么我说你点儿什么,你的反应就那么大?

 

其实如果往有效沟通的心理学上聊,这么问大概率会再吵起来

 

因为它依然有指责意味。

 

o你怎么经不起批评?

 

o你怎么总是不承认错误?

 

o你怎么跟个刺猬似的碰不得?

 

如果对方感到被批评,很可能快速回击:

 

“啊?你是说我脆弱吗?你又好得到哪里去呢!!你就经得起批评了?

 

但小萌却没有把它当指责,没有引发防御,而是顺着开始反思自己。这是因为她很清楚丈夫说的是对的,是她承认、接纳的那个自己

 

那么我们经不起批评的部分,就很容易认出来了。

 

是我潜意识里隐隐知道自己真的做得不好,但是意识里没有清楚的觉察和准备,不想承认的,不接纳的那个我。

 

说得更直白一点:经不起批评的人,不够了解自己。

 

就像在小猫咪的认知里,猫是猫,尾巴是尾巴,猫不觉得尾巴跟自己是一体的。

 

可是人一旦摸猫的尾巴,它会整只猫都炸起来。

 

我们忽视的,甚至逃避的不想面对的那部分自己,忽然被戳到的时候就是和小猫一样的反应

 

减肥健身中有一个有趣的盲点:大家都怕伤膝盖,不敢跑不敢跳,对保护膝盖特别有觉知。

 

但是事实上,健身减脂时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是手腕,比膝盖受伤的几率大得多

 

因为膝盖对你的体重是很了解的,它有准备。

 

而你的手腕对你的体重一点都不了解,在它的记忆里,你上次爬的时候才7斤多。

 

所以现在一俯卧撑,手腕对要承受一百多斤的事实毫无准备,猝不及防就伤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体确认感

 

自体确认感,指的是我对自己能力、状态的了解程度。

 

自体确认感越强的人,就越“经得起批评”

 

Ta很确定自己能力强的部分,不会什么乱七八糟的批评都接收进来自我怀疑。

 

Ta很确定自己能力不足,力所不及的部分并且接纳,情绪上有所准备。在犯错的时候可以更聚焦于解决这个事件上。

 

反之,自体确认感越弱的人,就越“经不起批评”

 

由于Ta很难进行自体确认,因而会情不自禁地向外界求取确认感,会把外界的各种信号放大。

 

当他人批评自己的A点时,Ta就会快速地拿来佐证自己的全部

 

因此特别容易在受到批评时,感受到全盘否定,因此激烈反抗

 

我们怎样让自己经得起批评

 

往核心理念上说,就是多自我觉察,多自我承认,更详细地了解自己

 

什么时候去觉察?

 

在每个被批评而情绪反应剧烈的时刻

 

具体方法上我以小萌为例。比如小萌一开始那个购物袋事件,来一个反思三部曲:

 

一(把精力投向自己而不是对方)他错没错不重要,我错没错呢?

 

二(自我承认)嗯,我确实粗心了。

 

三(自我接纳)粗心嘛,难免的。

 

还可以来个升级版第四步:(自我成长)下次记住哦

 

当这一套程序走完,下次丈夫再指责:你怎么没看好东西

 

小萌就会很淡定:啊!大意了。

 

看,手腕知道自己一百多斤了,手腕就不会无辜受伤了。

 

再来一个更难一点的:

 

小萌在第二件事上的情绪反应:她是自动把丈夫讨表扬的话翻译成了指责。

 

一(觉察)这不是对方的指责,而是自己的自动化反应。

 

二(自动化反应的直观原因)我在「怕」对方指责我没有做好卫生。

 

三(继续向内探索深层原因)我隐蔽地希望自己是一个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完美妻子。

 

四(信念突破)完美妻子的标准本来就不合理、不现实,这是小我的妄念。

 

五(自我承认)是的,我目前做不到如此细致,这就是我。

 

六(自我接纳)以后也做不到,但我还是很棒。

 

最后再升华一下:哎呀他也很棒,多表扬一下,以后可以让他多做点家务了!

 

看,经不起批评的这个自己,其实很宝贵的。我们可以借机反复地进行自体确认感练习,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

 

一开始的时候,当然有点费脑,但很快,自我承认的部分就会得到回馈。

 

像当初我邋里邋遢,不爱做清洁,每次被妈妈唠叨,或者哪怕妈妈默默帮我把活儿干了,我都会涌起一股烦躁感。

 

她也很烦躁:“自己不做,还不让人说了!”

 

直到我认真地承认了自己懒,接纳了这个懒宝宝,反而开始心情愉快地收拾屋子。

 

偶尔没收拾,被妈妈说了,我再也没有那种被戳到痛处的感受了而且还可以故作深沉地开玩笑:“哎!我错了,我感到非常羞愧。

 

我妈也乐了:“哼!都是老娘惯的!我也认了!”

 

多好。

 

希望每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都不再惧怕批评带来的攻击,而是——

 

把受到攻击的感受作为梯子,爬向内在世界,看到和接纳更多面相的自己,突破妄念,活得越来越轻松,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