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人生使命,是成为你自己
(2016-11-24 15:27:10)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什么是最好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最好人生的定义,比如有些人觉得人活着应该成为一个性格好、有充足的经济来源、有非常宏伟的事业和非常好的伴侣;而另一些人觉得最好的人生就是生活的很幸福,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跟喜欢的人在一起;
还有一些人觉得最好的生活是安安稳稳,不受各种艰难险阻和失败的折磨,平淡而安心的活着……这些想法本身都没有问题,毕竟我们早已进入了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可是当我们把自己认为是最好人生的标准,强加给我们的孩子时,问题就出现了。
孩子身上的确在表达着我们的基因,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像一样物品般归属于我们,更不代表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让他们幸福的事情会跟我们一样。
当我们强行的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什么才是最好人生”的标准强加给他们时,往往会压抑他们自身天性的发展。但这件事情的确是一件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犯的错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是倾向于井井有条、做事按部就班的人,可是你恰好就生了一个比较随性、不喜欢整理并且东西乱放的孩子。
这时候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不接纳!——“我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有条理的人,为什么你就不是呢?”我们通常会想法设法去改变孩子,让孩子跟我们一样成为一个有计划、按规则办事的人,但是却忘了他喜欢随性、即兴并且不喜欢被约束的天性。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哪种人生,哪种性格,哪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哪种品格和特质才是“最好的”。你所欣赏并喜欢的那些特质,你的孩子并不一定要拥有。
如果你不接纳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这里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我的一个好朋友有关。她是一个不被父母接纳的典型。从小父亲就经常希望她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希望她能擅长数学,希望她学习成绩好,但是她偏偏就不是很擅长数学,偏偏对于学校里的学习方式不是很喜欢。
所以从小就不被父亲接纳的她,一直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很自卑。后来她也来到北京工作,但是因为长期的不自信和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一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我记得最开始她来这边的时候主要是想考研。我慢慢就发现其实考研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因为她很明确的说过不喜欢读书。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考研呢?因为她父母希望她考研,希望她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后来她还是没有考上研究生,因为那根本不是她想要的。但这件事情又会被父母用来变成打击她自信的证据:“你看看你,到底能做成什么,考研也没有考上!”但是他们忘了,考研本来就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她想要的,所以考不上其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她刚刚从自己的公司辞职,然后因为对于未来方向的迷茫而出现了很焦虑的情况。这样的焦虑让她一直失眠、腹泻、流鼻血、口腔发炎等等症状,这些,是她仅仅是看医生无法解决的。就算是到了现在,她父母还是希望她成为他们眼中的那个女儿,还是会不停的劝导她去公务员,虽然他们知道那不是她喜欢的。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位姑娘身上。
这位姑娘白白净净的看着很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我没有想到我开始让大家做慈心禅冥想时,她会觉得对自己友善或者说祝福自己特别困难。
慈心禅中需要我们用祝福语来祝福自己,比如“祝福我健康,祝福我安全,祝福我快乐,祝福我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她发现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很困难。后来我就发现了原因:她的父母同样不接纳她。
记得有一次她眼里闪着泪光对我们说:“我一直让别人践踏着我的生活。我让我的父母得寸进尺了,我一直在过他们希望我过的人生,一再退让,却忘了自己需要什么。我前后换了几次工作都是我爸爸的安排,而我无法容忍的是我每次都还是照做了,但我真的很痛苦。我觉得他们无法接纳最真实的我,所以我一直不能做我自己……”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不能做自己更痛苦了。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会因为爱我们而顺从我们的想法,但把我们的标准和价值观内化了之后的孩子,会因为这些标准和价值观跟他们内心最本真的自己的强烈冲突,日复一日的体验着痛苦、迷茫、沮丧、愤怒等等情绪。
当一个人的全部精力都被用来去调节这些矛盾时,还哪里有精力去成长,去绽放,去成为最好可能的自己呢?
请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人生的多面。
只有你对自己敞开心扉,你才能开始对自己的孩子也敞开心扉。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而你的孩子恰好不喜欢阅读,请不要强迫她成为一个跟你一样每天阅读的人,因为也许虽然她不擅长阅读,却很喜欢绘画。而你能给她的最好的,就是鼓励她用她喜欢的绘画更好的表达自己,并且成为她自己。
如果你对赚钱特别感兴趣但你的孩子却对做公益分外热情,请不要强迫他去赚钱去成为你喜欢的人,你甚至应该帮助他更好的去做公益,因为你,在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如果你对好工作的定义是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和朝九晚五清闲的生活,而你的孩子却渴望去冒险去承担责任去尝试有创造性和更多自主性的工作,也请你无条件的支持她。
也许她想做的就是创业,而你说的公务员永远给不了她幸福。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清闲一定会让她更幸福,你难道看不到吗,她在冒险和创造时脸上洋溢着的幸福?
如果你对幸福婚姻的解读是30岁之前结婚生子并且对方有房有车、门当户对,而你的女儿却觉得她想找的是一个在精神上更契合、跟她有共同语言并且相同追求的人,那么也请你不要再逼她跟不喜欢的人相亲了。
放下你所有的“应该”和不接纳,你无条件的爱,才能给予她去爱别人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会比你给她攒的30万块的嫁妆要更有价值的多。
我只想让你知道,你不需要成为任何其他人。你最大的人生使命,就是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