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对“社交”恐惧,更麻烦的是对“社交恐惧症”的恐惧——做到这一点,两种恐惧同时解决(安文—一
(2020-10-03 23:05: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2018年末,我第一次开始主动关注人了。而且是因为对人本身产生了兴趣、想了解人们日常的心动感,我才去关注的。
以往我只会主动关注内容型的博主,我只想了解内容,而不会对博主本人感兴趣;或者就是别人先关注我后,我再选择性地、勉为其难地关注他。
之前我的社恐整理成果只是“不害怕被人关注”,而“主动关注别人”,这应该算是整理社恐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吧。
这并不是分享第四阶段的整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我对社交恐惧的态度。
感恩与接纳
身陷社交恐惧的人都知道,社交恐惧不仅是一种让自己非常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而且,还要受到价值观方面的压力:总觉得社交恐惧是件不正常的、不好的事。既担心被别人鄙视:“社交恐惧是心理疾病,你有社交恐惧就是有心理疾病。”又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感觉、言行,而感到懊恼不安。
恐惧感就像一双不受我们控制的大手,推动着我们做事。比如,站在悬崖边,对死亡的剧烈恐惧,会让我们感觉有一股力量吸住我们的脖子,往后拽、往下拽。
社交的恐惧,对我而言,就是常常感到有种力量在限制我,让我抬不动头、不敢看人、不自主地出汗、说不出话、甚至把耳朵封闭起来不敢听人说话……
不同人的社交恐惧症状不同,也许有的人是被这双大手操控着,不由自主地化妆打扮、说笑逗乐,就算想在房间里静一静,也会受不了“寂寞”,被这双手推出门去,强制社交……总之,就是这种“主观意愿不想做,但行为却不受控制”的、讨厌的感觉。
我一开始也很讨厌自己的社交恐惧,它实在是带给我太多的限制了。因为它,我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崇拜、不能意气风发地对别人指手画脚、不能像别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能升职、不能享受人脉资源……别人同样能力可以轻松享有的,我一概得不到。我一度觉得,社交恐惧,就是我loser人生的最高统治者。
我对社恐恨之入骨,以致于在情绪开始疏通、社恐症状迅速消失时,我都觉得是自己“战胜”了社交恐惧。我一直都想像扔垃圾一样,把社恐的感觉扔得远远的。最好再踩上几脚、撕得粉碎、烧成烟灰……都不够解恨。
随着整理的推进,我现在更愿意说我在“整理社交恐惧”,而不用“战胜”“打败”这样的字眼,是因为,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交恐惧对于我的价值。
如果没有社交恐惧,我也许会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会失去更多。
忍受寂寞的能力
由于社交恐惧,我从小都是独来独往。这样得不到众星捧月的“存在感”、还常常因为太过冷漠而被人抱怨,但是我却因此得到了“忍受寂寞”的能力。
由于只能听人倾诉、而不能向人倾诉,我要消化很多人的喜怒哀乐。社交恐惧又驱使我逃避“被人关注”。所以,不受关注、独自忍受烦恼的状态,我已经习以为常、处之泰然。
就算没有赞扬、鼓励,我也不会悲观失落。哪怕是被人明说“你不行,你放弃吧!”我也会越战越勇,这也是因为社交恐惧给了我“不信任别人”的勇气。
由于恐惧感过于强烈造成的不能自控,一般人理解不了,我即使倾诉,也没有人能帮得了。这又逼得我不得不独自忍受这些高级烦恼的煎熬。
如果没有这么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我就不会变得内心这么坚强,我就不会持续思考那些磨破脑袋的东西,也不会连续几年不放弃地耕耘一个关注人数寥寥的公众号。社交恐惧给了我不断挑战自我的“韧性”。
向内心寻根的能力
我高中时期就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译作“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关注的学生,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但是我非常不赞同这个结论。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反例。社交恐惧让我倾向于逃避关注,如果我被老师关注,学习成绩反而会因为太紧张而下降。
这个体会也让我一直以来“瞧不起”心理学,觉得“心理学家都是些自说自话的笨蛋”。后来看到很多宣称是心理学大师的人,其实自己都没有解决自己的拖延、抑郁、社交恐惧,就更加鄙视了。这也是我最终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原因。
