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你关注孩子自我感的建立吗
(2020-10-03 23:20: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最近好几期节目都让我在关注幼年时期自我感的建立,我随便说几个:
一位听友说自己六岁才回到妈妈身边,妈妈对自己一直是否定指责较多,一旦事情没做好,就会遭到批评指责,她自己就渐渐不想做事,遇到事情就拖延;她现在已经成家了,亲子关系也是深陷困境,个人的生活也是困难重重。
还有一位朋友做事无法坚持,做了好几份工作,最长三年,最短三个月,就辞职不干,不是她干不好,而是她总是无法坚持,因为她的内在很早就有个声音—--最终你都是要失败的,何必坚持呢?现在的她也早已成家,也是孩子的妈妈,但是自己的工作状态成了自己的拦路虎。
第三位是出国留学的孩子,各方面还是不错,从专业到长相,找一份工作是问题不大的,但是现在的她特别自卑,觉得哪儿哪儿都不行,现在连门都不想出。
这样的个案,我还可以列举很多,里面共同指向一个问题:自我感的建立。
自我感的建立是一个生命从小到大成长过程里建立起从外在到内在关于自我形象认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完整过程,从婴幼儿萌芽,到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完善,再到成年期的巩固丰满,可以说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生命主题。
而在很多个案里我发现首先是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是自我感形成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安全感极度缺乏或者安全感的建立出现问题,想要一个稳定而灵活的自我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在很多个案例中看到安全感是自我感形成的土壤。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约翰鲍尔比首先提出依恋这个词语,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比如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系,随后他的学生埃斯沃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依恋关系的研究,是年轻父母真的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研究。
特别是玛丽埃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依恋”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其中矛盾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关系,是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
而安全型依恋关系,是年轻父母的一面正衣镜,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容易和人亲密,安心依赖或者被依赖,不担心被抛弃。
慢慢会形成:认为自己和别人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情感成熟较有弹性、对人有信任感;能适度依赖、也不怕被人依赖;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
这是婴幼儿,童年少年形成稳定灵活自我感的基础,在此年轻的父母要做到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情绪表达也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父母总是及时回应婴幼儿的话,婴幼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在陌生环境不拘谨,容易交往,而且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基础上父母需要形成稳定而开放的父母类型。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鲍姆令德曾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鲍姆令德将这些父母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
后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评定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有两个维度:控制(对孩子是否成熟提出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有将分为四个类型:权威型父母一控制+爱(接受);专制型父母一一控制不爱(拒绝);娇宠型父母一不控制+不完全爱;冷漠型父母一不控制+不爱,其他三种都是不健康的父母类型,对孩子的自我感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年轻父母要极力避免,而正面的榜样就是权威型也就是民主型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的特点就是即”高要求、高反应”型: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适度的满足和控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有人用五个词语来形容这类父母的特质: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于是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界限和允许,尊重和约束,理解和鼓励,平等和尊重的回馈,父母就是很好的客体形象,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我是美好的,值得尊重和爱护的,这个世界是安全而且值得信任的,渐渐形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自我感。
同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的研究,以及客体关系理论一样对父母是由非常大的指引作用,也就是父母一定要做一个能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要,互动中做好懂得孩子的父母,在日常能真正提供到孩子生命成长从物质到精神特别是心灵层面需要的东西。
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里,会经历TA这个时代特有的各种冲击震荡,小小的孩子对于自我感的形成也会经历很多次的修正调整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所以埃瑞克森的“人的同一性成熟”的研究,提出的人的发展八个阶段,同样是给我们父母的一盏明灯,尤其他提出的同一性危机,是他最有创造力的观点,同一性成熟的研究,更是他给人格形成体系增光添彩。
在艾瑞克森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于1937年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是特质理论当中的典型代表。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
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的、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大约有5-10个。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表现出来。
奥尔波特论述过"成熟人格",他也关注到成人生活,但却没有设计发展阶段。但埃里克森比奥尔波特走得更远,他大力推广“人格发展并不终止于青春期”这一观点,而且埃里克森还详细说明了成人发展的三个阶段。
他对于人格理论的拓展和延伸,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生命人格形成的态度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下定论,比如他断言人们将会以特定的方式继续成长和变化,在埃里克森之前,人们僵化认为人格最迟定型于青少年期晚期。埃里克森独特而有创意的观点,也非常符合生命发展的特性---只要开放敞开自己,那么人格的发展就会往前走。
这对于我接触到的很多个人,涉及到孩子自我感形成有问题的承认而言,也是福音:只要你坚持敞开学习和提升,婴幼儿,童年时候,少年时候,青年阶段的人格发展过程中里留下的遗憾甚至伤口,都会得到修正,也会发展和完善
在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里,我见过不少学员在某个阶段回到生命之前的某个阶段,去重新活过,用现在的时光,去重新活过过去留下遗憾的时光,让生命变得完整,就好像过去岁月里留下的一个坑洞,用现在的时光,去重新活过,就是重新回头填上那个坑洞!
确实也印证了艾瑞克森的理论。
那么昨晚参与者朋友,即使被诊断为社恐症和抑郁症,但是她真的要开始转向,像她节目尾声阶段说的:我要开始真正去活,而不再和过去拧巴,耗费时间精力,我要开始真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愿意为此付出我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这不就是人的同一性成熟的过程吗?
所以我真心祝福昨晚参与者和文章前面提到的朋友,都能在现在的时光里,慢慢活出自己,自我感的建立也同样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补充一点:
人格和自我感与什么关系呢?
自我感是人格在生命自己这里的内在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