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也是精品的路上(1)
(2024-12-16 14:28:14)
标签:
古代诗歌民歌朴实诗经语言朴素 |
广义的诗包括民歌。民歌的风格,自古至今,似乎变化不大。《敕勒川》、《战城南》、《孤儿行》等现在常看到的一些古代民歌,是民歌中的精品;我甚至怀疑这些精品的民歌,其最初的创作者,是些有一定的、甚至颇高的文化素养的人。若要说民歌的全体,大约其主要的内容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讽刺时政的,一是表现男女情爱的。其风格特点,一是语言淳朴,又因淳朴而易于感人;再一个就是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时,会有些粗俗淫秽的语言。明代的有些文人,对民歌比较重视,做了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李开先在其《市井艳词序》一文中,曾赞誉道:“真诗只在民间。”但在具体谈到当时流行的《山坡羊》《镇南枝》两首词曲时,他还是客观地指出:“二词譁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其声则然矣,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1] 同属明代的冯梦龙也辑录过一本《山歌》,《中国古代文论》在对冯梦龙的《序山歌》一文所作的“说明”中也指出:“书中所收,除一些讽刺性作品外,有不少是轻薄庸俗的。” [2]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代。我的一位老同学刘振祥先生近日印出的一本诗文集《溪水微澜》,其中也说道:“1976年我在一山村下乡,春末夏初,群众常在田间地头唱山歌。词多粗俗不雅。”刘是陕西华县人,他说的是1976年的事,他还因此而写了比较清新健康的《竹枝词》六首。对于民歌,我们也要作公平的评价,不必夸赞过度。五六十年前现代文化人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一些优秀的民歌,其中有几首情歌,至现在歌手们还在经常演唱,已经成了经典。我推测,这几首歌可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而且其词与曲可能都经过了专家一定的加工。
在追求纯粹的艺术美的道路上不断向前挺进的,是标准的诗——文人诗。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的《通变》篇,曾这样描述过诗赋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中,这段话今译为:“黄帝和唐尧时候的作品是淳厚而朴素的,虞夏两代的作品是朴素而鲜明的,商周时期的作品是华丽而雅正的,楚国和汉代的作品是铺张而尚辞采的,魏晋两代的作品不免浅薄而靡丽,刘宋初年的作品更是不切实际而过分新奇。从朴素到不切实际,越到后来越乏味。为什么呢?因为作家们都争着模仿近代作品,而忽视向古人学习,所以文坛上的风气就日益衰落了。” [3]
刘勰是主要活动在南朝的齐、梁时代的人,他的《文心雕龙》写成于齐朝的末年;所以,他只谈到南朝的宋。刘勰在这里,描述了一个文学作品的风格从质朴淳厚到靡丽浅薄的转变过程。文中的“讹”字,也有改变、变化的意思,都能讲得通。汉代和魏晋的五言诗也有许多风格高古的好诗,但汉代的赋及从晋代开始的诗,的确是有问题的。黄唐及虞夏时代的诗极少,且也不能保证真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可以不考虑了。以下我们就从《诗经》说起。
《诗经》应看作真正的文人诗的开始。《诗经》中除有少量颂诗不算完全成熟的诗外,都是成熟的文人诗,只是国风部分一些诗吸收了一些民歌的成分。《诗经》里的诗,总体的语言风格是朴素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们都是紧贴人生与社会,其内容都是非常实在的。这些可以看作早期文人诗的根本性特征。这是中国古代文人诗的可贵的童年。从语言风格、艺术风格来说,《诗经》几乎有些太朴实无华了,颂、雅中的一些诗大都是平实的语言的记叙,整个《诗经》中连同抒发感情,也经常都是平实的语言。在国风及小雅中,开始有些句子有了一点文采,但从数量上来看,这样的句子还是比较少。就结构及谋篇来说,在国风部分,有些诗也开始讲究起来了。有的诗只从一个小侧面或小细节来表现有关的人或事,从手法上来说也算相当精巧的。然而,要是和后来的诗及赋相比,《诗经》的紧贴现实生活以及艺术风格的朴实,还是特别显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