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的古体诗(一)

(2022-03-14 18:48:45)
标签:

唐诗

杜甫

古体诗

赴奉先县咏怀

奉赠韦左丞丈

      杜甫的古体诗(一)

现在具体来说杜甫。有些人总以为杜甫最优长的是他的格律诗,他的律诗、绝句还有排律,以为杜甫胜过唐代,胜过整个古代一切诗人的,就是他的律诗,就是他格律的超级严谨。实际上,这些人是太看重形式,太看重技巧了。要知道,杜甫最有名的那些诗,主要的却是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古风。据《杜甫全集校注》一书《前言》中提供的数字,杜甫共写各种格律诗约1040首,共写古体诗约410首,格律诗的数字是古体诗的两倍半,的确是写格律诗多得多。但我们看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其中收入了158首格律诗,123首古体诗,格律诗约占56﹪,古体诗约占44﹪。不过其格律诗中有的还是拗格,有的绝句是古绝而非律绝;严格算下来,格律诗比古体诗多不了多少。如果要挑好诗的话,古体诗中好诗的比例要高得多。如果要说杜甫代表作的话,杜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岂不尽是古体诗?你就是拿出律诗中的《春望》和《秋兴八首》,它们的份量能和前面所举的古体诗相比吗?于此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比较加入了思想内容的因素,我要说,难道我们能抛弃思想内容的因素而纯讲艺术吗?

的确,古体诗可能易于充分地表达重要的思想内容,所以,杜甫那些社会内容思想内容重要的诗,常用古体诗的体裁。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格律诗形式方面的限制较多,当诗人写作时,得要不断考虑这些形式要求,就难以挥洒自如、酣畅淋漓地表达、体现要展现的内容。当然,不是说写古体诗不需要技巧,不需要诗人本身的艺术积淀;只是说,少一些特殊的形式规定,诗人的艺术潜能可以发挥得更充分一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杜甫的语言功力,艺术技巧,本来就是一流的。其实,只要有真实具体的内容,即便是白描式的记叙,直白的诉说,诗句同样可以感人。试看偏后部分写旅途的几句:“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河上的木桥且幸未被河水中的冰块冲断,但已不牢固的桥柱,在冲击下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窸窣声。同行的人互相拉着手,河面这么宽,要走过去是多么的艰难。一家人寄居在风雪相阻的外县,我怎能长时间不管家人?此去虽不能给家人带去较好的生活,但一家人在一起忍受艰苦,也是我所向往的啊。且试想,如果杜甫写这几句时既要考虑平仄,又要考虑对偶,还想词藻华丽,他会将诗写成什么样子?他能写得比现在的更好吗?过多的雕琢,还能有生活的真切和感情的厚实深沉吗?这样的内容,用一首七言律诗能写好吗?杜甫是写诗的绝对的内行,他不会愚笨得把《赴奉先县咏怀》的内容写成一首五百字的排律。就说这首诗中那最有名的句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吧,它不受声律对偶的制约,几乎是诗人脱口而出,却字字有千钧的力量。如果为了对仗,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就得选个表示颜色的字,以与第一句的“朱”相对举,我不知谁有能耐,把这第二句改成对偶的句子,还能保持原来对比强烈的效果,还能保持原来句子的干脆利落?即便不用对偶,第二句现在全是仄声字,显然不合平仄格律,现在且试改动几个字,看能否保持原来的力度?

古风的优势,在于它的自然,它的不受拘束。再看看著名的《北征》中的一段: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1]

这一段是杜甫写他在战乱苦难中还家时的情景。海图及天吴、紫凤,都是布障及刺绣物上的图案。家中人用这些布帛来为孩子补衣服,所以显得图案颠倒杂乱。这一段其实都是平实的记叙,并无什么修饰。但这平实,却极其感人。注意,这二十六句,没有用一个典故,却成人人赞颂的段落;于此可知过多的典故有什么用(其实只是有害)?少用典故,这才是真正的古风的本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也是一首艺术上相当成功的古体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全诗感情饱满,几乎句句话都具有力量。可能真正的原因是杜甫这次写诗时真的是有话要说,有满肚子的话要倾吐,而不是有些赠人的诗客套应付,硬在凑诗。一开头的两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就倾诉出满腹的委屈,揭露出人世的不平,呼喊出对世事不公的愤怒。全诗如滔滔江水,倾泄而下,令读诗的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首诗中也有对偶的句子,还有两句含有典故。好的对偶诗句,是会增强诗的表现力的;偶有典故,也无不可。这些东西若多了,若刻意在追求,只会得到反效果。在这首诗中,那些对偶句,便没有发生不好的效果。

《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一首,也很好,诗句显得平淡自然,却有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风味。诗味,纯朴;诗人与友人的感情,深厚。


[1]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第8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