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正确序位(笨狗的分享空间)
(2020-07-05 14:34: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正确序位,这个问题本人其实看得非常明白透彻,而身边很多的夫妻确往往因为孩子、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原因选择性忽视了这个排序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家庭和家庭成员的错位排序,在男女分工差异日益弱化的当今社会,是造成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19年最后一天,我就老生常谈,分享一文与各位朋友共阅,希望看过的可以温故知新,没看过的可以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对夫妻所拥有的家庭类型。夫妻各自拥有两个类型的家庭组成。这两个家庭的专业用语我们叫做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即指夫妻各自在婚姻前所生活的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在家庭关系中,一个已结婚的成年人倘若不能认识到两个家庭之间的先后主次顺序,必将给自己的婚姻关系和夫妻感情造成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又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我们现在要弄明白到底两个家庭哪个是第一序位,哪个是第二序位。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正确序位——
当我们有了新生家庭后,在这个新生家庭中妻子与丈夫二人要结合为一体,应该尽量在精神和物质上从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或影响中走出来,注重新生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合一,更多地尊重新生家庭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意见。
家庭成员的序位要遵守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在家庭成员中新生家庭优先于原生家庭。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月前,我校高二一女学生的家长找到我们心理辅导老师,诉说的案情是女儿已经在家拒绝上学有两周时间了,期间也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间,更少与父母有正常话语交流。我们的心理咨询老师采用了家族系统排列的治疗技术呈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问题的真相及根源清晰地展现在家长面前,面对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但又客观存在的行为,家长恍然醒悟,调整自己的关注点,结果整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在慢慢改善,孩子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心理老师请了几个人员分别代表夫妻双方和孩子本人。结果妈妈和女儿距离挨得很近,体现了比较正常的母女关系,爸爸却站在很远的地方,并且眼睛一直看着另外一个虚无的存在,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看过一眼女儿和妻子。妻子的眼里有无奈有委屈有悲哀还有软弱,女儿低着头,虽然和妈妈距离较近但又保持了一定距离,并且眼神也很冷漠。
这个家庭关系的呈现反应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丈夫虽然人在家里,但是关注的眼神、心里的挂念从来没有在这个家里给过孩子和妻子,现场的丈夫很迷惑,觉得自己对家庭忠诚尽责,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排列的真相又在提醒他潜意识中存在自己没有觉知的问题。
果然,当我的咨询老师问到家里的父母时,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丈夫在17岁高二的时候母亲突然离世,这对他的感情带来很大打击,虽然27年过去了,但丈夫对母亲那份深切的牵连一直让他在心底追随着母亲。丈夫潜意识里其实最大的感情都倾注在对母亲的怀念中。这份对母亲的忠诚使得他看不到妻子和女儿对他感情的需要和被关注的呐喊。孩子成长中的力量主要来自父亲,当父亲没有真正把这份爱给出来时,孩子不光表现为和父亲的疏远以及关系的冷漠还有态度的抗拒,最重要的是缺乏了一份来自生命成长中的力量感,妻子的委屈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案例其实就是丈夫在成家之后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原生家庭中母亲的关系,让自己的命运一直受到牵制,活在一种向后的趋势中,而让自己的新生家庭中的亲人受到伤害,每个人都付出额外沉重的代价。
特别不可思议的是他是高二失去了母亲,因此受到了牵制,而女儿则在高二选择了拒绝上学。孩子其实也在潜意识中借着这种极端的方式在提醒父亲:爸爸,请看看我和妈妈,我们需要你!
