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能影响你,也许是你主动选择的忠诚(胡慎之)
(2020-07-05 12:45:46)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离不开的人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月薪1万左右的上海女性,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40多岁了依旧住在父母的家里,不愿意离开原生家庭,后来她的母亲和弟弟把她告上了法庭,希望她能离开家里独自生活。
在这里我们都很不解,这位女士的父母和弟弟为什么要把她请出家庭?他们中间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我不知道,不过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东西:
第一、女士不愿意离开原生家庭可能是她需要被照顾或者她需要时刻被父母关注;
第二、女士之所以一直不愿意离开家,可能是因为要占有家庭中的的资源。例如父母的照顾,住所的稳定等等,但从侧面来看,这似乎是向父母表达不满。试想,女士40多岁了,那么她的父母至少也有六七十岁了,在理应享福的年纪里却还要照顾子女,这很显然是一种负担;
第三、在原生家庭里,女士似乎一直在与弟弟争夺着什么,而且在争夺的过程中她不能承认自己是被忽略的一方。按照“重男轻女”的传统说法来理解,父母和儿子住在一起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女士也想要和弟弟一样的对待,所以她一直呆在家里不愿意离开。
作为一个成年人,甘愿被困在原生家庭里,却不愿意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不愿意发展自我,这似乎并不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
“供养”不好的体验
原生家庭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感觉良好的舒适圈,在这里我们不自觉地渴望被照顾,被保护。
因此,离开原生家庭对某些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搬出来独自生活就是离开了,不可否认这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离开,但真正脱离原生家庭,还要从心理上主动积极地融入各种关系中,发展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
有人说:“不是我不愿意离开,是我的父母不放开我。”
换句话说,在某些方面,我似乎成为了父母索取和掠夺资源的工具,我早就想离开这个家了。但是在我要离开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放手,如果我抗拒或违背他们,就会被责怪,同时会产生一种“不孝”的愧疚感,这导致了自己要 “供养”父母和家庭,把自己变成一个顺从的听话小孩。
有时候不是原生家庭主动影响你,而是你选择了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也许你清楚原生家庭给你的体验并不是很好,但你还是需要不断地“供养”它,可能是因为在这个状态里,你得到了一种舒适感。
也许你会说:“我并没有得到任何的舒适。”这个舒适是比较而来的,例如和未知的、陌生的不安相比,它就是舒适的。
在各种不同的事物面前,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他们所熟悉的,因为在熟悉中能够体会到安全,就像小时候习惯走一条路,即使这条路下雨天会变成泥巴路,我们也不会走别人说的那一条更好的公路,因为这条公路你从来没有走过,它对你而言是陌生的,你需要去尝试,去冒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走熟悉的泥巴路。
因此,你还是选择留在了原生家庭这个熟悉环境中,没有勇气或者不想走另一条“新道路”。
阿德勒说:“有的时候我们人是有选择的,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不愿意出来,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要出来的话,需要一些勇气,你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去过你自己的人生。”
如何选择,没有人可以帮助到你,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气。
表达忠诚
实际上,原生家庭确实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经历。
也因为是第一份,这些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会更深,影响更大,就像你走在沙滩上,就一定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如果你现在还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你没有办法做出选择。虽然你认为原生家庭并没有给到你什么,但是在你的内心里其实一直以来对他是忠诚的。
忠诚的概念有两个:
第一、孩子对原生家庭的忠诚,比如忠诚于自己的父母,活成父母的样子;第二、认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并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族气质”,它会不断地传承下去,更多是因为忠诚。
或许原先的家庭氛围给我们的感觉并不好,但是这种氛围会在我们现在的家庭里再一次呈现出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的父亲对我非常严厉,以至于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经常会觉得很无力、自卑。因此我不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只是我父亲看到我对孩子比较宽容,他会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意见,希望我像他对待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
如果我认同了他的方式,那就是“传承”了,也就慢慢严厉地对待我的孩子,但这并不是一个和孩子和谐相处的办法。
