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让别人快乐,其实是一种控制(周小宽)
(2020-08-26 10:17: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只要是不符合我预设结果的,我都会拒绝。
我要让你很快乐,其实是因为我接受不了你因为我不快乐。”
——在多少人的心里,曾经回响过这样的话语?
也许当你看到上面这段文字之前,你都不曾意识到,这段话,其实也是你内在的声音。
这声音,让你深陷焦虑之中,越来越感觉,关系令你疲惫。
1
“讨好型人格”,其实只是一个文学表述手法。
在心理学的人格划分里,没有一个“讨好型人格”。
也就是说,讨好,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类人的生活里。而是,在任何人的身上,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一。
讨好,是你生活中的关键词吗?
如果讨好的程度过重,那么它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负担,你会感觉,你活不出自我,没有界限,总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却无法保护和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立场。
但是,去讨好的你,并不是一个受害者。
是被讨好的人在索取吗?很多时候并不是,而是讨好者会像上了发条一样去一个劲地“照顾对方”。
那么,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去讨好别人呢?
我的一个来访者在一次咨询中跟我说,她这两天很累,因为她接待了一个从远方来她所在城市旅游的大学同学。
“我陪她玩了两天,她在我家住,这两天我累得要命,真的好累好累。我随时留意同学的情绪,想安排得特别周到,因为我希望她这次远道而来能开心。”
我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你其实无法接受,她有一点点的不开心?”
她说:“不能接受。想想就觉得很难接受。我不希望她因为我而不开心。”
这是一个比较焦虑的来访者,我们有过很多关于“控制”和“失控”感觉的交谈。
所以在这次咨询里,当我们聊到这里时,
我对她说,“在这个‘我不希望她有一点点不开心里面’,其实也有控制啊。”
她疑惑地问,“可我只是希望她快乐啊,怎么是控制呢?”
“可我只是希望她快乐,怎么是控制呢?”
也许很多在关系里有“讨好”特质的人,读到此处,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那我问你,你是“希望”她快乐,还是“不能接受”她不快乐?
希望对方快乐,只是一个美好的,善意的愿望。但假如不能接受对方和自己的相处里,有一点点不舒服不快乐,那不是控制吗?
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以确保——对方会很开心,会很满意,会觉得你很不错,挑不出一丝毛病,甚至你还需要确保对方喜欢你……
在和对方的这个链接里,你要确保的东西,包括了对方的情绪、感受、对你的判断,这些本来属于另一个独立个体的东西,你却要去保证这里面,只有快乐、满意、对你的喜欢和正面的评价。
所以,
第一,
第二,
很多人,其实都有一种倾向,就是无法接受负面的事情。
无论这些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关系中在意的对方身上,都觉得很难去接受。
只要好的,不能要一点点不好的。这就是一种对“好”的强迫。
只能接受人生是快乐,不能接受人生有很多不快乐,只能接受发生好的事情,好的结果,好的走向,不能接受任何与这个“好”背离的东西。
就像我的来访者,她希望她的同学在两天时间里,完全是开心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开心的强迫吗?
如果你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觉得自己越来越累,那么请先放下“我只是在为她好,希望她好”这个想法,换一个角度想想,你是不是在强迫她,只能“好”?
· 她可以不开心吗?(如果她心里有些别的事情,或者你安排的餐厅未必那么适合她)
· 她可以有时低落和沉默吗?(也许她无意识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她今天状态不佳,)
· 她可以不那么肯定你吗?(毕竟无论你做了多少努力,喜不喜欢你,也是她的自由吧)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总觉得精疲力竭,吃个饭见个面都觉得特别耗神的人,可以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有太多自己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又都是需要控制到对方才能达到的?
如果是,那么你当然很累。
人活着,就会有关系,就免不了和外界有交集。
但如果只要外界产生了交集,你就要去控制交集的那个部分。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就全部填在这个控制里了。
2
想去控制对方,必然是很累的。
因为头脑在拼命思考,身体也无法放松。
也许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要去控制呢?我不可以不控制吗?
顺着这个问题,其实就有答案——
如果你总是在控制关系,控制对方的感受和对你的评价,那么如果放开这个控制,它所带来的结果,你可以承受吗?
例如:
· 对方真的不开心了;
· 对你的评价变低了;
· 说你令她失望了;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吗?身处其中,你会怎样?
可以不去控制的人,会说“她怎么想,关我什么事?我还是我。她不开心,我又不会少块肉。”
不可以停止控制的人,会体验到一种跌入深渊的感觉,
“她不开心,是因为我不够好。”
“她对我评价变低,意味着我很糟糕!”
