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吗?|6句话修复孩子的理创伤(郑秋强)
(2019-06-11 23:21:46)
标签:
情感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在一次心理团体中,一位女性成员表达着对逝世多年的父亲的爱恨交加的情感。
团体带领者此时让该成员在团体中寻找出一名从气质上,最像她父亲的成员,并让她与这名扮演父亲的成员进行对话。
面对着眼前的“父亲”,她开始哭诉着严厉的父亲的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的创伤,同时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和悔恨……
面对“女儿”愤怒的指责,带领者指导“父亲”进行回应:
对不起
这不是你的错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面对“女儿”悲恸的愧疚与悔恨,“父亲”的回应是:
我爱你
我为你感到骄傲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听到“父亲”的回应时,女儿早已泣不成声… …
当她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时,她说到,听到“父亲”的回应时,觉得自己内心所有的委屈,仿佛在一瞬间都崩塌、化解了。
自己感觉到包容、温暖与关爱,紧紧地笼罩着自己,随着控制不住的泪水,内心的创伤,正一点点地愈合… …
当一个人曾经受伤得像个小孩,那么他需要像个小孩般被医治。
是什么样的言语,能让隔着时空的父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完成了心与心的交融,修复了父亲留在女儿内心深处的创伤?
对 不 起
“对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从父母口里说出来的话语。
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责,尤其当父母误解自己的时候。
孩子渴望父母的那句“对不起”的背后,无非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然而,当那句“对不起”被家长隐藏的时候,孩子内心上的伤痛,也正随着愤怒、悲伤、委屈等情绪一点点地累积着。
我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条匿名回答:
初三那年暑假,我爸对我吼到:你说了那么多遍去死,你怎么还不去死。
后来去看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他说那就是气话。
你的气话,在我受伤,添了一道疤。
当父母明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误解了孩子了,应及时道歉。
除了及时的澄清,以及消除误解以外,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的家长,将能树立一个勇于担当的形象,以身作则,这对孩子的影响无法是正面而积极的。
父母的误解,或者是不经意间的,或者是不信任的怀疑,或者是情绪的转嫁等。
换位思考,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误解,被误解时,每个孩子渴望的无非都是父母真诚的道歉,填补内心深处的那个缺口。
“对不起”,尽管只有三个字,传递的信息却是:
你没有那么糟糕
我误解了你,甚至伤害了你
我有不对的地方,我承认我的错误,并向你真诚地道歉
每个父母曾经也都是个孩子,回首自己是个孩子时,是否曾经被父母误解,被误解时是否也曾渴望他们跟自己道歉?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创伤的修复,有时仅仅只是一句“对不起”。
这 不 是 你 的 错
孩子内心受伤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源自外部的因素,也可能是因为内在的原因。
这些年校园霸凌的报道层出不穷,有些孩子为此自杀失去了生命。这些孩子在自杀前都曾经像家长、老师求助过,如果家长和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可是上很多家长和老师总会觉得:“至于吗?都是小孩子。”
有的家长甚至会教育孩子:“为什么他们不打别人,一定是你有错,你先招惹他们了。”
《奇葩说》里的席瑞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小学时他因为爱跳皮筋儿而被班上同学嘲笑和孤立,老师知道后对他说:
“为什么大家就嘲笑你呢?为什么你非要和女生一起跳皮筋儿?为什么你就不能改变你自己?”
这3个为什么把席瑞问懵了,也把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后来他在一家机构当老师,班里有个男同学因为喜欢粉色而被人嘲笑,他告诉那个男孩:“孩子,你没有错。粉色的衣服很可爱,老师可以陪你一起穿。”
当孩子处于受伤状态时,常常伴随的是恐惧、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而且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自身,认为自己很糟糕,父母会因此而严惩自己,不爱自己了。
创伤心理学认为,处理创伤最初最有效的干预方式是稳定化技术,即让创伤者建立正性体验,暂时远离负性体验,让其感觉到安全与支持。
当受伤的孩子责难自己的时候,父母应直接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受伤确实是因为他自身的某些问题,此时告诉他不是他的错,这不是助长于他推卸责任吗?
