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父母们那里的焦虑,是哪门子焦虑
(2020-04-24 20:20:22)
标签:
育儿教育 |
抖音上关于父母辅导孩子学习时的控诉,各种被神兽折磨的场景让人捧腹,真是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
父母不好过,孩子能好到哪里去?
孩子要是出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父母又能好过到哪里?
亲子关系就像是一根线,父母和孩子就是那一根线上的蚂蚱。
作为孩子的扶养人监护人和深爱者,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要操心孩子的地方太多了,所以父母的焦虑随处可见。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焦虑常常有哪些呢?
最多的表象就是孩子的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时间分配和管理有问题等;然后就是孩子成长的烦恼:人际交往,同伴关系和父母关系相处出问题,比如沉迷游戏,不搭理人,不修边幅,和父母没什么沟通,我行我素等等。
昨晚参与者朋友说道德就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和成长烦恼:她是一个八岁孩子的妈妈,最近为孩子的学习状态感到焦虑。这样的焦虑最强的时候就是幼儿园时期,由于她工作的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够做到连续有规律,老公也是经常出差,她在家陪孩子,孩子一切都挺好,两天后又打回原型。如此循环,头脑模式下让她不停的找办法,她想过要辞职,一心回来带好孩子。
内心有很多的不确定,因为真的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回归家庭就真的能带好孩子。
孩子生活在五口之家,在她看来爷爷奶奶在孩子的教育上总归是有些影响,想过要分开住,但实际情况不允许,既然无法改变,也只好选择接受。
现在孩子已经上二年级了,越来越难得管了,每每公公婆婆总是在她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向她投诉孩子的种种罪状。面对这种情况,她也很无奈,私底下和老人沟通,教育孩子观念要统一,必须坚持的原则不能妥协。但是给她的回馈就是“他不听我的,只有你才能管得住他,我没办法啊。”也罢,凭我一己之力,难以扭转乾坤。
一个读二年级的孩子,四个大人盯着,还搞不好,以至于她自己都想要辞职在家,专门对付小神兽。
可见她焦虑到了什么程度:都想辞职专门来搞定孩子!
这种扔掉自己的社会属性,去解决自己的所谓孩子问题,本身就是焦虑过度的表现——想要牺牲自己的社会角色,去解决自己的孩子引发的内在焦虑,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做法,可是很多中国妈妈都在这条错误的路上前赴后继,掉进这个大坑里!
说到底,辞职在家盯孩子,这只是对所谓孩子问题所做的最表层反应,深层次的需要面对转化的东西,创可贴式的表层办法只是杯水车薪,到最后无济于事。
因孩子学习问题触发的焦虑,只是表层的原因,还有哪些常见的原因呢?
在《今晚我和你》节目现场,常见的有四类:
一、并不了解学习的规律;
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学习的规律,可是好为人师当起孩子的老师,以为自己搞得定学习,却忘了当初自己学习时候溃不成军的惨状。
所以别当孩子老师,让学校的老师扮演好那个角色,自己当好助手就好。
很多妈妈辞职在家,不就是把自己当成全方位的老师出现在孩子那里?!孩子一整天要对付那么多科任老师,回家还得应付一个虎视眈眈要解决孩子一切问题的全职老师,孩子不崩溃才怪!孩子不闹腾出更多问题才怪!
其实孩子折腾出更多问题,不是证明你回到家当全职妈妈多么英明及时,(很多父母常常这样错误认为)而只是在告诉你:我根本不需要你这个自告奋勇多出来的全职老师,您赶紧回去上班吧!您该干嘛干嘛去,不然够让您喝一壶的!
辞职在家盯着孩子,纯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况且,也不看看盯着孩子的这个妈妈,是怎样的一个妈妈?你以为自己是一出手孩子问题就能手到病除的高手?到头来工作丢了,孩子也丢了,两败俱伤。
也别被一些所谓全职妈妈怎么将孩子陪伴成一个优秀的天之骄子的故事所吸引,那里面根本没有胜利,也没有成功!更不要去复制效仿,因为那本质只是孤注一掷的赌博而已。赌成功的,当成典型,被树立成榜样,到处圈钱,殊不知赌输的又有多少?只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说不出来的痛而已。
所以昨晚参与者朋友最终没有采取辞职的行动,让我长吁了一口气,因为她自己有自知之明:就是辞职在家,她自己也没有信心搞定孩子的。
辞职在家陪伴孩子学习,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因为我们活成怎样,以及怎样在活出自己,怎样活出亲密关系,远比那个辞职在家的自己有力量得多,对孩子影响才是最大的!
