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沙龙分享】从Why到What不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而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破除受害者情结”沙龙记录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这次沙龙来了六十多人,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坐满了学员朋友,还有一些准备参加37期初级班的准学员也提前来这里热身。
可以说,这次沙龙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群姐多次具体、详细的在各种不同主题的沙龙讲解什么是What,什么是Why之后,终于,我在这次的沙龙上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头脑之路就是Why之路,而心灵之路就是What之路。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我也发现我之所以现在才有清晰的认识,也是以前“想”多了。以前很努力的想去了解、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头脑,什么是内心,以及之间的关系。想太多了,就离真正的体会太远了。
这真是一次欢乐的沙龙,大家都从头笑到尾。因为分享者如此清晰的呈现了头脑之路是如何带我们一路向着错误狂奔而不知,我们听着他人故事,笑着自已的错误。
一开始,沙龙主题的提供者——在团队相识相恋到刚刚新婚一周年的盒饭和杨琳夫妻俩走上了前台。盒饭说到这次主题的由来,是因为谢玢同学在旅游中感冒一事的吐槽而引起的。盒饭也说到,他在亲密关系里常常感到不被听到,所以会反复拉着杨琳讲道理,而杨琳会觉得盒饭实在是太啰嗦,象“唐僧念经”,无法继续去听他说的话。
盒饭同学的意思是,他感到无论是谢玢的事情,还是自已的事情,似乎都有一个要为这个不舒服的自已负责的一个外在的人。这也就是受害者情结——都是你的原因,所以我才……
这个逻辑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是如此常见。因为。。。。,所以。。。。,逻辑学里的归因法,我们在生活里运用得不动声色。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原因,而找到这个原因,就可以顺利的让我们不想发生的事情不发生。
而事实是,往往我们并找不到这个原因和肇事者。因为一件事的发生,常常不知道有哪些原因。原因也不只一个,但也许都不是,这无法证实。再说,就算找到原因,也无法让发生的不发生。
这个就是Why的模式。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她为什么不听我讲,是我没有讲清楚?他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啰嗦?不能简洁一点?为什么感冒的是我,为什么她和我同房间,还把空调打开吹衣服?
听到这里,我觉得很好笑,因为我在日常生活里不会这样责怪他人,我觉得受害者模式和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我这么内省,遇事都能回到自已这里来呢!老师说的回归自在,我常常就是这样做的呢。
还没有笑出口,群姐就说了,“一种是找外在的责任人,还有一种是方向相反,找自已的原因,这是一回事,只是方向相反。”
一语中地啊,被射中小心脏的我呆在那里。我之前也常常纳闷,为什么学习了,什么事都成了我的问题呢?那我就是要无条件的当个好人,承受一切?
原来,我和她们一样,也是受害者模式,只是找责任人的方向相反而已。而找自已的问题,还是会隐形的找别人的问题,因为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只是隐而不发、默默消化、内在运作而已。
被击中之后,我的头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这时,帅气酷拽的肖飞同学被群姐点上了台。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恋爱课,讲述了他与“高铁女孩”之间的情感纠葛。他说,这是第一次体会到恋爱的滋味,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已以前的那些方式不再有用。
整个讲述过程,他试着找各种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他和她走到了这一步。各种揣测、分析,其实都在表达他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难舍,多么的爱恋。而在恋爱这种最让人头脑失去作用的情景下,往往就是越分析、越失控。而他最难忘记的,最不后悔的时刻,相反是他最没有分析和理智的时刻——冲动的在高铁上向她要求加微信,之后渡过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恋爱,是天底下最简单最幸福的事,但又常常搞得最复杂最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在“勾心斗角”,彼此算计和称量——你拿出了三两,那我就只拿出二两半;你早上拿出了六两,那我下午就拿出半斤。我们不断的在事情里收集情报,以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这也是老师昨天在课程里所说的,“不要只是在意对方,而是要和对方在一起。”
在意,就是关注点都在对方那里,收集证据、研究分析,这样别人会感到很不舒服,芒剌在身,谁愿意被人反复的揣摩呢?而和对方在一起,注意力在自已这里,关注自已的感受。有了这个独立的“我”,才会有“我们”。
回到谢玢同学的那个生病事件里,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坚持是对方的责任时,我们就无形之中处在隐性的对抗里——我是对的,那我就坚持我的方式,是你不对,你应该调整。我对得越厉害,我就会病得越重,被你伤得越重,因为要证明你错得多么的厉害。
我的思绪回到前一天的伴侣支持团队的课程里。是的,我也常常是这样,用隐忍来表达着正确,用消化来掩饰着不满,而让亲密关系常常处于表面的和谐之中,好的坏的都没有拿出来流动起来。这时,是无法产生关系里的放松和灵动。
丽娜姐说到她前两周生病的事情,也是自已总结了三条原因,再一次呈现给大家看清楚头脑是如何在无知无觉中悄然运作的。看起来多么正确的原因,多么正确的解决方案、预防措施,都在群姐的一句“丽娜姐,你不是不爱自已,只是选择了更大的爱,爱老公,爱儿子,爱家庭”之后泪水滂沱。
谈到疾病,群姐也谈到现在流行的所谓“身心一体”的论调也是一样,将身体的问题归结到情绪的问题之上,暂且不论是不是对的,而是这样的归因法又一次落于头脑的窠臼中,制造了新的问题——认为情绪的处理是一个问题,开始新一轮的人为的各种运作和循环。而情绪,只是带我们到“呈现”那里,情绪不是罪魁祸首,不需要对情绪用力。
对,呈现,What,就是沙龙要探讨和展现的第三条路——除了向外和向内找责任人和原因之外。人类一直都在努力的找Why,但原因太复杂了,科学上也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但这条头脑之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会自动启动而不自知。
心路是另一个维度,一个注重“如是”的维度,注重“呈现”的维度。在心这里,没有原因,只有如是;没有分别和判断,只有呈现。这是破“二元对立”的维度。这个维度里包含着头脑里的模式,我们无需要自已又一次做“非此即彼”的选择——选心路就要干掉头脑,这又是一个头脑的陷阱。
心路,是一种空间,头脑同时在运作,但它是在心的空间里运作,你认同的是这个空间,而不是其中的部分——头脑,你是带着头脑在这个空间里去感受,去看呈现。人的头脑也许是有差别,但心,大家都是一样的。
在心这个维度里,才真正跳出了受害者的模式。看“是什么”,跟随这个“是”,去自然地产生当下的反应,How其实是自然的发生。
汪沛老师最后也从学习的角度谈了关于“呈现”这个问题。考试,只是呈现学习的状态,而不是分好坏。家长也要学习从Why到What那里去,看考试呈现了什么,不光看做错的呈现了什么,还要看做对的呈现了什么,根据呈现产生How,而不是去分析判断指责孩子为什么会错。也许会的其实并不会,而不会的思路却是会,要允许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试错,这样才能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