“她不喜欢我,我就更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自己。”
不去控制的人,觉得对方的感受,不会击垮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不去控制的人,是有着稳定自我的人。对于自我的感受,不会因为别人的反应而起伏剧烈。
而不能不去控制的人,一旦别人的反应是负面的,无论是不快乐,还是别的原因,都会出现两个条件反射:
一是,觉得对方的这一切反应都是和自己相关的,都是自己引起的。
二是,当对方有负面反应时,觉得自己极度糟糕,有一种自我坠入悬崖的感觉。
也就是说,不能不去控制的人,会极大程度地被对方和外界影响。
他们对自我的感觉,随着对方的反应和外界的变化而剧烈起伏晃动,他们并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
并且这样的人,对于自我的感知,往往是,“不稳定的”、“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的自我是空的”。
自我越稳定的人,越有力量和承受能力,他们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负面,不管是失败,还是对方的评价,所以他们就能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会太多去控制他人。
因此,他们会关注自己,为自己注入更多能量。
自我不稳定的,没有建立一个较好的恒定自我感觉的人,本身的力量就比较小,无法承受负面。
因为在对方的负面反应里,自我就会倾覆掉,会极度否定自己,所以会拼命努力付出,以期控制对方的反应。
注意力都在讨好的别人和外界身上,因此无暇关注自己,无暇感受自己。
于是能量得不到补给,还要越发耗竭。
这两种自我,前者是正向循环,后者却是负面叠加。
3
“我不能和外界建立链接。因为害怕体验失控的感觉。”我的来访者说。
我能体会这种极度的害怕。她常常跟我说,童年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却感觉身边没有人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没有从养育者(妈妈或其他人)身上建立起自我恒定感。没有得到养育者对自己比较好的回应,也就无法确立自己是好的,被人喜欢和接纳的,被允许生存的,不会被抛弃的。
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在成年之后的关系里,一直去寻找那种可以确立的自我的感觉。
毕竟,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是需要客体来建立的。
没有参照物,我们感知不到自己。如果世界上什么都不和我们发生链接,这种活着,和死亡没有分别。
而如果发生了链接,比如一个婴儿和养育者,但养育者从未让婴儿确认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那么婴儿就会很惶恐,我是谁,我是好还是坏,我被人喜欢还是讨厌呢?
这个问题,会从原生家庭开始,一直萦绕在我们成年后的关系里。成为自我成长的一个功课。
没有核心的自我。是因为没有内在的稳定客体。我们是通过客体反映出来的。
如果你的稳定客体,是你的养育者,比如母亲,而她又是接纳你肯定你爱护你的。那么在你内心,你就会有一个恒定的自我感觉,就是“我是好的,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的”。
我的来访者,她对父母的感知是空白的,“好像他们不曾存在一样”。所以她没有一个稳定的客体,也无法去确定一个稳定的自己。
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仅仅是物质的养育,而不是心灵的链接感。人在心不在的父母,难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的感觉。
还有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只限于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如果孩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父母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配活着”。
而这个孩子长大后,自我也会不稳定,表现好的时候,她会觉得“我是一个不错的人”。但出现负面问题时,她就会立刻全盘否定自己,觉得“我甚至糟糕到不配活着”。
写在最后,
长大的你,需要不断去确定。确定,自己是谁,确定我好不好。
所以,别责怪自己,为什么总是如此讨好?为什么这么窝囊,不能守住自己的界限和表达自己的立场。
我想说,根本没有什么“讨好型人格”,而是,你在确立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自我感觉”,努力地控制着外界和他人的反应。
你承受不了负面和指责还有失望,因为那些东西来了,你的自我就碎了。所以你才会如此费力地去讨好。
· 你能拥抱自己的脆弱焦虑吗?
· 你能理解自己的控制吗?
· 你能不嫌弃这个还没有能够建立起稳定自我的人吗?
如果你等我给你一个方法,去改变这一切,我能说的,只有,请你对自己好一点。把对自己必须要做好的要求,变成对自己做不到的接纳。
· 你的自我总是被晾在一边,
· 童年时,被父母晾在一边,
· 而今,被你自己晾在一边,
你努力成为让全部人满意的自己,但是你却很少,去照料这个自己。爱护它,关注它,它才会慢慢被注入力量,慢慢强壮,慢慢找到确定的感觉。
你可以一直活在对外界的控制里,控制他人的情绪,收集所有的好评,这会让你感觉好一些,但反过来,你也被外界控制了。
生存的高级解决方案,是对自己的接纳。
与其去控制住,让对方看到的都是,极度完美的你,还不如去尝试接纳和抱持,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这也是一种,最好的疗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