不过,现在看来,我的理解还是太过偏激了。心理学者仍然是严谨的。我最近读的《人格心理学》,书中对每一位学者的观点都有中立的评价。他们已经在努力做到最好了。
现在再去看心理学家,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和我一样,是饱受心理问题困扰才去研究心理学的。”
比如马斯洛,他的幼年也有很多阴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学家。可见心理学家对自己的研究和治疗,也是卓有成效的。
也许心理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关系,这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学科能解决一切问题。就连整理也不能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整理也要以所有的学科为基础,才能拼凑还原这个世界。
如果没有社交恐惧阻断我和外界交流的通道,我一定会和其他人一样,积极努力向广阔的外部世界寻求帮助。最后,研究一个单一的事物、从事一个单一的学科、做一个“到处医人,惟不自医”的人。那样,我恐怕永远想不到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也永远不能在自己的心里找到正确的药。
正因为社交恐惧,无法和人主动交往、甚至主动逃避关注,我才能不被外界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尽量放回自己的内心,研究内在的感觉世界。这是社交恐惧带给我的财富。
自学的能力
因为恐惧而怀疑,面对任何一种声音,我都一定会质疑:“是真的吗?”好奇心驱使着我,一定要绕到背后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
最近刚好看到“杠精”的解释:“不关注事实、为了否定而否定的人。”可以说我早就是杠精了。因为先天的恐惧和怀疑,我在关注到其他事实之前,就会首先去怀疑。
同时,社交恐惧又封闭了我向外发泄的渠道。一旦发现别人会因为我的怀疑而感到难过,我就会克制倾诉行为。把所有的质疑、惊恐、困惑都闷在心里,自己一点点去读书、找资料、找案例来给自己解惑。
因为这种“多视角”的恐惧和质疑,我做不到安安心心跟着一位老师学习。加上社交恐惧使我不能开口向人请教,我只能闷着自己思考,一点一点去发现。所以,我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只有读书可以自由地跟随自己的节奏,从不同人那里获得不同的观点、视角,再去拼凑还原一个真相。
在书山里踏破铁鞋,这样才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如果没有社交恐惧,我一定不会进行这么辛苦的思考和推导。谁都知道张嘴问人是最轻松的。但是,只靠别人的结论,我肯定解脱不了自己的烦恼,那样的损失就太大了。
另外,现在很多烦恼都是人云亦云出来的,而社交恐惧恰好削弱了我“听信和迷信”的欲望。这也是社交恐惧带给我的好处。如果没有社交恐惧,我想,我也逃不出“人云亦云”的圈套吧.
结语
社交恐惧的确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但是经受这种先天障碍折磨的人,并非只有我一个。
钟道隆将军就说“逆境是所学校”,他感激他经历过的逆境,尤其是文革;吉田医生说“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她感激“没时间”所带来的限制和突破;韩国的“四指钢琴家”李喜芽,因为先天畸形,双手各只有两根手指,但是她说:“这是上天给我的福气,如果不是因为只有两根手指,我就不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了。”
我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自在、因祸得福,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接纳”。
正当我想把社交恐惧打个“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的时候,我也会突然想到:“对社交完全没有敬畏、呼风唤雨、指手画脚,就真的好吗?”这样的思辨力,正是社交恐惧带给我的。社交恐惧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因祸得福。
每一个“坏”东西的后面,都一定有好的价值在那里。首先要接纳它的价值,知道自己并不是白白煎熬。
也许每个人遇到的问题,症状和根源都有所不同。但我相信,都可以从接纳自我入手。而且,接纳这件事,是完全自主、不必求人的。就算别人把我们手脚绑起来,也不能阻止我们接纳自己。
社交恐惧也许是一段纯黑的经历,但是如果能做到接纳,也许会发现,只有这双黑色的眼睛,才能帮我们找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