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好型人格」引热议:为什么你总是委屈自己?(江江酱)

(2022-04-27 22:47:31)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是完美的,为了满足最多人群的需求,我诞生了。”

 

这个叫小爱的AI女孩,是为了迎合他人需求而产生的服务型机器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为他人带来愉快。

 

24小时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且完全不会反抗。

 

“完美女孩”小爱历经了一切,依然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这样的“牺牲”了自我的个性,完全是作为他人附属品而存在,是为了讨好与迎合而产生。

 

杨幂饰演的AI小爱,她的经历引发大众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

 

 

01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作为当下的社会,像小爱这样的大有人在。

 

在职场中做便利贴女孩,在家庭中永远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位,在朋友中也是从不挑剔干什么都行的老好人。

 

他们隐藏或者舍弃了自我,而满足他人需求,有时候内心有不平却不表达;更有甚者已经不自知自己的性格。

 

以下症状,你中了几条?

 

不懂拒绝

怕负面评判

害怕麻烦别人

迎合他人

害怕表达想法

喜欢主动道歉

没有原则底线

默默承受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7.5%的人认为自己习惯性讨好他人,70.8%的人承受着“讨好型心理”的困扰:

 

“自己觉得活得很累、很委屈。

总压抑自己的情绪和真正需求,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交往中容易丧失界限,没有自己的主见。

 

有的人从来不懂拒绝,容易被人支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开心了。

   

“我害怕说不。”

 

不敢发出请求,也很难拒绝别人。

 

不好意思开口找人帮忙,一旦麻烦别人就会有内疚和负罪感;如果获得对方的好意,就会想办法加倍回报;

 

相反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却很难拒绝。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别人的行动,也会反复的给别人道歉,为的是试图消灭掉别人的差评和不满。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敏感,又自卑。

 

害怕发生冲突,一旦有发生冲突的迹象,就会想办法平息,尽管会让自己受委屈。

 

生气了也憋在心里自己消化。

 

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让别人不开心或者失望,是不是自己会被讨厌?

 

甚至害怕冷场,随时随地都想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本能地去满足他人,来无条件地维护良好的关系。

 

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真的太累了。

 

 

02

 

为什么会习惯性讨好别人?

 

讨好型人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忍不住讨好别人?

 

“一直以来,我都尽量尽我所能真诚地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尽管有些时候换回来的是一些糟糕的东西。

 

但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继续真诚地对待下一个人,下下个人。

 

「讨好型人格」更准确的说,是一种迎合型人格障碍。

 

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一书中提出了取悦症的三个心理要素——

思维、行为和情感:

 

1、情感维度上,可能是为了逃避恐惧感。

 

比如害怕别人生气,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蒋方舟说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从来没有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别人。”

 

“因为我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

 

“在日常和朋友相处中,我发现我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不会展示自己的很愤怒的一面。”

 

2、思维维度上,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老好人”怪圈。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提到,取悦症患者不仅是「老好人」那么简单,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明明想说不,却说不出口,结果勉强自己答应下来。

 

但这样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上了瘾一般,让他们无法控制自己。

 

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动机是:期望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

 

就是所谓的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你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往往习惯对别人好,同时期冀获得同等回报。当你的善意被别人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你就会受伤。

 

3、在行为维度上,如果“讨好”行为做多了,就可能会行为成瘾。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在意他人评价,总是去猜测并迎合他人的想法。

 

习惯以他人为中心,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委屈自己。

 

具备这种人格的群体,很少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总希望自己的言行能让别人满意,从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讨好者」的共性是:总活在对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用敏感而卑微的姿态不停追逐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久而久之,连真正的自己都消失了。

 

正如蒋方舟说,“在做什么事之前,我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我发现在跟人的交往当中,我经常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所以就算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但从不会表现出来。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心理学术概念,准确来说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

 

现在我们所依赖的社交环境,恰恰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

 

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期待着别人的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期待着获得别人的认可……

 

被人喜欢这个需求,又被社交网络前所未有的放大了。

 

你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你把努力获得所有人认可,当做自己的使命。

 

按照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也就是说,「讨好」是应对压力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我们是有其他的可选项的。

 

在我们身边,也有些人是不用我们来“讨好”的,比如亲爱的父母、男女朋友或者你讨厌的人。

 

在这些无需刻意讨好的关系中,我们感到了「安全」且「自在」。

 

想要去讨好的人,正是让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关系。

 

正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从小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因为只有做鬼脸,父亲才会对自己笑一笑。

 

“无论怎么样,只要有人爱,就足够。”

 

她的一生都在极力迎合他人,也成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因为种种成长、生活环境因素,导致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敢袒露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像《凪的新生活》里的女主角凪。

