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与孩子之间神奇的“内化”效应(鹿Lu)

(2020-08-26 10:21:30)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6岁时,我开始学习手风琴演奏,13岁通过专业七级,其实只差一级就拿到当时的最高级八级,但是,由于初中之后文化课增多,没有太多练琴时间,于是就放弃了长达8年的乐器学习。其实,我知道自己放弃手风琴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校课程有多么繁重,也不是因为自己不想继续,而是每次表演和考试,我都无法做到不出差错,上场前我会紧张到手脚冰凉,手指冷到无法顺畅地弹奏键盘,所以演出时我的状态远远比练习时差很多,当时只是天真的认为自己不够努力,自己能力不足才不能像我的同伴一样演奏的那么好,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

 

大学时,我仍想着证明自己,在一次文艺演出时,我和同学合奏了一首《牧民之歌》,这首曲子在考级曲目中没有难度,可无论我在台下练得有多么娴熟,但在正式演出时,我又一次失误了,我居然把其中的一小段曲谱忘了,尴尬的在台上,左手托着沉重的大敞着的风箱停在半空中,直到我重新想起乐谱继续演奏到结束,这次演出又一次演绎了我的无能。参加工作后,无论我在台下把一切准备的多么充分,但当在台上演讲时会经常发生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为了逃避这种恐惧的感觉,我甚至放弃很多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回避各种可以表达自己的场合,直到我开始学习和从事心理工作之后,我才明白这叫做恐惧症发作,它来源于我的焦虑。

 

以前不曾想过自己的能力问题其实是心理在作祟,内心的恐惧让我惧怕当众表达,于是我开始寻找恐惧的原因。我开始进行自我对话,自我调节。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令自己如此紧张和恐惧?紧张时,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念头?感受又是如何?我发现我内心中似乎有父母的声音和我对话,他们不断地对我说“你不行,别弄了!你说的不对,别说了!”这个声音让我觉得我就是不行不对,如果我再做下去、说下去,就是在违背父母,就是我不好,我不是个好孩子,否则我会受到指责、批评和耻笑。

 

当我觉察到这个声音其实是平时父母对我的评判认识时,我也意识到我把父母对待和认识我的一种方式,内化成我人格的一部分。我把他们对待和认识我的方式,变成了我对待和认识自己的方式,同时也变成了我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方式。让我在追求更好结果时体验到恐慌的感觉,而恐慌告诉我再做下去会有危险,就是被指责和批评。

 

这种把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内化成我们自我的一个人格特质的过程,心理学中叫做“内化客体”,这个心理过程也是向父母认同的过程。

 

也就是说,父母相对你来说就是你的客体,客体对待你的方式是指责和评判,那么,你认同了客体对你的方式,学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一切,并开始用指责和评判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

 

就好像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成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小孩子会模仿自己父母走路和说话的姿势和方式,但这样的模仿最终慢慢变成了孩子自己走路和说话的姿势和方式。

 

家庭中有太多问题都源于这种代际互动模式,它如同一个透明的幽灵时刻弥漫在整个家庭中,以一些特定的主题进行捣乱。如果我们不把它抓出来,在我们的家庭中将不断发生各种冲突,并继续重演以前家庭的悲剧,代代相传,直至整个家族。

 

比如说,一个母亲,她从小经常被母亲指责,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指责自己的女儿时,会感到特别愤怒,可是她自己又会经常指责女儿,她虽然在意识里认为并发誓她不能成为跟她妈妈一样的人,但她在无意识中一直用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最终变成了跟妈妈一样的人。而一个孩子如果曾经常被殴打或暴力对待过,那么他长大后也会用这种去对待别人。

 

为什么呢?心理学称之为“与攻击者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方式。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被攻击过,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痛苦和愤怒的感觉,会选择成为跟攻击者一样的人,去攻击别人;二是你预感到敌意后,避免自己痛苦,你会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很多曾经受过躯体和情感不合理对待的成年人或孩子会经常使用这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在没有被攻击前先去攻击别人。

 

如何走出这种代际模式?

 

当我们发现自己身上具备一些你所不认可的属于父母的特质时,你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化解,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了独立自主的人,我们不再受控于父母的钳制。

 

接纳自己过去的伤害,并阻止它的继续。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它已经发生过,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这或许会让自己感到很无奈,但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接纳的一部分。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内化了使我们痛苦、恐惧的一些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告诉自己Stop,并开始重新思考和发展自己。有些时候,自我对话是一种很好的疗愈方式,因为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改变我们内在客体和内在自己的过程,只有当你这么做以后,你原本内化的客体才能改变,变成一个能够激励自己变得更好的客体。就比如,你内心的父母形象曾经是指责和批评你的,但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你可以把他们转变为鼓励你可以做的更好的父母形象,用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和接纳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各自解读同件事情的方式差异所造成,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和亲子之间。当我们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去思考时,内化的客体就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就像心理咨询一样,所谓的心理咨询其实就是来访者跟咨询师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把咨询师当成一个好的客体,去替代掉你内在的坏的客体。只是当你被内化的客体影响的时候,你无法切断与父母的关系,你只能不断重复,当你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伤害你的父母对待你的那样,还有另外一种相反的、更好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