作为儿子,当对着去世的母亲表达了深深地感恩和思念之情,并决定好好在现在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价值,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时奇迹发生了,每个人的的眼里开始有了希望和光彩,丈夫也感到身心的轻松和对妻子的歉疚。三个家庭成员慢慢地互相靠拢并且最后拥抱在一起。
这个案例就充分说明了夫妻无论面对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是或者还是已经去世,如果不能把目光真正转回到新生家庭中,那就会导致自己生活的混乱和问题的产生。因此,新生家庭优先于原生家庭。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丈夫的父亲去世早,自己是由母亲一手拉扯大的,结果长期以来自己担当了母亲感情的寄托着和倾诉者。无意中充当了自己母亲感情伴侣和生活陪伴者的角色。父亲的缺失让母亲无意中把儿子的角色补位于自己的配偶。
儿子结婚后母亲无法忍受自己拥有的儿子的爱被另外一个陌生女子抢走,儿子也不忍心伤害母亲感情,怕背上娶了媳妇忘了娘的骂名,尤其是自己在母亲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因为这份盲目的对母亲及原生家庭成员的忠诚,使得丈夫无法全然投入地关注爱恋自己的妻子,导致妻子的愤怒,结果妻子只好把这份愤怒转嫁于家庭中更弱小的成员,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人们无法理解亲生妈妈为何比后妈还严重地殴打自己的儿子。等到问题的根源呈现后,人们才看到原来处理好自己和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如此重要,否则家庭里最弱势的孩子必将受到最严重的伤害,付出沉重的代价。背负了家庭中这份沉重的命运
当我们意识到新生家庭的优先权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在新生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序位该如何把握。
目前我国家庭结构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这里我着重讨论的是核心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序位。
什么是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又称二代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组成,这是目前我国家庭中比例最高的家庭。它的特点是人口少,关系简单。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组成的,父母与子女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关系非常密切。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一致,子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父母的切身利益。所以,家长愿意为子女投资教育,易于建立感情,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少。但这种家庭结构的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容易被放任自流。性格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核心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到底包括哪几种?如何确定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序位?序位的错乱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案例一:
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假如你下班回到家,看到你亲密的爱人和可爱的孩子都在家里,此时,你会先问候谁呢?
第一类家长:热情地抱起奔跑而来的孩子。
第二类家长,走上前温柔的拥抱正在微笑的爱人。
上面的考题中,相信很多家长都属于第一类家长,会不由自主地不经意间将爱人放在一边,先对孩子又亲又抱,有说有笑,充分表达对孩子热切的爱。而你的爱人呢?则尬尴地站在一边搓着手,不知所措地看着你和孩子,慢慢退回到沙发上。久而久之,他对你的出现会显得习惯性冷漠、麻木,同时也会感到在你和孩子之间自己如同是多余人,就会慢慢地褪去自己身上对于孩子该承担的父亲的责任,减弱对你的关爱和肢体及话语交流。孩子也会无意间接受了在妈妈心目中自己比爸爸更重要的观念,也会对爸爸失去了尊重和信赖。
其实,家长可以试着换一种做法:先问候爱人,然后再拥抱孩子。你会感到夫妻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撑、彼此在乎的那份温暖和力量以及夫妻之间对孩子共同的关爱。孩子也会在目睹父母间的彼此尊重和珍惜后对父母双方同等的尊重和建立一种权威意识。
在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夫妻如何对待对方和孩子,这个问题,本来很重要,但很多家长都没有想过;也有很多家长想过,得出的答案恰恰是错。
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父母既是孩子生命的给予者,又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物质保障。孩子以尊重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是家庭中孩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意识。而这种尊重父母的观念,既可以通过亲子交流自我体会,更需要夫妻之间的彼此配合、共同行为在孩子心中得到强化,让孩子懂得父母亲在家庭地位中的同等重要性,加深孩子对双亲平等的尊重,而不是偏向一方,忽略或轻视另一方。
父母对向自己奔跑而来的孩子,微笑着摸摸他,点头示意,继而目光转向爱人,上前给对方一个关爱的拥抱,再转头一起拥抱孩子,这其实是最和谐圆满的画面。
这种小小的举动看似寻常,却可以科学、轻松地将孩子对父母应该具备的尊重意识深深扎在孩子心中,借着父母的和谐关系,极其有效地传递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可惜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注意到,更没有在心里加以重视,也就不可能在生活中熟练运用。也因此错过了对孩子家庭熏陶的机会。
借着上面案例,在核心家庭成员的两种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我们强调的第一点也是本次讲座强调的第二个法则——夫妻在先,孩子在后;伴侣关系较亲子关系具有优先权。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风靡全世界的现代最新心理疗法创始人海灵格在他的著作《爱的秩序》中说:父亲和母亲作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夫妻之间所营造的良好的伴侣关系提供的力量才造就了好的父母。在良好的夫妻关系支撑起的家庭里,孩子才会感到有保障。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感觉最好呢?