二、对于学习本身,父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创伤未曾和解;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她自己也坦言:其实面对孩子的焦虑,内观自己有一个害怕因为不好好学习而被看扁的自己,害怕自己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机,以后学习更吃力,更辛苦的自己。
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每个父母恐怕深深浅浅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学习创伤,一直没有被承认,陪伴和疗愈,所以自己的孩子那里出现了问题,就会触发深层次的自己的学习创伤,变成害怕恐惧或者焦虑出现。
我们曾经的未曾转化的情绪,会被我们潜抑到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深处,但是老天慈悲之处就在于,会在某个时候让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出现,然后静等我们觉醒回到自己。
三、夫妻亲密关系出了问题;
曾经有位听友说到夫妻关系很紧张,自己作为妈妈,不自觉开始聚焦孩子的一举一动,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慢慢转移到孩子那里,孩子学习上一点点的波动,都让她特别焦虑,因为她拼命帮助孩子,让孩子成绩优秀,就在证明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位置和分量,间接告诉自己的丈夫:我并不是你认为的一无是处,我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女人!我是很有用的!所以只要孩子那里出现一点点问题,她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然后想尽办法去提升孩子的成绩,最终她如愿以偿了吗?
没有,孩子反而在初一成绩一落千丈,差点让她崩溃自杀——直到她真的回到和自己的丈夫的关系里开始真正去面对和孩子爸爸的问题,真的将精力时间分配到自己的亲密关系里,她的孩子成绩反而开始一点点回升!
所以很多父母在夫妻关系出现难以解决卡到动弹不得的时候,关注孩子就成了缓解亲密关系的下意识地选择,结果,自己的亲密关系问题依然得到不解决,孩子也跟着遭殃。即必须尘归尘土归土,夫妻关系的问题回到夫妻关系里去面对和解,才是如是的正途。
四、个人的生命伤痛并未面对转化;
比如节目常常出现一类家长,就是自己因为当初家庭贫穷,或者意外情况,比如顶梁柱父亲或妈妈的离世,自己的求学之路变得坎坷或者中断,于是学习之痛成了生命最隐秘之痛,孩子的学习就不可避免成了自己终端的渴望的延伸,那个小小的孩子就是自己的替身。
于是孩子的学习就成了天底下最重要的头等大事,任何事都要为孩子的学习让路——电视不看,娱乐没有,全身心围着孩子转,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甚至节衣缩食职位孩子的学习不要出现任何意外,直到孩子金榜题名!
这一路父母的胆战心惊和焦虑担心,孩子的压力和重负,是让人想想都不寒而栗的。
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过分的“关注”,那过分的部分往往是自己和自己关系里没有面对转化的部分,我们在原生家庭里未曾面对转化的部分,往往在自己的亲子关系里会影印在孩子那里而不自知。
我们跟自己和平共处,包括内在受伤小孩,我们内在面对转化得好,我们跟外在的那个孩子相处才会气定神闲云淡风轻。
唯有父母能够觉察这其中的玄机,回到自己身上来,去认领自己内在受伤的那个自己,去陪伴和解,投注在孩子那里的焦虑才能收得回来,孩子才能安然只是做他自己,孩子做好他自己才有基础。
五、亲子关系出现了大问题。
孩子的学习问题,常常最直观是来呈现亲子关系的问题,可是父母常常只是对孩子学习问题做反应,而不会看到问题的根源常常是亲子关系除了问题,更深是夫妻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为此背锅,孩子也成了背锅侠。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孩子的爸爸常常出差,稳定陪伴孩子常常会被打断;自己常常晚班,陪伴孩子的连贯性也成了问题,那么关于亲子关系的稳定性,是表面的在一起,还是建立内在的亲密亲近,就是一个需要父母去明确的问题。
心理学界常说到亲子关系中父母要和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一天十到十五分钟足矣。
何为高质量的陪伴,在我看来,并不是需要父母天天在孩子身边,而是高质量的情感连接,高质量的生活内容分享,高质量的爱的流动三个方面。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花了太少的时间去跟孩子这个生命一起建立亲密,一起成长。
所以这三方面是昨晚参与者朋友需要和孩子父亲一起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纠结每天陪在孩子身边——一个焦虑无比的父亲或者母亲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对孩子不是福音,而是噩耗!
我们必须把产生于自己这里的焦虑担心等,真正收回到自己这里来,而不是因焦虑担心格外用力于孩子那里,顺着焦虑担心往往就会遇见过去的自己,去看望陪伴倾听表达懂得接纳过去的自己——这才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能真正为自己焦虑担心全然负责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