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引热议:为什么你总是委屈自己?(江江酱)
(2022-04-27 22:47: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我是完美的,为了满足最多人群的需求,我诞生了。”
这个叫小爱的AI女孩,是为了迎合他人需求而产生的服务型机器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为他人带来愉快。
24小时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且完全不会反抗。
“完美女孩”小爱历经了一切,依然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这样的“牺牲”了自我的个性,完全是作为他人附属品而存在,是为了讨好与迎合而产生。
杨幂饰演的AI小爱,她的经历引发大众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
01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作为当下的社会,像小爱这样的大有人在。
在职场中做便利贴女孩,在家庭中永远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位,在朋友中也是从不挑剔干什么都行的老好人。
他们隐藏或者舍弃了自我,而满足他人需求,有时候内心有不平却不表达;更有甚者已经不自知自己的性格。
以下症状,你中了几条?
不懂拒绝
怕负面评判
害怕麻烦别人
迎合他人
害怕表达想法
喜欢主动道歉
没有原则底线
默默承受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7.5%的人认为自己习惯性讨好他人,70.8%的人承受着“讨好型心理”的困扰:
“自己觉得活得很累、很委屈。
总压抑自己的情绪和真正需求,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交往中容易丧失界限,没有自己的主见。”
有的人从来不懂拒绝,容易被人支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开心了。
“我害怕说不。”
不敢发出请求,也很难拒绝别人。
不好意思开口找人帮忙,一旦麻烦别人就会有内疚和负罪感;如果获得对方的好意,就会想办法加倍回报;
相反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却很难拒绝。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别人的行动,也会反复的给别人道歉,为的是试图消灭掉别人的差评和不满。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敏感,又自卑。
害怕发生冲突,一旦有发生冲突的迹象,就会想办法平息,尽管会让自己受委屈。
生气了也憋在心里自己消化。
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让别人不开心或者失望,是不是自己会被讨厌?
甚至害怕冷场,随时随地都想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本能地去满足他人,来无条件地维护良好的关系。
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真的太累了。
02
为什么会习惯性讨好别人?
讨好型人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忍不住讨好别人?
“一直以来,我都尽量尽我所能真诚地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尽管有些时候换回来的是一些糟糕的东西。
但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继续真诚地对待下一个人,下下个人。”
「讨好型人格」更准确的说,是一种迎合型人格障碍。
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一书中提出了取悦症的三个心理要素——
思维、行为和情感:
1、情感维度上,可能是为了逃避恐惧感。
比如害怕别人生气,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蒋方舟说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从来没有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别人。”
“因为我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
“在日常和朋友相处中,我发现我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不会展示自己的很愤怒的一面。”
2、思维维度上,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老好人”怪圈。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提到,取悦症患者不仅是「老好人」那么简单,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明明想说不,却说不出口,结果勉强自己答应下来。
但这样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上了瘾一般,让他们无法控制自己。
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动机是:期望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
就是所谓的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你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往往习惯对别人好,同时期冀获得同等回报。当你的善意被别人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你就会受伤。
3、在行为维度上,如果“讨好”行为做多了,就可能会行为成瘾。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在意他人评价,总是去猜测并迎合他人的想法。
习惯以他人为中心,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委屈自己。
具备这种人格的群体,很少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总希望自己的言行能让别人满意,从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讨好者」的共性是:总活在对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用敏感而卑微的姿态不停追逐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久而久之,连真正的自己都消失了。
正如蒋方舟说,“在做什么事之前,我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我发现在跟人的交往当中,我经常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所以就算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但从不会表现出来。”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心理学术概念,准确来说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
现在我们所依赖的社交环境,恰恰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
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期待着别人的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期待着获得别人的认可……
被人喜欢这个需求,又被社交网络前所未有的放大了。
你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你把努力获得所有人认可,当做自己的使命。
按照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也就是说,「讨好」是应对压力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我们是有其他的可选项的。
在我们身边,也有些人是不用我们来“讨好”的,比如亲爱的父母、男女朋友或者你讨厌的人。
在这些无需刻意讨好的关系中,我们感到了「安全」且「自在」。
想要去讨好的人,正是让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关系。
正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从小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因为只有做鬼脸,父亲才会对自己笑一笑。
“无论怎么样,只要有人爱,就足够。”
她的一生都在极力迎合他人,也成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因为种种成长、生活环境因素,导致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敢袒露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像《凪的新生活》里的女主角凪。
她不喜欢吃玉米,但是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这是妈妈和外婆亲手种的玉米,你不吃的话,它们就白白死掉了”,勉强自己把玉米吃下去。
长大以后,凪也复制了跟妈妈的相处模式,讨好同事、男友,努力不让他们失望,却让自己一次次受伤。
讨好型人格什么都好,就是对自己不好。
03
终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讨好的,是你自己。
讨好别人,意味着你要压抑自己最原始的天性、感受、情绪,去迎合世界的期待,讨好别人。
但周围的声音都在说,你讨好别人、讨好世界却忽略自己,是不对的。
你要做自己,要顺应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你的天性。
所以讨好者的内心会有很强烈的冲突,一方面忍不住讨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
每个人都希望被需要,被爱,被接受,也都会时不时的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讨好者。
过度讨好的确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困扰,但适度的“讨好”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可以给人带来成功。
何炅就曾在节目里说过自己对“讨好型人格”的理解:
适度的“讨好”,并不卑微。让别人舒服,别为难自己就好。
这是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者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么一定值得珍惜。
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困于“讨好型人格”,更多是因为是被动的——
当你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说明你是在被动型讨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纠正过度“讨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呢?
