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成了一种艺术品(中)
(2024-11-28 06:20:06)
标签:
诗歌成了艺术品只追求美古代文学实用为主 |
最重要的是,文学成了艺术的一个种类。
尽管人们在理论上仍然说,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和作家的思想感情的,但学术理论上的这一归类,还是有严重的后果的。
文学被归为艺术的一个种类,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并列在一起。而诗,则与散文,小说、戏剧一样,都是文学的一个种类。文学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研究艺术(包括文学)的理论,叫作美学。追求美,一种所谓艺术美,从理论逻辑上,成了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艺术的目的,也是衡量它们的成败、高下的标准。
构成严密体系的演绎的理论,一般总是弊多利少,有时简直是害死人。把文学、诗,都归入美学理论来研究,无论是把诗的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归入美的概念之中,或者是诗的所有方面都得符合美的要求,这都是不大适宜的做法。现在不来谈这些,我们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谈文学的自觉,亦即纯文学的独立。
所谓文学的自觉或独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在曹丕之前很久就已开始了。
初一想,诗从一开始诞生就是一种文学、一种艺术,就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写实用的文章不一样。不过也只是初想一下是如此,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为了容易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文——非诗的文章说起。
现在的人们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种类,这是一种很粗糙的说法。我们可以随便拿一种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材,比如我手边的由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来看看。其中在“历史散文”的类别里,从《左传》、《国语》、《战国策》里所选的文章,大都只是较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实际上只是一小段历史事实)。它们本来就是历史著作,而不是什么文学著作。今人所抽出的这些小段中,有的,例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等,发表议论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至于从《尚书》中所选的文章,那就更明确地属于政治性质的文章了。在“诸子散文”的类别下,所选的《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中的文章,自然全都是政治议论。把这些文章都算作散文,自然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学散文。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全部文字作品,古人好像只分为韵文(包括诗、赋之类)和韵文之外的文章这样两大类。韵文之外的文章,最初似乎并没有想把它们当作文学来看待。上述《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其本身也并不是文学书。即使是在今天看来最具文学色彩的《庄子》和司马迁的《史记》,作者当时也是分别当作思想性的著作和历史著作来写的。总之,古人最初写的一切文章、著作,都是有其具体的或者说实用的目的与用途的,只是其中有一些语言表达比较好一点,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就将其看成了文学。当然,古代有些人写文章,后来也愈来愈讲求技巧,用今天的眼光看,其文学色彩也就越来越强了。由此可以看出,似乎是纯艺术的文学,本来是从实用的文章演化而来的。即使那些偏后一些的几乎是标准的文学作品,如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其作者当时都绝不是当作文学作品来写的,他们写这些文章,都有其非常具体的实用的目的。更为典型的是,古人的有些书信,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后来也被算作文学名篇。实际上这些书信,或者称信件,完全是实用的文字,用今天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说,完全是一种应用文。
从以上对诗之外的文章的考察来看,文学来源于实用的文章,而且,文学永远也难以完全纯粹起来,难以成为象牙塔里的纯粹的艺术品。
诗是有韵的,和无韵的一般文章从其产生就有所不同。现代汉语喜用双音词,诗便称作诗歌。把“歌”字与“诗”字配在一起,也是有道理的。诗,标准的诗——文人诗,其最早的源头,应该就是民歌。原因是,文人诗是要用书面语言来写的,而民歌只用口头语言就能唱。而具有优美的旋律的民歌也有它的源头,那就是“顺口溜”——几句有韵的话语。这种顺口溜念的声音拉长了,逐渐就发展成了民歌。顺口溜,从内容上说,可以是两句以上的生活谚语(不包括一句的谚语,因为一句的便无所谓押韵),可以是对某些生产、生活活动的记录、描摩,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感情的抒发,可以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颂扬或讽刺,等等。总之,最早的顺口溜及民歌,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