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女当学李清照(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2-07-25 19:35:32)
标签:

情感

分类: 雅心原创团

看到这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索引文字,亚新老师发出呼唤——女人们,请把自己活成温柔的泼妇!温柔的泼妇,可能很多人都会犯嘀咕,如此大的反差,不是自相矛盾吗?谁人能够做到?

当然有,说个大家都认识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中国的文学史,因为有了李清照,女性虽然寥寥,但不仅没有缺席,而且光辉闪耀。她的身影是纯粹女性化的,而非女权的,她不做昂扬的斗士,不惺惺作态也不哗众取宠,她雍容华贵又风韵天成,她唯美优雅又一派天真。

作为女性,她美了一生,从美少女到美少妇到美寡妇,一直美到迟暮,在颠沛流离中美过了花甲,美到了今天,玉手写芳心,留下唯美的《漱玉词》。

中国传统女性都显得母性有余而女性不足,李清照是个例外,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她的诗词以及同时代人的笔记里都没有关于她生儿育女的痕迹,大概率她一生都未曾生育,但这于她不仅不是缺失和遗憾,反而成就她活出了单纯纯粹的女性之美。

李清照的一生随着金人入侵被迫南迁被拦腰斩为两段,幸福和苦难泾渭分明,而她将幸福和苦难都活为女性的标本,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摹和记录一个千年之前的宋代女性可以幸福到什么样子,而落入苦难时又能坚强到什么样子。

支撑她的幸福和坚强的都是一个爱字。

李清照是在济南一个富足有爱的官宦家庭长大的女子,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官至礼部员外郎,在大明湖畔度过了美好的少女时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妇孺皆知的《如梦令》柔不柔?又泼不泼?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柔美的,也是活泼的,活力满满,趣味十足。而且,还是炽烈的,大胆的,有《蝶恋花》为证: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酒意诗情春心扑面而来,直白追问“谁与共”,比起千年以后的二八少女多了诗情,不减热烈,而且她的父母较之现在的父母不缺开明,且少了对于女儿“早恋”的焦虑,她十六岁开始提亲,走马灯般的官宦人家的少年郎任她挑选,父母尊重她的意见,终于选得金石名家的赵明诚,十八岁出阁,随夫君定居汴京,从此夫唱妇随,对文物收藏上瘾。上瘾到何种程度呢?“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不仅家里的值钱物品,就连自己的饰品嫁妆一件件都当卖了,不仅素面朝天,甚至餐桌上的肉都减少了。但这又何妨?二人琴瑟和鸣,从精神到肉体,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清照都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满足,风情万种,这个时期的《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般自信又俏皮的女子,全无假正经,满纸真性情,看不惯吼不住的男人会视为轻佻,可人家的夫君偏偏是一位懂温柔谙风情有格局,还甘为夫人绿叶的宋代“贾宝玉”。

李清照的香艳词也技压群芳,除了“被翻红浪”的暴风骤雨,也有“玉人浴出新妆洗”的芬芳四溢,还有“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挑逗亲昵。

但是情也烈欲也旺的小夫妻俩却因为赵明诚为了仕途而不得不两地相思,于是有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了,必须说一下,李清照的时代没有《诗刊》,没有投稿,没有稿费,没有职业诗人,李清照的词都是我们今天记录心情的日记或者遥寄相思的信笺。

试想想,即便是千年之后,一个因公出差在外的男人,比如参与节目的那位女嘉宾的老公,常驻上海和北京,收到这样一封信笺,是何心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庸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如此炙热滚烫、毫不掩饰、发自肺腑、几乎是喊出来的思念,不故作贤惠说“夫君请放心,家里一切都好”,也不发牢骚语“你留我一人在家如何如何艰难”(事实上李清照和公公婆婆的关系一直紧张),跟情郎只说情话,句句关情,行行是爱,此情只关风与月。这大概是现在的我们最最缺乏的,我们活得越来越现实和干瘪,没有温度和人味,真真是辜负了造物赐予的女儿身。

这段夫妻小别让李清照佳作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这个时期李清照写给赵明诚的“云中锦书”。赵明诚收到娘子的这一首首相思曲,不仅感动万分,而且赞赏不已,他闭门三日,填词五十首,连同娇妻佳作,一并送给当时文坛点评家也是自己的朋友陆德夫指点,陆德夫赏玩再三后说:只三句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无奈分离,陷入相思愁闷,李清照依然是那个激情浓烈的女子,并且借助笔墨将这份离愁和爱意送达,穿越时空,直至今日。一个北宋末年的独守空房的少妇写给在外做官的夫君的文字,感动中国近千年,其实她只是忠实记录和表达了夫妻恩爱这件寻常事而已。在那个崇尚礼教的时代,这些直抒胸臆的词句被一些文人指责为“无节操”,但是跟她有什么关系,她的这些词原本只有一个读者,就是她的明诚,而明诚自然是受用得很,幸福得紧,而且欣赏她,佩服她。

