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0,066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矛盾不断的人,都容易犯这6个典型错误(武志红)

(2020-07-07 21:54:54)
标签:

教育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有时候,面对家里一些非常小的摩擦,我们很难用面对同事、朋友时的冷静态度去处理,甚至偶尔还可能演变成两个大家庭的“对抗”,造成“清官难断家务事”。

 

武志红老师说: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关键是有人总容易犯6个典型的错误。

 

这些错误具体是什么呢?

 

欢迎你查看下面的文章,武老师不仅会为你分析错误的成因,还会告诉你一个“通杀”的解决方法。我想从一个故事给你讲起。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有一天她听说前男友订婚了,有些难过。但是当她在朋友圈看到订婚现场的照片时,她突然觉得自己可以祝福前男友了。

 

这样听来她真是善良,对吗?但我和她深聊下去后才发现,她是在祝福自己,准确地说,她是在庆幸,幸亏订婚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因为,她在朋友圈看到的照片让她有些惧怕。

 

惧怕什么呢?照片上双方重要家人都在,这让她想:从此以后,再没有什么事是两个年轻人自己的了。

 

他们所有重大的事情,如结婚、生子和买房,都需要双方家属,特别是双方父母一致同意才行,否则不得安宁。

 

她之所以这样想,因为她自己家就是这样的。

 

她家的事从来都不是父母和她这个小家庭单独的事,而是两个大家庭的事。即便是很小的矛盾也很容易闹得不可开交,就算是和睦相处时,彼此间也像是一锅浓得化不开的粥。

 

她从这样的家庭中还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是她的外婆想控制每一个和她相处的人;

 

第二是奶奶比外婆更进一步,不仅想控制和她直接相处的人,还想控制每一个关系,就是别人怎么相处,奶奶也要管。

 

这个女孩所恐惧的,就是在家庭中常见的“浆糊逻辑”。

 

我从自己多年做心理咨询的经验出发,为你总结了六条“浆糊逻辑”,你不妨看看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些问题。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假设A的家里有BCDE四个人,A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反过来他们也会操心A的事。

 

虽然A深深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但却会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改变别人会很容易。”于是,他在操心别人并让对方改变这件事上,会超有动力。

 

    

 

"所有关系,都是我的事。"

 

这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本来,上文中的A可以有简单的活法,只去处理和自己直接相关的关系,也就是ABACADAE,至于BCDE间的关系,尽量不干预。

 

 

但是A觉得,BCDE他们怎么相处也是自己的事,并且,自己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

 

持有这一条浆糊逻辑时,人就没有了隐私感,也必然会陷入口舌中,因为希望所有人能看见自己在所有关系中都是好的,自己的好、冤屈,别人都该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说:回老家的时候,我习惯了和村里人聊聊家长里短。

 

但慢慢的,我总结出一点,所有人谈的都是一件事:“我对某个人很好,可他对别人竟然比对我还好,你说说这对吗?”

 

明白这一点后,我就开始回避这类聊天了。

 

这是家庭关系总是一团浆糊的关键所在,谁想管事谁就会被累死。

 

而那个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搅进了所有关系,因此制造了大量问题。

 

    

 

"你们=你,我们=我。"

 

这种逻辑就是:你家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你都要负责;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麻烦。

 

例如,媳妇和婆婆起冲突,找老公麻烦;老公和媳妇发生冲突,也要找父母,在“告状”中,事情很容易闹大。

 

这其实是没有分化出“我”和“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我认识的一位法官说,他认为九成离婚案是父母逼孩子离的。

 

我也知道很多类似的事件,根源就是闹事的父母,没有将小两口的家庭视为一个独立的家庭,而仍然将自己与孩子视为“我们”,将孩子的伴侣和父母视为“你们”。

 

我的一位男性来访者,想和妻子离婚时有巨大的担心。

 

他说,他和妻子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双方家族在当地很有影响,两家关系不错。当地非常重传统,离婚恐怕会导致两家成为仇敌。

 

 

可以说,他们小两口不能处理“我”和“你”的事,而是得先去思考双方家族构成的“我们”和“你们”。

 

这条浆糊逻辑,会严重影响核心家庭的幸福。

 

核心家庭,也叫再生家庭,是相对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是指我们成年后所成立的家庭,原生家庭会影响或决定核心家庭。

 

很多家庭中,虽然夫妻两人结婚了,但仍然将“我”视为自己原生家庭的一员,而将伴侣视为“我们”之外的外人。

 

例如两口子因为家人吵架,即便是自家人做错了,也常会这样辩护:“他们是我的家人啊!”

 

意思就是说,他们和我是“我们”,是一体的,其他人都是“你们”。这样的辩护,却是将自己的伴侣推向了对立面。

 

在这一点上,会有性别差异。男人容易将母亲与家人视为自己人,而将妻子视为外人。

 

但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女人没有可以后退的娘家,所以难以和自己原生家庭还保持着“我们”的感知。直到生了孩子,才与孩子构成了“我们”

 

    

 

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对方,也就是“你”。

 

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我过得不好,是因为“你”。

 

例如,太多人面临离婚时,会说因为对方不够好,没有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生活或者幸福。

 

事实上,以我的了解,这常常都是归咎而已。很多时候,即使换一个他们理想中的完美伴侣,他们仍然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归咎于“他”。

 

这个很容易理解,AB之间出了问题,归咎到C身上。这是为了捍卫自己和重要客体,于是要把“我”和“你”的关系中的问题,都归咎给“他”这个第三者。

 

 

这在三角恋中很常见,比如妻子遇到丈夫出轨,首先不是攻击丈夫,而是把怒火倾倒给插足的第三者。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峨眉女侠纪晓芙和武当六侠殷梨亭订了婚,但纪晓芙后来和明教光明左使杨逍相爱。

 

而殷梨亭知道了只想怪罪杨逍,很难接受是纪晓芙自己选择了离开。

 

    

 

绕弯沟通,不直接说。

 

AB不满,不和B直接说,而是说给C听,让C告诉B

 

北大学者吴飞在他的社会学著作《浮生取义》中写过多个类似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一位父亲想让儿子给他修房子,但不和孩子直说,而是在另一个人面前怪孩子不给自己修房子。他想让这个人去跟孩子说“你爸想让你给他修房子”。

 

但儿子对这种方式很厌烦,没理会,结果父亲就闹起了自杀。

 

吴飞喜欢使用“道德资本”这个术语来解释这些现象:

 

如果这位父亲主动去和孩子说,希望孩子为自己修房子,那就消耗了自己的“道德资本”,这样他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就会失去道德优越感。

 

从心理学上看,这位父亲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二元关系中表达渴望或者不满,张力太大,而且个性不成熟的人,通常要表达的会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

 

二是他如果直接找儿子谈,容易有无能感和羞耻感;

 

三是因为不是“我”直接说给“你”的,所以我不用为这件事负责。这样一来,不管你是拒绝还是答应,我的情绪体验都会弱很多。

 

以上就是我对家庭关系中浆糊逻辑的不完全总结。

 

不难发现,这些浆糊逻辑都有这样的作用:

 

把事情的焦点从个体身上拿开,也不聚焦在“我”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而是编织进更复杂的关系中,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事情焦点还原到二元关系中,甚至只聚焦在个体身上时,事情就会变得清晰简单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