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将“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李雪)
(2020-04-24 20:10:01)
标签:
育儿教育 |
01
一个孩子,为何来到这个世间?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很多家庭那么渴望孩子,甚至不惜人工受孕。于是,我开始观察一些家庭,试图找出原因。
这些观察里,我排除掉了一些比较极致的家庭。比如,有对夫妻实在是太有爱了,他们如此幸福满溢,以至于需要孩子们来承接。
也排除掉夫妻关系恶劣,幻想通过生育来挽回婚姻,或者被老人逼生等特殊情况。
最终选择的是大众眼中最正常的家庭,夫妻关系不错,主动选择生育,也都挺负责的,经济收入小康或者中产。
我发现,这些家庭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几乎所有活动,都以孩子为出发点。
比如,谈论旅行,他们谈论的是,我的孩子还没有去过×××,这个暑假我们要安排上,我搜过过了,×××酒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再比如,几个家庭的聚餐,他们的主题通常是,给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吃的×××。除了工作以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安排,都是以孩子的名义。
我在想,如果没有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可能连楼下的公园都不会去逛。从这个角度,孩子的降生,极大扩展了他们的地图。
可是,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去楼下散步,去安排旅行,去跟朋友聚会呢。当然不是说不考虑孩子与他的喜好,如果孩子特别想去哪里旅行,家长可以去安排。还可以是专门给孩子的旅行团,因为通常孩子与孩子更有相同的兴趣点。
在中国,这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如果父母以自身为出发点,通常会变得缺乏想象力和行动力,日子日益单调乏味。而以孩子为出发点,往往就有了动力。
而人在什么情况下,能量充足,行动力强呢?答:神很凝聚的时候。
如果神是散的,只能刷刷手机,做些简单重复的事情。当一个人神散虚弱,日子会越过越没意思,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需要生个孩子,将“自我”安放在“为了孩子”上,至少比神游时更加凝聚精力,就好像行驶到中途没了油的轮船,再一次加油起航。
我男友问他的一个大学同学,为何这么早生孩子,他同学答:我的人生已经没啥指望了,生个孩子还有点奔头。
02
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会有哪些表现:
吃饭的时候,妈妈不去感受自己和食物的关系,而是把注意力全扑在孩子身上,随时候命给孩子夹菜、递东西,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好像妈妈经由“盯着孩子吃饭”而吃完了这顿饭。她自己碗里的饭则是随便扒拉几口,吃了什么,什么滋味都不知道,对自己没有感觉。
孩子呢,则必然是脾胃弱,吃一顿饭从头到尾歇斯底里。
孩子自己在玩耍,或者在和其他孩子玩耍,周围环境也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妈妈不去做自己的事情,眼睛依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奋力强插进去做一些事情刷存在感。
比如:给孩子递水,让孩子跑慢点,注意台阶,称赞鼓励孩子“宝宝都会滑滑梯了,好勇敢哦!加油,再尝试下荡秋千”…
总之,好像保镖看着随时会被刺杀的政要似的,注意力时刻不能离开。妈妈寄生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做各种事情,来体验这个世界。
孩子呢,很容易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不快。动不动就生气、哭,妈妈则及时跑过来安抚。
所有的活动,以孩子的喜好,或者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喜好什么为出发点,好像父母本身没有欲求,没有偏好,孩子的需求等于父母的需求。
孩子承担了父母的所有欲求,父母通过满足孩子来满足自己,自己还是清白道德的,孩子才是那个欲壑难填的罪人。
“妈妈去楼上拿件衣服再下来好不好?”
“宝宝喝点水好不好?”
“宝宝玩这个好不好?来看,这个玩具是这样玩的。”
“妈妈先接个电话行不行?”
“我们去那边草地上走一走好不好?”
父母经常这样请示孩子,不断给孩子制造“我是掌控一切的神”这种无边无际的自恋幻觉。
活在自恋幻觉中,没有现实边界感的孩子,总被现实打脸,不断体验自恋受挫,从早痛苦到晚,总是愤愤不平,经常情绪崩溃歇斯底里,没有办法拓展体验发展自己。
被父母寄生,是比被父母冷漠攻击更可怕的体验。后者相当于缺衣少食,可怜是可怜,但还有活路。而被父母寄生,等于整个人被包裹在无边无际粘稠的胶水中,慢性窒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