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剪影】拖延不是症,而是内在的表达,你听到了吗?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雅心心灵成长团队沙龙 |
当环环分享起自己的拖延症时,声音哽咽了,眼泪也流下来了,她说自己不仅早上起不来床,下班也挪不动步子,吃完饭了也不想动,不想洗碗,原来,她从去年换了一份离家特别远的工作,每天有四个小时在路上,还有各种压力……她的拖延症其实是在说——我真的累了,很累很累……
34期的维康分享了他做作业的拖延,因为觉得是任务,所以总是想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了,所以总是到周五才会交作业。——维康的拖延在表达,我不喜欢被安排,这种服从的感觉并不好,我想做自己安排的事情。
34期的小禹分享自己的拖延症是对于自己不喜欢上的课,起床拖睡觉拖、作业也拖,到最后时间不够,于是总觉得有个可以做得更好的自己没有拿出来~~~——小禹的拖延在表达我不喜欢

听友小光分享了自对于感到畏难的作业,会有个声音,就是不想,去感受那个声音,他感觉到压力带来的不舒服,所以就想逃避,不面对~~~——他的拖延在表达我很害怕,很难受!
小雪的分享令大家心疼,小丫头在小学时一次经历没有被公平对待的经历,令她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很大的困扰,不被认可、不被看到,觉得做了也没有用,于是她做什么事都拖、拖~~~,她用拖在表达对抗——我很委屈,我很愤怒!请看到我!请公平对待我!
当主持人问有没有没有拖延症的,谢妈妈第一时间举手,谢妈妈两岁时父母永远的离开了她,她是爷爷奶奶带大,小时候看到爷爷去卖水果很辛苦,很小就帮爷爷的忙,从不睡懒觉,到后来参加工作,结婚后三个孩子都是自己一手拉扯大,后来老伴生病,一病就是二十几年,谢妈妈又要照顾孩子们又要照顾病人,工作生活两头跑,她不允许自己拖延,谢妈妈工作中是领导,在工作中,她更不允许自己做事拖拉,她什么事都提前做好,这样可以安心的等着大家,就是这样全年无休,不停的做,后来来团队也是这样,早早的来到沙龙,给大家烧好水,做好卫生,安安心心的等着大家来沙龙,这样的付出,她没有觉得辛苦和压力,反思是特别丰盈、充实、满足和幸福。因为她很早就有了看到人的能力,看到了爷爷的辛苦,所以不由分说去分担,因为她继承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善良的天性,所以她就做了善良的自己,年三十晚上一个人提着饭盒,告别病房里的老公独自回家,虽然也孤独痛苦,但带着孤独痛苦也去承担也去付出!于是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家庭,因为她拿出了这样的自己,所以就有良性的互动,外在的肯定喜欢也在回报和滋养她。
谢妈妈真的是团队的标杆,我们大家的榜样!即使现在年届八旬还在每周五天的全日制的工作,周日还要来沙龙,可说是活到老干到老,全年无休,一个真正活出自己的人承担力是惊人的!

那怎样才能破解拖延症,活出自己呢?当然是要根据拖延给我们的信息,对症下药:
第一种,从小被溺爱包办导致的行动力差,也就是懒,懒最好破,那就是行动呗,比如我们的娜娜小姐,她今年年初在一次沙龙中还哭着不敢面对职场,现在她已经做到了钻石级别,那就是拿出行动来改变自己,她的变化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您看,谢妈妈说,我要抱抱娜娜,她也不容易。
第二种,因为极度的累呈现出来的拖延,能够休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生存的压力,真的撒手不干,会导致更大的压力,反而不是简单的一个休息就能破解的,而是要去看到去看望这个已经疲累到失去弹性的自己,却一直还在坚持支撑着的自己,为这样的自己点赞,并且尊重他的节奏!而不是给他一个拖延症的标签,继续鞭打他。
第三种,也是最普遍的,就像沙龙里面呈现的,越是80后90后越是拖延严重,年龄越大的承担越多的反而很少拖延,大家也探讨了,在多子女时代,父母很少有精力专门来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大家的分享中都提到了一个词,任务!任务是外来的压力,所以会产生抗拒。所以这一种因为抗拒压力而导致的拖延,就要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这个任务本身也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也觉得是有必要的,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么就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对抗而对抗。因为畏难而产生的拖延,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去接纳去看到畏难带给我们的恐惧,这里面有丰富的信息。当听友小光真的去
面对去舒展畏难带给他的压迫和恐惧,他的脸瞬间放松,有了笑容。
所有的拖延都在表达内在有需要看到的地方,用对抗在表达,提醒我们回到自己这里,去听到去看到拖延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听到看到那个呈现出拖延的那个人。
在猫咪小姐看来兔子先森也有拖延症,每天早上兔子先森早起做早餐外卖,送货时间快到了还没搞定时,就不得不叫猫咪小姐起床帮忙。在他们的分享里,我们看到一个慢郎中和一个急先锋,每个人的特质和节奏确实是不一样的,最终只有到看到人的存在的层面,拖延症带给我们的种种烦恼才会最终化解吧?
沙龙快结束时,我们的雅心宝宝,也是团队的第一个宝宝代言人——小豆豆被爸爸妈妈抱着来到沙龙,好快啊,豆豆都一岁多了!
可爱的豆豆,到底是在妈妈肚子里就跟着妈妈爸爸来团队学习过的孩子,面对这么多人,一点都不陌生,一点都不害怕,亲爱的小豆豆,欢迎你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