有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严厉指责或者惩罚孩子,但又莫名其妙地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更多是对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的传承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传承”都会得到认同和忠诚。
如果你足够强大,那么你能更清楚“传承”给你带来的是什么,也能更好地取与舍,活出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家族气质”。原生家庭的伤,新生家庭来养。
我们生来就在父母的家庭,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所有的关系构架成原生家庭。
等到有天我们结了婚,离开父母,又构建了自己的新生家庭。
新生家庭和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从物质上到家庭成员行为模式、心理模式上都有着丝丝入扣的关系。
新生家庭中夫妻相处所带来的幸福和矛盾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溯因。
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紧密程度是不相同的。
新生原生分得开么
有的新生家庭从物质上并没有从原生家庭脱离。有些是因为原生家庭需要供养新生家庭,比如“啃老族”;有些是因为原生家庭由于经济的原因,需要新生家庭供养。
几世同堂的家庭模式,现在并不常见,小家庭模式会越来越多,即便是在农村,在儿子成婚后,父母一般都会选择和儿子媳妇分家。
物质上没有脱离不是最可怕的。有些新生家庭成员从心理上就没有同原生家庭脱离。比如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的新婚夫妇何建国和顾小西。
何建国和顾小西,他们在大城市相遇,看起来他们是同时代的同龄人,但是他们身后站着两个不同的家庭,所以当两个大家庭相遇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
所以,在中国,在传统的婚姻模式下,很多人经常说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这里的“家庭”指的就是原生家庭。
在何建国和顾小西的家庭里,很多顾小西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何建国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过年回男方老家的时候,女人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而吃饭女人是不上桌等等。
这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认知问题。
就算在大城市里何建国能和周围的人一样,但是等到回到他的原生家庭氛围,这种氛围会瞬间把他拉回原有的思维模式。
我们是否能脱离原生的影响
由于很多年轻人成年后离开家乡寻找新的工作,组建了新的家庭,现在很多的新生家庭,从空间距离上离原生家庭比较远。这样两个家庭的影响从外来因素上控制到了最低。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来自于、塑造于原生家庭,如果不经过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我有意识的训练,那么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特别是对待伴侣的方式还是深深烙印着原生家庭的影响。
网络上有个有趣的段子,三个男人来自于同一个家庭。他们的父母关系非常恶劣,父亲经常打母亲。三个男人还是男孩的时候经常目睹惨烈的镜头。
当他们长大后,到了应该寻找伴侣的年龄,老大延续了父亲的婚姻模式,他认为:老婆的听话就是打出来的,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相处的。
老二没有结婚,他想的是:我不要再像父亲母亲一样生活,我没有给予妻子幸福的能力,那么我不要妻子。
老三结婚了,但是他的婚姻模式和父辈相反,他对妻子温柔体贴,他的决心是:我不要再像父母那样生活,我要改变自己,找到自己的幸福,妻子是用来疼的。
段子大致是如此的。我想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段子里的三兄弟。
培养新的原生家庭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网络上有个部落叫“父母皆祸害”,听说有的父母为了看看子女的心声,已经打入部落内部。凡事加个“皆”,就片面了。并非所有的原生家庭带来的都是坏的影响。
好的家庭带给我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即便回忆起童年心里满是伤痕,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来自原生家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着父母所培养给我们的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医好自己的伤。
当你成立了新生家庭,再次回到原生家庭的时候,你能够站在局外看清父母的相处模式带来的影响并且自己不受到较大的影响,拥有怜惜父母的能力,那么你就基本具备超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坏影响的能力了。
当我们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就真的脱离这种影响,想一想,和新生家庭成员——伴侣、孩子,相处的时候,遭遇重大决定的时候,情急的时候,我们所说所做是不是有父母的影子。
所以,只有自己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社会中其他家庭的相处模式,或者从电视上、小说里观察,有意识地去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些许地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心理模式,重建新的新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新生家庭对原生家庭影响的选择,应该是一种扬弃的态度。所谓扬弃,就是好的传统保留发扬,坏的影响坚决改正。
不要随便说“父母皆祸害”,我们的父母曾经也是孩子,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当我们长大,也许可以反过来呵护父母心里住着的小孩。
也请呵护新生家庭我们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