不是母亲对孩子全然的投入,也不是父亲对孩子百依百顺,更不是父母之间像打仗一样争着对孩子好。而是父亲和母亲尊重自己并互相尊重时,孩子的感觉最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只是夫妻关系的延续和完善,孩子是夫妻之间爱的礼物和嘉奖。当父母彼此相爱时,孩子就会觉得轻松自如。
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首先成为伴侣,而后才能成为父母,伴侣关系在父母关系之前出现,拥有优先权。通过孩子的产生体现出他们的亲密融洽,也体现出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及客观上的结合。也通过孩子的成长状态体现出家庭序位的是否合理。
夫妻关系对于亲子关系来说保持着时间上的优先权。像树根支撑和滋养枝叶一样,首先出现的伴侣关系的爱支撑和滋养着他们对孩子的爱。根系不稳固,根系不发达,根系缺乏水分及滋养,作为枝叶的孩子就很难丰盛、繁茂和饱满。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比他们之间的爱重要得多,爱的法则就会被扰乱,家庭就会面临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危险,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夫妻之间的爱要享有优先权。
这正如一条流动的长河,孩子处于下游,夫妻处于中游,而上游恰似人类整个生命的源头。处于下游的水流始终经由中游而来。这就是家庭中基本的序位。
在夫妻关系中,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女权主义,主张男女平等。但也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个家庭中,当男人引领,男人成为家庭的头,全新全意服务于女人,忠诚于家庭时;当女人跟随,女人配合,女人领会男人的心意而始终默契相随时,两人的关系最深刻、最和谐、最稳固、也最平衡。在这种关系中营造出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自然最觉得轻松。这正如圣经中说基督是教会的头。男人是家庭的头。也正如台湾著名心理学大师李中莹所说,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双人舞,在舞蹈中始终是男人领舞、女人跟随配合时的感觉最好,关系也最享受最自由最舒服。
因此家庭关系中的第二条也是本次讲座强调的第三法则就是:夫妻中的男人在先,女人跟随。
当然对这个观点会有相当多的女性有微词,觉得是对自己女性家庭作用社会地位甚至是对自己价值体现的一种玷辱。但无论如何,在夫妻间,当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的时候,才是最美丽的感觉。
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中的空间序位也有确定顺序。中国古代以右边为尊位。巧的是德国的海灵格也认为排在第一序位的人应该在右边。可是有意思的是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中国的女人和孩子却很多在家庭散步中往往走在右边。
在这点上我自己有切身体会。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走路时的顺序排列。当我接触过这个观点后,又一次和女儿一起外出散步,我特意观察到比我高半头的女儿始终走在我的右边,还很随意地搂着我的脖子,我明显感到一种压力和身体的不顺畅感。同时也感到来自孩子的一直居高临下和散漫。其实,这种感觉以前就有,只是瞬间就忽略了。那天的感觉极其强烈。我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对孩子说:你试着站我左边感觉一下怎么样?孩子站过来之后很纳闷的说,没什么感觉呀?我又让孩子站到右边感受一下,孩子还是说不出来具体的差别。
后来我不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只是经过几次体验后告诉我在那边更舒服些?孩子经过认真体验后很确定地告诉我她觉得在左边更舒服更轻松。当孩子在左边时,不由得挽着我的胳膊,很高的个头却依旧一副不自觉中依赖妈妈的孩子状。这个时候孩子更像个妈妈身边的孩子,而母亲更觉得有一种尊严感和力量感。
这个神奇的体验让我开始留心和爱人走路时的位置。我发现每次散步时我丈夫总是不经意间就走到了我的左边,有几次我不动声色地换到左边,但不知何时他又绕了故去。而事实是在家里,我的确更强势我丈夫更温厚甚至有点在家庭中因为我的强势而不自觉的逃避感。可是我并没有感到在家庭中作为夫妻和父母中的一方的价值感,更多的却是疲劳、孤单和渴望依靠的感觉。所以在家庭中,当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时,家庭中夫妻关系才是最平衡的。
另外,在父母对待孩子爱的方式上,也有一定的顺序。
父亲的爱对女儿产生的好的影响,是通过妻子表达给女儿的,要绕一段路。同样道理,母亲对儿子的爱,要经过父亲才流向儿子。当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爱他们的孩子时,对孩子共同的爱会把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孩子也会感到自由和安全。尤其是在孩子12岁以后,这种爱的顺序的表达显得更为重要。