如果你为了自己的需求去讨好别人,迎合世界,然后为此感到很憋屈、很压抑,甚至想改变。
建议你试试停下自我攻击,然后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情况下有讨好行为?
害怕别人不高兴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讨好的对象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失去了这个关系对你影响大吗?
你能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吗?
日剧《凪的新生活》女主角凪是一个重度“讨好型人格”,有一天她决定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买菜时,杂货店职员算错了账单的价格,多收了大岛400日元。
“人那么多,万一被当成讨价还价的怎么办?”
走出店铺才发现多收钱的大岛,习惯性地开始看气氛,又一次陷入纠结。
最后,她终于鼓足了勇气讲了出来。店家发现是自己的错误后,马上给凪道歉,还友好地送了她一把金针菇,希望得到凪的原谅。
你看,其实不讨好别人并不难。别去想别人的反应,不要自己吓自己。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别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必须要先做点什么去满足这个条件”是讨好型人格的共有认知。
可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认知,才纵使他们不断的否定自己。
被人喜欢,并不是人生的刚需。
很多人放不下“让人喜欢自己”的执念,结果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覆盖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并不是必须非常优秀、成为别人期望的人,他们才会对我好、喜欢我。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你,所以请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真实地做自己,无须讨好,我们也能被爱!
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讨好大多带有「慕强」的意味。
在《哈佛幸福课》里,心理学家把自尊分为三类: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依赖型自尊的人,需要别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
他们努力地顺从和迎合其他人,通过别人的喜欢,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而独立型自尊的人,更重视“自我实现”,用实力来为自己背书。
与其一味的讨好他人,倒不如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当你沉浸在自我创造的满足感时,你会意识到,不需要依附和讨好,我依然可以创造专属于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读书还是运动、唱歌、做饭、工作......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吧。
“氛围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如果光会察言观色,那就输了。”
学会拒绝
说“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
首先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其次拒绝要坚决,如果你的拒绝不明确,会让对方以为这个是有可能的,会想尽办法说服你。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可以告诉对方,下次有能力,机会合适的时候,再帮忙。
在拒绝时,准确表达感受,而不是宣泄情绪;不争吵但需要提出合理诉求。
这里有个小建议,在拒绝别人时可以采取ABA方式,即先恭维,再表达自己的拒绝,再说一句好话。
如果实在难以开口拒绝,可以试试采取折中的办法,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也不好意思拒绝。
凪的同事以家人骨折为由,让她帮忙打印材料。
粗心的同事忘记带手机走,凪无意间看到她们的群聊消息。
原来这个同事家人并没有骨折,只是找借口去参加没有凪的三人聚会:
但是如果遇到的像凪的同事这种无理且故意的要求,请一定、务必坚决拒绝,哪怕撕破脸皮。
在长时间地情绪压抑之中,习惯逆来顺受,不是一件好事。
总是察言观色,不敢表达愤怒的人,往往会在这样的忍耐里失去自己的棱角。
你可以说不,你可以不跟所有人成朋友。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认为: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想活出真正的自己,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拒绝有时候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当拒绝多了,你就会拒绝了。
真实地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
正如治愈了讨好型人格的蒋方舟所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终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讨好的,是你自己。
愿你活出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