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的《闲情赋》

(2024-01-04 12:04:36)
标签:

陶渊明

闲情赋

白璧微瑕

闲情一赋

十愿

    陶渊明的《闲情赋》

《闲情赋》应该是陶渊明青年时代的文章。从他自己的序言看,有拟作的性质。即便是拟作,也一定是作者非常喜欢这样的体裁,这样的题材,也就是这样的思想内容,才去摹写的。所以,这篇赋无论好还是不好,荣誉或责任都是陶渊明自己的。

写这种赋的人不少,除过陶渊明提到的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静情赋》以外,还有一些人,袁行霈在他的书中就举出了许多,此处不赘。文人就是文人,一部分文人们写这样的文字,似乎也是正常的事情。从屈原、宋玉开始写美人之后,这种性质的文章就没有停止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用大量篇幅,以尽量华丽的语言,描写美女的绝顶妖艳,再写自己如何被吸引得神魂摇荡,最后用几句话表示要约束自己放荡的情感,也就是陶渊明自己所说的“终归闲正”。正宗的赋历来是“劝百讽一”,这种情赋、艳赋自然不能例外。《闲情赋》的“闲”是防止的意思,这类文章在标题上一般都会遮掩一下。陶渊明这篇赋一开始就是:“夫何瓌(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用尽人间之词语,要显示这是一位天下第一的美人,不仅仅是美貌,还有非凡的气质;不仅是气质 ,还有美德、雅志,崇高无比的人品。以下还有许多话,无非都是按照贵族家少女的套路写,什么华贵的衣裳,值钱的佩玉,什么样的笑容,弹琴时的纤指、玉腕之类。只是关于“德”和“雅志”,再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想一下汉乐府《陌上桑》中关于罗敷女的描写:“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焦仲卿妻》中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单是她们的采桑、织素、裁衣,就是她们的美德,况且还有后面的故事中罗敷对太守的勾引的严正拒绝,刘兰芝对爱情的无比忠贞。晚唐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中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句子,连同李白那样的人也写过“邻女夜舂寒”的句子,陶渊明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农村,但可惜没有一句诗提到过农家妇女。陶渊明毕竟是文人,是上流社会的文人。

萧统在其为自己编的《陶渊明集》写的序中就说过:“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风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1] 清人方东树指出:“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此说甚正……如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直是轻薄淫亵,最误子弟。”[2] 论起来,陶的赋还没有到淫亵的地步,但轻薄却够得上。古人对陶这篇赋有批评的,也有支持的。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地都夸起这篇赋了。鲁迅在其《题未定草(六)》中,谈及陶渊明,他说道:“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3] 显然,鲁迅是赞赏陶渊明这篇赋的,只惋惜陶“未能进攻到底”,即没有写得更露骨一些,更疯狂一些。在现当代的中国,鲁迅的观点,自然就是万众赞同的观点,到处都是赞赏的声音。像鲁迅提到的“愿在丝而为履”这样的句子,陶渊明总共写了十个,就是人们总结的“十愿”,而这十愿,正是今天的人们最为赞赏的句子,认为写得最好最妙,水平最高。陶渊明这个“十愿”也有所本,汉代张衡的《同声歌》中即有如下的句子:“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但要注意,张衡的《同声歌》里这四句是写新婚妻子对丈夫的友爱情感的,到了陶渊明,扩展为十愿,却是写自己对一个无关系的漂亮女子的爱恋。由于身份关系不同,张衡的两愿写得诚挚、亲切、热情,陶渊明的十愿就不同了。因为要凑够十愿,难免有些“愿”写得勉强,甚至别扭难通。就以鲁迅提到的愿为美人的鞋子来说,一个大男人卑贱得愿化为一双女人脚上穿的鞋,难道都不怕女人的脚臭吗?难道这鞋本身都不脏不臭吗?前面陶渊明已写了愿为美人的衣领,愿为美人的腰带,愿为美人头发上的发膏,愿为美人画眉的黛色,愿为美人的床席;接下来再写什么呢?想了想,就写了鞋子。其实,前面的有些“愿”就实在是别出心裁了,自己要化作美人擦在头发上润发的脂膏,化为美人画眼眉的颜料;总之,只要能与美人亲密接触就行,接触不到皮肤接触头发也可以。十愿中每一“愿”又都有一“悲”,发膏啊,黛眉啊,又都会被洗掉,真让陶渊明伤心万分。于此可见,陶渊明与美人亲密接触的心愿是何等的强烈、持久。许多人特别欣赏这“十愿”,但我总觉得这“十愿”写得用心过度,却显得浅薄、啰嗦,甚至有轻佻、委琐之感,与纯洁好像有了一些距离。

清代的邱煒萲,在他的朋友处看到一首诗,题为《书靖节闲情赋后》,诗曰:“闲情作赋太无聊,有好何须九愿饶。我愿将身化长带,一生牢系美人腰。”[4] 作者认为,那九愿都是多余的,只要长带一愿就够了。这首诗字面看是游戏之作。但也很可能是戳穿陶渊明此赋的实质,不过就是想贴紧美人。“太无聊”可能是实在的批评。


[1]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321页。

[2]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325页。

[3] 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第285页。

[4] 见《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第326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