很多父母可能会利用此时进行说教,试图让孩子达到痛定思痛的效果。殊不知此时的做法,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试想,当你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此时有人还在你耳边进行指责或说教,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直接传达的信息是:我没有指责你的意思,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否定你这个人,我依旧是爱你的。
当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效果会更佳。
当孩子最恐惧的来自父母的指责转变成一种包容与理解时,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爱与温暖。
而当创伤慢慢修复时,孩子也将能这种包容与理解的爱,化为前进的动力,自然而流畅。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时,应该第一时间坚定而决绝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痛诉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及父母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自己的心灵,而父母却从未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没有任何的反应与表示,甚至是搪塞、否认、狡辩。
对于孩子而言,尽管从辈分上,自己未能与父母平起平坐,但是孩子的心理上,常常有着一杆天平,自己在这头,家长在那头。
孩子往往渴望的是能够平等、真诚地沟通,而当天平常年失衡时,尽管父母看似占着上风,但孩子的心,早已跌入谷底。
如果说“对不起”是一颗救心丸,那么“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则是一颗定心丸。
在孩子受伤时,“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的分量重如泰山,一是修复现实的创伤,二是给予了孩子希望。
这是一句一言九鼎的话语,需要家长自身的反省、担当和魄力。
作为灵丹妙药,使用也是需要谨慎的,假如家长总是不停地重复保证,却一直不停地故伎重演,那么孩子的信任也将随着这句话频率的提高而下降,其功效也将逐渐丧失。
我 爱
你
“我爱你”——这是一句多少孩子梦寐以求能够父母口里说出来的话,这是一句多少父母想表达却深埋心底的话语。
当孩子受伤时,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闯了祸,变得糟糕透顶,不可饶恕时,往往担心、害怕、恐惧父母不爱自己了。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意大利的一对夫妇,结婚多年后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孩子可爱。
孩子两岁时,有一天,丈夫出门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他大声地提醒了妻子记得把药瓶收好,并匆匆赶时间去上班。
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忘了丈夫的叮咛。男孩拿起药瓶,被药水颜色所吸引,一口气喝光了药水。由于药的成分剂量高,孩子虽然及时送到医院,但已经回天乏术。
妻子被突然起来的意外吓呆了!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丈夫,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中……
当丈夫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时,面对孩子的尸体,尽管他也很伤心,但是他拥抱住妻子,在妻子耳边说了一句话“我爱你”。
这个故事,何其的感人与震撼,丈夫对妻子的爱,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在巨大的伤痛面前,“我爱你”这句话充满着温暖的治愈性,简单,直接,直抵心灵。
当孩子受伤时,一定是他最虚弱时,请用爱为他作最好的治疗。
心理学家说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与伤痛,我愿意接纳这样的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无条件的爱,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值得被爱的。纵使有千言万语,莫错过一句“我爱你”。
我为你感到骄傲
我有一个朋友,整个学生时代任何一次关键性考试都没有掉出过年级前10,大学、研究生也是在国内top10的学校读的。
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全球500强的工作,户口解决了也买了房,稳定工作的同时还给媒体写稿,自己还运营这一个小有成绩的公众号。
这样一个用我们的标准来看应该是很优秀的女孩,刚刚十分崩溃地跟我说:“我真的不知道他们要什么。”然后她发了一张截图给我,上面只有他父亲的一句话:
“以前我还盼你能出人头地,有点儿出息,现在我也想开了。”
她说她的爸爸总是在关键时候一句话把你噎死,比如在自己研究生毕业时爸爸希望她读博,而她选择了就业。
在她找到工作兴冲冲地告诉爸爸时,爸爸给她发了长长的一条短信,里面有一句话永远刻在她的心里:
“不是非让你考博,是希望你活的有尊严。”
她说,她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爸爸都不会满意。
在心理咨询室里,我听到无数个同样的故事,这些来访者总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没能被父母所肯定而潸然泪下。
父母的这一句句话的背后,是孩子根深蒂固的自卑和深入骨髓的不安,还有无法相信有人会爱他们。
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仅仅为了获得父母的一句肯定。
受伤的孩子,内心脆弱之时,更需要父母的及时肯定。
假如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地证明自己以外,还可能导致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面对受伤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础上“肯定”,是父母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态度。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有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可能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
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部分孩子发奋图强,但是这往往也传达了一种信号“你是优秀的我才爱你”,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够优秀,我就不爱你了”。
对于孩子而言,在有条件的爱中成长,时常会感觉到受伤,质疑父母爱的是否是自己。
“我为你感到骄傲”,传递一种过程导向,即为孩子的品质,努力,付出和进步而骄傲,而非仅仅因为结果与成绩。
想象父母对自己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时的自己的内心体验,或许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父母跟孩子最终是注定分离的,为什么“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句话具有疗伤的效果呢?
原因在于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恐惧与焦虑,担心父母抛弃自己,其状态往往是退行到一个婴儿的状态。
孩子这种担心被父母抛弃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
一般小孩在6个月的时候,就会与母亲(或最初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依恋关系,当母亲消失在视线中的时候,孩子会哭闹,此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假如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
而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了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父母,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是一种处理创伤的稳定化技术。
它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
即便在现实层面,我离开了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在你心底,陪伴着你,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如果你曾经被这样对待过,不要绝望,不要以为世界就是这样了。如果你正好也有了小宝贝,牢牢记住这6句有魔力的话。
每个人的人格部分里面,都存在着“内在的小孩”部分,需要被爱与滋养。
这6句话,其实也适宜于面对其他人际关系的创伤疗愈,尤其是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