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

(2015-09-10 08:34:20)
标签: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理性主义

寻求定义

走向荒谬

              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关于人生与社会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属于我所说的世界观(实即人生观)和人生智慧的范围,却并不算是西方人的哲学的性质。他的论辩方法,与西方哲学有关,却仍不算哲学本身。

苏格拉底真正属于哲学性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寻求定义与归纳的方法。

然而这两者也主要是方法,而不是具体内容。

亚里士多德之所言毕竟还是有道理的,从寻求定义与归纳方法,特别是寻求普遍性定义,可看出苏格拉底作为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奠基人的重要地位。

就哲学而言,理性主义是苏格拉底最根本的特征。

孔子时代的中国人,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人,并非绝对不用理性思维,但他们的思想方法还有感悟等等,决不只看重和依赖理性逻辑的推论。西方人的理性主义,则认为理性逻辑就是一切,首先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其次是世界、事物的根本结构。

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利士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就已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无限者”;这无限、无限者,就纯是思想的创造物。至巴门尼德的“不动的存在”,就是更典型的由理性创造的世界本体了。

智者的论辩,处处所运用、玩弄的也正是理性思维的逻辑。

苏格拉底在他们的基础上把理性主义再推进一步,提升一步,便是自然的了。

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也有惠施公孙龙等善辩者,但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在古希腊人,他们发现了逻辑推论这套新奇有趣的游戏之后,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废弃了其他思考的方式,以理性思维取代了一切。

古希腊哲学刚一开始,很快便形成对理性的崇拜。

苏格拉底作为其典型性的代表人物,当之无愧。在柏拉图(或疑另人所作)的对话《阿尔基比亚德Ⅰ篇》中,苏格拉底将灵魂(精神、理性)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格拉底将人分为三样东西:灵魂、肉体以及这二者结合而成的整体,然后加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人的本质不会是肉体,而且不是肉体与灵魂结合成的整体,而只是灵魂。肉体以及肉体与灵魂结合的整体都不能说是“人”;或者是根本没有“人”,要是有“人”的话,这个“人”只能是灵魂。(据《希腊哲学史》第二卷第412页)

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灵魂的高尚,强调灵魂支配肉体,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像苏格拉底这样把人只归结为灵魂,把肉体视为虚无、视为零,恐怕还是太极端了吧。而西方哲学喜欢的就是这种极端;西方哲学本身就是极端的理性,理性的极端。

在这种观念、这种思想方式的支配下,正确的知识,只能靠逻辑理性去求得。直觉感悟等其他认识方式,全被排除在外。

只求逻辑上讲得通,不必管与生活事实是否相符;宁相信思维,不相信眼睛及身体感受,不相信普通人的常识。

苏格拉底追随着芝诺的“阿基里斯追不乌龟”,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它。芝诺本是针对自然界、物理世界作推论,苏格拉底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都纳入了理性推导的范围。

我们且来看看柏拉图的《吕西斯篇》中苏格拉底关于友谊、朋友的探讨。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没有向他的对话者——两个年轻人提出任何关于友谊的忠告,关于实际生活中如何交友也未提出任何见解,而只按照他寻求定义的思路,寻找友谊是什么的解释,再具体点,就是什么人可以作为朋友。苏格拉底的特长就是破坏,在对话的前头部分,苏氏摧毁了各种可能,结果是爱者不能是朋友,被爱者也不能是朋友,还有既爱又被爱的人同样不能是朋友。于是开始探讨,好人与好人是否可以作朋友。苏格拉底推论说,既然是好人,他本身就具备善,他就什么也不缺,于是他就不需要任何东西,不关注任何东西。他不关注的东西,他也不会喜爱的;这样,“如果好人既不缺乏什么,好人是自足的,聚在一起时也不感到相互间有什么需要,那么好人怎么会是好人的朋友?”结论:好人与好人不能作朋友。至于坏人与坏人,好人与好人不能作朋友,我们自能想得来,不需听苏大师的高论了。好人与好人不能作朋友这个结论的荒唐,我们并不必去从逻辑上去分析它。我想初中学生都会认为苏格拉底是胡说八道,再要去从逻辑上与苏氏辩论实在是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了。接下来苏氏又提出一种想法:既然善不能同善友好,也不能同恶友好,是否可以设想它同另一种东西即非善非恶的东西相友好。这第三种东西本身是非善非恶的,它不能和同它一样的东西友好,因为那是“相同为友”(苏氏认为同类不能为友);也不能同恶友好,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同恶友好;所以,它只能同善友好,那就是当这种非善非恶的东西沾染上恶时需要善来帮助它消除恶。苏氏举的例子是,人的身体是非善非恶的,一旦生了病它就染上了恶,它就会希望医药这种善来治疗,就热爱善了。这个设想,苏氏是在理性哲理的困境中合乎逻辑地提出来的。单从能提出这样的设想,就可见纯理性思维的荒唐了。作朋友必须是人,哪儿有非善非恶的人?苏氏是在逻辑迷宫中绞尽脑汁寻找出路。

后来,苏氏自己将非善非恶者可以作朋友的设想又否定了,到终了也未得出什么人可以作朋友。临结束时,苏格拉底对那两个行将离去的年轻人喊道:“今天我一个老头,你们两个孩子,使自己成了众人的笑料。因为在场的听众会到处去说,尽管我们自认为是朋友,我把自己也算作你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却无法发现究竟什么是朋友。”

苏氏惯常的老把戏,不了了之。

且看看,纯知识的理性探讨会把人引导到什么样的邪路上去。

如果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便就是扯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