夫妻关系的亲密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开始下降,就是因为一方主要是女方把对爱人全部的关注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分离出来给了孩子,对方感到一种被冷落的疏离感,甚至对出生的孩子出生怨恨,觉得是孩子夺走了女方对自己的爱,更普遍的一种情形时男人在外面寻求感情的归宿或身体的安慰。这样的家庭在孩子还未及有足够认知时,依旧生活在一种危险的环境中,自然不会有顺利健康的成长。所以无论何时,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这个规则一旦打破,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困扰。
孩子长大之后跟异性父母中的一方过度的亲密会伤害另一方,甚至有一种被排斥在伴侣关系之外的错觉感绝望感,甚至严重的离家出走或在外寻求新的关系。比如一个十几岁大的男孩子应该和父亲之间保持最直接地密切关系,而妈妈的爱应该听过对父亲的爱传递给孩子。可是母亲的目光任何时候都追随这儿子,忽略了对伴侣的凝视和关心,父亲就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挫败感,甚至对儿子有愤怒感。而儿子在母亲太高的关注和欣赏中,无意识间会产生一种只有自己猜是母亲唯一最重要的人的错觉,甚至渴望替代父亲在母亲身边的位置。父亲对女儿直接地太密集的关注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母亲会有一种无意识间想要离开的愿望。这两种情况都是严重伤害伴侣关系的错位做法。在家庭成员间只要有一人能调整自己顺序,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其他人都会自动归位,这个家庭会重新得到平衡。
还有一种情况是夫妻双方都看不到对方,都同时只关注孩子,万事以孩子为中心,将孩子摆在家庭的首位,在家中既不尊重自己的存在和需要,也不关心对方的存在和需要。一起把目光投向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成了家长眼中令人头疼的小皇帝、小公主。最终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自私、冷漠、骄横、野蛮、贪婪的孩子。同时还收获了一份极其冷淡的夫妻关系。也丧失了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和来自孩子的尊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但孩子的序位在家庭成员中绝对不能跃居第一,那样整个家庭就会失衡,缺乏稳固性。
家庭序位的错乱还会导致家长受到孩子要挟,孩子丧失道德底线,整个家庭成员的人生都被牵制。
案例二:
——是什么让孩子逃离家庭?
小志是一名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初中毕业后,小志的成绩本来可以直升本校高中部,但报名时他却坚持要读中专或职高。儿子的这一决定震惊了父母,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怎样劝说和威胁,小志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才说:自己想上中专的原因就是想要赶紧独立生活,逃离父母身边。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小志妈妈的全部生活都是在围绕儿子在转。妈妈为孩子努力创设着她认为最好的学习环境:不允许爸爸的朋友来访,不允许爸爸在家里大声说话,不允许爸爸看自己喜欢的球赛。限制爸爸的同时,妈妈自己也放弃了许多个人爱好。
父母的付出,小志都看在眼里,但也增加了心理负担。觉得自己的存在影响了父母关系,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有很多压抑。放学后,小志宁愿一个人在街上闲逛,也不愿意回家,他不希望自己被像宠物一样看管着,希望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能够自在一些。
这个案例就属于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带来的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失衡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压迫感。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家庭成员之间既要有紧密联系,也要有各自的生活。在建立情感链接的过程中要注重保留个体独立的空间。
小志的逃离看似幼稚,却暴露了家庭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妈妈对儿子的过度投入,使得貌似受益的孩子却真切承受着沉重的压迫感。年少的他,只好幼稚地以逃离来减缓这种内心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