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成了一种艺术品(上)
(2024-11-18 09:11:20)
标签:
诗歌艺术品曹丕诗赋欲丽 |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其《典论》中有一篇题为《论文》的文章,这篇文章颇受后世的重视。此文区别了四类文章,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他说:
曹丕在这里将诗、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学,与其他的文章区别了开来,指出诗、文学作品的特点是要有文采,要写得华丽。
再往下,曹丕更强调了文学的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说:
这里的“文章”,专指的是文学作品。这几句话后来常常被人们所引用,直至今日,人们对这几句话可以说都是全盘肯定,赞不绝口。其实,这几句话对文学的重要性强调得有些过了头,而其动机,似乎也是值得商榷的。说文学是“经国之大业”,完全是一句大而无当的话。文学,对治理国家来说,并不能算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是搞好了文学就能管好国家,那么五代时南唐的后主李煜,词写得那么好,就不应该亡国做俘虏了。北宋的徽宗赵佶,极善绘画,与文学家一样属于艺术家,与李煜同样是亡国做俘虏。曹丕说这句话时,他还是太子。他一当上了皇帝,就千方百计迫害他的亲弟弟曹植,丝毫没有把曹植当作极富才华的文学家予以抬举、关照。总之,把文学夸大为“经国之大业”,实在有点轻率。说文学是“不朽之盛事”,对极少数的文学家来说,可以说其文学创作为他留下了不朽的声名,但称之为“盛事”,总觉得不见得很妥当。曹丕似乎易于从其太子、准皇帝的立场上来说话。实际上,人世间许多文人的境遇是相当可怜的。即使身处三闾大夫高位的屈原,他在写他的作品时,也未必是想要得到后世不朽的名声,更不可能把他的写作当做什么“盛事”。于此,就不必提及那些地位更低下的文人了。后面的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曹丕认为,他在享尽“荣乐”之后,为了名传万世,才想到了文学的价值。总体看来,曹丕之重视文学,从根本上说,只是为了作者的名声。曹丕的这种说法,与文学真正的价值相比,几乎可以说是谬之千里了。
对曹丕这几句话的推崇,鲁迅可谓典型。中国现代的超级大文豪,又兼思想家与革命家的鲁迅,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3] 鲁迅的这几句话,也和曹丕的话一样成了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鲁迅以后的文学理论家,常常把上述曹丕的话和鲁迅的话结合起来引用,又特别重视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一语,热烈欢呼文学从哲学著作、历史著作、政治著作中独立了出来。现在的学者们基本上都认为,文学就是文学,其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艺术美,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