 

她不喜欢吃玉米,但是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这是妈妈和外婆亲手种的玉米,你不吃的话,它们就白白死掉了”,勉强自己把玉米吃下去。

 

长大以后,凪也复制了跟妈妈的相处模式,讨好同事、男友,努力不让他们失望,却让自己一次次受伤。

 

讨好型人格什么都好,就是对自己不好。

 

 

03

 

终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讨好的,是你自己。

 

讨好别人,意味着你要压抑自己最原始的天性、感受、情绪,去迎合世界的期待,讨好别人。

 

但周围的声音都在说,你讨好别人、讨好世界却忽略自己,是不对的。

 

你要做自己,要顺应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你的天性。

 

所以讨好者的内心会有很强烈的冲突,一方面忍不住讨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

 

每个人都希望被需要,被爱,被接受,也都会时不时的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讨好者。

 

过度讨好的确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困扰,但适度的“讨好”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可以给人带来成功。

 

何炅就曾在节目里说过自己对“讨好型人格”的理解:

 

适度的“讨好”,并不卑微。让别人舒服,别为难自己就好。

 

这是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者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那么一定值得珍惜。

 

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困于“讨好型人格”,更多是因为是被动的——

 

当你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说明你是在被动型讨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纠正过度“讨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呢?

 

如果你为了自己的需求去讨好别人,迎合世界,然后为此感到很憋屈、很压抑,甚至想改变。

 

建议你试试停下自我攻击,然后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情况下有讨好行为?

 

害怕别人不高兴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讨好的对象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失去了这个关系对你影响大吗?

 

你能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吗?

 

日剧《凪的新生活》女主角凪是一个重度“讨好型人格”,有一天她决定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买菜时,杂货店职员算错了账单的价格,多收了大岛400日元。

 

“人那么多,万一被当成讨价还价的怎么办?”

 

走出店铺才发现多收钱的大岛,习惯性地开始看气氛,又一次陷入纠结。

 

最后,她终于鼓足了勇气讲了出来。店家发现是自己的错误后,马上给凪道歉,还友好地送了她一把金针菇,希望得到凪的原谅。

 

你看,其实不讨好别人并不难。别去想别人的反应,不要自己吓自己。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别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必须要先做点什么去满足这个条件”是讨好型人格的共有认知。

 

可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认知,才纵使他们不断的否定自己。

 

被人喜欢,并不是人生的刚需。

 

很多人放不下“让人喜欢自己”的执念,结果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覆盖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并不是必须非常优秀、成为别人期望的人,他们才会对我好、喜欢我。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你,所以请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真实地做自己,无须讨好,我们也能被爱!

 

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讨好大多带有「慕强」的意味。

 

在《哈佛幸福课》里,心理学家把自尊分为三类: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依赖型自尊的人,需要别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

 

他们努力地顺从和迎合其他人,通过别人的喜欢,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而独立型自尊的人,更重视“自我实现”,用实力来为自己背书。

 

与其一味的讨好他人,倒不如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当你沉浸在自我创造的满足感时,你会意识到,不需要依附和讨好,我依然可以创造专属于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读书还是运动、唱歌、做饭、工作......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吧。

 

“氛围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如果光会察言观色,那就输了。”

 

学会拒绝

 

“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

 

首先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其次拒绝要坚决,如果你的拒绝不明确,会让对方以为这个是有可能的,会想尽办法说服你。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可以告诉对方,下次有能力,机会合适的时候,再帮忙。

 

在拒绝时,准确表达感受,而不是宣泄情绪;不争吵但需要提出合理诉求。

 

这里有个小建议,在拒绝别人时可以采取ABA方式,即先恭维,再表达自己的拒绝,再说一句好话。

 

如果实在难以开口拒绝,可以试试采取折中的办法,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也不好意思拒绝。

 

凪的同事以家人骨折为由,让她帮忙打印材料。

 

粗心的同事忘记带手机走,凪无意间看到她们的群聊消息。

 

原来这个同事家人并没有骨折,只是找借口去参加没有凪的三人聚会:

 

但是如果遇到的像凪的同事这种无理且故意的要求,请一定、务必坚决拒绝,哪怕撕破脸皮。

 

在长时间地情绪压抑之中,习惯逆来顺受,不是一件好事。

 

总是察言观色,不敢表达愤怒的人,往往会在这样的忍耐里失去自己的棱角。

 

你可以说不,你可以不跟所有人成朋友。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认为: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想活出真正的自己,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拒绝有时候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当拒绝多了,你就会拒绝了。

 

真实地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

 

正如治愈了讨好型人格的蒋方舟所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终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讨好的,是你自己。

 

愿你活出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