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到我是谁?对自己忠诚
一个20岁的女孩,有一些社交焦虑前来咨询,她告诉我,与别人在一起时,她会控制不住地觉得别人都在评价她。 我就问,别人指的是谁?都是怎么评价她的? 她稍微一愣,看起来之前没有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她又带着坚定地猜测回答:所有人都在评价我,可能他们会说,“这个女孩长得不好看”“这个女孩皮肤有点黑”或者说“也许她不是一个优秀、厉害的人”。 我问她,这些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吗?她答:是的。 之后,我和她讲到“投射”这一概念,即我们会把自己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外界。比如,当一个人内心是很不安全的,如果他带着孩子就会处处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小心受伤之类的,因为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充满不安全感的,很容易受伤的。 我还和她谈到,想法不等于事实。那些评价,是她头脑里面对于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外面别人对她的真实评价,她的想法并不等于事实。 我们的大脑,每分每秒都有念头、想法闪过,那只是我们自身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想法和判断,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事实。
一个人如果能分清想法和事实,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大脑对自己的控制。 我的这位来访者的心理特点是:活在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关于自我成长,年轻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活在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这一点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青春期的孩子有个假想的舞台,他们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形象,认为别人会很关注自己,认为自己在一个灯光四射的舞台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评价。 这样的心理状态会有什么问题呢?会有内心冲突。 比如,他买了一件好看的新衣服很想穿,因为他想要展现自己,可是穿了又觉得会引发别人的关注和评价,他又不想要这样,内心就冲突了。 我想这种内心冲突,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体会过,有的人后来走出来了,有的人则一直没有走出来。
青春期很重要的任务是:寻找同一性。又叫身份认同。 长期看我文章的朋友会看到我多次提到埃里克森这个心理学家,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课题要完成,如果顺利完成,就会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反之,落下的课题就会在下一个阶段再次出现,需要你补课。 我之前说的比较多的是第一个阶段,0—1岁(2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是一个人形成安全感的重要阶段。
青春期也是人生八阶段中一个重要的阶段,12—18岁(现代人青春期比较长,所以,你可以扩展到25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个人要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身份认同)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说:"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顺利完成这个人生课题的人,会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对谁忠诚?对自己的忠诚。我知道自己是谁了,我可以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与别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你可以理解为:我知道自己是谁,我坚信自己的价值,而不受外在评价体系的影响。
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真不是一个人在18岁就能完成的。
2、人,要学会认可自己
我有一个来访者,跟我做了2年咨询,今年30岁,我在她身上看到这个自我同一性课题的完成,她最初也是因为过度关注自我,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过度揣测别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前来咨询。她在人际关系中,总是会想:别人希望她是什么样子的?别人需要她做什么?别人会怎么评价她的言行?
看起来是关注别人,其实还是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那她是如何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做到从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挣脱出来的? 学会认可自己。 前面提到的来访者在关系中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过度揣测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这个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关,父母是比较严厉和苛责的,是那种她考了98分,父母会对她说,你还可以考100分。她如果考试成绩不好,父母比她本人更难以接受。受原生家庭影响,她内化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也很严厉、苛刻。 当她在咨询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对我说,“我还挺不容易的。”“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我的宜人性比较高,容易和别人相处。”我便知道经过前面的努力工作——谈论原生家庭,谈论自己过去的成与败,谈论她自己对人对事的感受和看法,有了回报,因为她开始去看见自己,认可自己了。
一个人好不好,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统一标准,但是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阿德勒说:“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当你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好时,说明你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 当一个人看见自己,知道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学会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会更相信自己,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也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再依赖外部的评价。 于是,他有了自己,知道了我是谁。 学会看见自己,认可自己,也许是很多人一生的功课。
3、寻找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
我喜欢养花,为了养好花,我会学习花草的特性,有的花喜阴,有的花喜阳,把喜阳的花放在阴处,它就开不出美丽的花,同样的,把喜阴的花放在向阳处,它容易被晒焉。环境对植物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环境包括什么呢?家庭、学校、职场、经常相处的人际关系。
前面提到的那位来访者有如此大的成长和变化,并非全部是心理咨询的功劳,还有外部良好环境的影响。 她在咨询过程中,谈了恋爱,男朋友是个情绪比较稳定的人,随着他们关系的慢慢深入和稳定,这段关系起到了滋养和疗愈她的作用。 职场发展不顺的她,在咨询期间还遇到了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然后两个人一起辞职创业。虽然创业辛苦,但是这个朋友会认可她,鼓励她。在工作上,她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遇到认可自己的人和环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快速地建立起自我的价值感,从而内心变得更加坚定,更容易去超越外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
人和环境可以相互影响。很多人做心理咨询一段时间,状态变好之后,会发现身边朋友换了一拨,原来那些打击自己、剥削自己的朋友不见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都是那些愿意鼓励自己,认可自己,帮助自己,与自己平等互惠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让他自己变得更好。 一个人要懂得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也要懂得创造适合自己的小环境。
4、把关注点放到更大的地方,为他人为世界贡献自己
那些困在假想的被评价关系中的人,核心是太过自我中心,太过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果他能克服自我中心,试着把自己的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移到别人那里,移到外部世界,他的困扰就得到了解决。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讲到,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这里重点讲讲“他者贡献”,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有贡献”。
“幸福即贡献感”。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书中说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比如工作就是一种他者贡献,我们工作更多的是要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非单纯的满足,在我们做好自己对集体贡献的同时,收获了归属感从而回归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认为我们对工作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对我们感知他者贡献是很重要的。
同样在砌砖,有人觉得自己只是在砌一面墙,有人觉得自己在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这两人的内心感受和幸福感会是天壤之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