三年后明诚仕途终止回家了,两人回到青州过起了十年神仙眷侣的蛰居生活。她把青州家里的厅堂命名“归来堂”,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易安室”,都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表达其归隐之意,归隐田园也归隐爱情。虽然她在北宋文坛已经声名鹊起,但是她的人生定位明确,就是赵明诚的妻子,她的人生目标清晰,就是夫唱妇随,好好爱这个男人,活在当下,享受幸福。她在这十年里全心协助明诚购买收集了大量珍贵的金石书画,放满了十几个房间,并且夫妻二人一起整理造册,校勘编辑,最终编成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物资料《金石录》,这个信仰着爱情的小女人真的是爱屋及乌,爱其所爱,无怨无悔。

作家刘小川说:她以十年沉默讲出八个字:男女风流,妙不可言。

而这二人的伉俪情深,从李清照18岁一直持续到46岁赵明诚在乱世中染疾身亡,李清照从少女一直幸福到中年,夫妻恩爱整整二十七年。让她的幸福戛然而止的并非战乱,并非生离,而是死别,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金石情缘”可说是一段不朽的爱情传奇。

明诚撒手人寰之后,守护他们精挑细选、价值连城的文物的重任就落在李清照一介女子身上,这些文物都是她和明诚一起一一把玩过,一遍遍抚摸过的,吴道子、苏轼、杜甫、黄庭坚……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咖的亲笔书画,她身上的担子何止千钧?

又一次传来战败要继续难逃的消息,绝望又愤怒的她挥笔写下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能想到这是当年那个对着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深闺小姐?时事造人,亡国之痛和逃亡之苦使儿女情长的李清照转身成为一个伟大爱国主义女诗人。但她依然贪睡,依然爱美,“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鬓角有梅花的李清照要美到八十岁,但字里行间不再是轻快而是沉郁。元宵节一人独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因苦难平添了几分豪迈气的李清照并未丧失她的女儿态。作为未亡人,最最难熬的当然是那一个个梦醒时分,“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但是今日相思已不似昨日离愁,“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明诚已去,怀念亡夫的李清照还要勇敢去爱,“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年过五旬的李清照又恋爱了,对象是她和赵明诚的多年好友张汝舟,而且她要求明媒正娶,举办了甚为隆重的婚礼。可惜这一次所托非人,新婚燕尔未过,张汝舟就露出流氓本色,开始向她索要在战乱中已经所剩不多的几件珍品。李清照何许人,哪容他PUA和家暴?当张汝州挥起拳头,李清照也不甘示弱,用那握笔填词、展玩珍品的玉手抓破了那面目狰狞的恶人的脸。时人记载“遂肆欺凌,日加殴击”。

不甘下半生做寡妇的李清照更不屑做与小人周旋的泼妇,那时没有妇联没有民政局,她一纸诉状告到了衙门,要求离婚,而且这桩离婚案惊动了皇帝,由皇帝直接下诏令有关部门治了张汝舟的罪,将这厮发配到柳州去了。可是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有罪,是要判两年徒刑的。李清照做好了坐牢的准备,盛装出庭,冷艳逼人,多亏友人相助,她在牢里只待了九天。出狱那日,街头人潮涌动,人们纷纷围观,而鬓角插着梅花的李清照在人流中从容而过。这时离他嫁给张汝舟刚好一百天。

这样的屈辱和打击不仅没有击垮她,反而有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啊?不管遭受了什么,她都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是如此的真实,毫不掩饰。有人劝她离开伤心地,但她婉言拒绝,依然定居杭州,依然喝酒,依然打牌,依然是酒中豪杰、牌桌高手,并且还引领着杭州城的时尚,身边除了闺蜜,也有男友,她不因一个渣男就恨所有的男人。“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又是一个春天,她与酒友牌友诗友畅游金华城南双溪,留下了那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年逾古稀,她的生命还是那么的灵动鲜活、活力满满!声音还是那么率性真实有力量!不羞于晒幸福相思也不耻于曝郁闷愁苦,一生都本色而高贵地活着!她用她的文字和文字里所记载呈现的生活场景和生命样态牢牢地标定了一个十一世纪的中国女子所到达的文学高度和生命高度,令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仰止和汗颜。

为女当学李清照,她的文学修养和造诣我们只能远瞻,她身上的女儿态、女人味、女人心更是我们今天极度缺乏的。若女子都能如她一般自由独立、敢爱敢恨、敢生气敢性爱、通透闪亮、尽情绽放,这世界该是多么的暖意融融、趣味盎然和活色生香?这原本就是女人该为这个世界贡献的暖、趣和美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