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活出有爱的自己
(2016-07-14 15:49:30)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走上身心灵成长道路,可能听的最多的就是要活出你自己!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软肋,“中国好人”,“圣母情结”,“拯救者”,诸多讽刺辛辣的标签贴在那些乐于承担过度承担的人身上,被心理学诟病和批判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满心满意都是孩子掏心掏肺对待孩子的中国式父母,他们的罪过有两层,一层是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过多的控制,不允许孩子活出自己,另一层是自己过度牺牲,无法活出自己!中国父母俨然成了“非爱行为”“控制欲”等心理学名词的教材和典型,是很多孩子的控诉对象!还有一类是从小就在能量失序失衡的家庭里不由自主地站到缺位的父母的位置的小孩,这一站这一顶就再也无法脱身,甚至喊累的权利都没有,“都是你自愿的,你怪谁?”“你不管,我们怎么办?”《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可谓是典型,讨厌她的远远多于心疼她的,心疼她的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认为她失去了自我,要学会爱自己,为自己活。
作为父母,首先要爱自己,活出自己,才是孩子的榜样!作为孩子,要回到自己的位置,过好自己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些观念和结论都没错,只是怎样才算爱自己活出自己呢?活出怎样的自己呢?
在一个家庭摇摇欲坠濒临倒塌之际,敏锐地觉察到家庭能量的薄弱处的孩子,不假思索不由分说就站过去,用稚嫩的肩膀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如果真的看得到这颗透明的心,纯真的爱,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又怎么去划定这条界限?海灵格先生称这种爱为“盲目的爱”,发乎于心的从心而动,都是无法去冷静思索和抉择的吧?那些看到有人落水就奋不顾身跳下水去的救人者,异口同声都只有一个回答:当时没有想那么多。
红尘里的爱,有很多容颜,都是带着各自的狭隘和局限的呈现,但是爱本身,是一种存在!每个人活出自己,最终是活出爱的存在!活出存在性的爱!父母在活出自己的路上,心里对儿女的牵挂和考虑,不仅不是要批评打压的部分,反而是需要承认并理直气壮保留的部分!而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家庭的挺身而出,更是全然地给出了那个有爱的自己!爱自己和爱别人不仅不是矛盾,反而是一体!我们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爱的人的爱,都是自己内在的爱!是活出了那个有爱的自己!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只为自己活,那不叫活出自己!按照这等说法,特蕾莎修女岂不是最丧失自我最不爱自己的人?
父母对于孩子牵肠挂肚,孩子对过得不好的父母家人的放不下,这不是没有自己!反而是内在深深拥有自己之后爱的呈现!因为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都是在爱自己!所以这不是某些狭隘的心理学所否定的非爱行为!相反,爱的最高层次是牺牲,是无我。而所谓界限,不是一个硬性的要求和设置,而是看到人的存在之后自然的呈现,会有一段纠缠胶着的路要走。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小故事:通往山顶寺院的山路难行,一位朝圣者已是气喘如牛。当他看到一个小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从旁边缓慢走过时,便同情地对她说:“孩子,你一定很疲惫,背那么重的一个小孩。”小女孩听到后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爱无法界定,而是灵动鲜活的自然流动!当我们能穿越行为语言的正确与否的相,始终围绕着爱去连接彼此,去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那么我们最终得到的是爱和慈悲的拥抱!如果我们始终停留在头脑层面,受制于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答案,和自己的心自己的爱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跟本源的自己越来越远,何谈活出自己?!活出自己是活出整体的有爱的自己,是活出存在性的本源的爱,当你成为爱的存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活出了你自己!比如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