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水淡化纳入"十二五"规划(股)

(2011-09-19 09:29:24)
标签:

股票

  记者 梁敏

  记者日前获悉,国家海洋局、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合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要由“十一五”时期的54.5%上升到60%;海洋开发技术自主化实现大发展,专利授权增长3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水综合开发和利用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将建立示范工程,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发展。另外,“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努力推动深海科技发展迈出关键性步伐,并以打造自主技术与装备为重点。

  《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和支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水综合开发和利用相关技术成为其中的重点之一。

  《规划纲要》明确,开发高效智能化的大型反渗透、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装备,发展适用于海岛的多能源耦合海水淡化装置,并在重点海岛建立示范工程;研发膜蒸馏、正渗透、膜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新技术和装备,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开展产业技术经济和政策性示范,实施海水淡化科技产业化工程,鼓励并支持沿海城市、海岛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建设。

  此外,《规划纲要》还强调,要开展海水利用战略研究,绘制产业战略路线图,研究制定淡化水分类利用标准。

  事实上,随着淡水资源稀缺性的日益突显,国家对海水的利用越来越重视。记者了解到,目前,科技部正在制定《“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而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改委会同11个部委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年内有望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同时,发改委还将配套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上述政策的陆续颁布和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路线也将逐步明晰,前景可期。

  《规划纲要》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的发展目标: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整体实力满足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的需要。

  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未来五年,深海科技发展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方面。

  在解读《规划纲要》时,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为重点,继续增强极地和大洋科考的竞争优势。以打造自主技术与装备为重点,努力推动中国深海科技发展迈出关键性步伐。

"十二五"海水淡化工程日产300万吨我国将建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十二五"期间,研究海上溢油监控,以及事故处置、修复及赔偿评估技术
  ●将新建一艘排水量8000吨级、续航力20000海里的极地破冰船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记者吴月辉)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纲要》提出今后5年将重点发展海洋服务保障技术和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研究。其中包括研发重点海域风暴潮、海啸、海浪、海水等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海上溢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研究突发性大型船舶溢油、油库溢油、石油平台溢油及化学品泄露和核事故等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控,以及事故处置、修复及赔偿评估技术。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新建一艘排水量8000吨级、续航力20000海里的极地破冰船,该船设计破冰能力1.5米以上、防冻设计适应零下35摄氏度以下环境温度,具有极地冰区作业、极地海洋环境考察和资源调查能力,并且可配备直升机、机器人、工作艇等考察作业设施设备。与此同时,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启动建设5000-10000吨级的海洋科学钻探船,争取建造两到三艘3000吨级、一到两艘5000-6000吨级的科学调查船。推动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制度建设,实现海洋调查船舶的开放与共享,促进我国海洋调查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纲要》显示,"十二五"期间,针对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及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深海大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将研发4到5种受损海洋生物资源修复的关键技术,形成系统的生境修复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生物资源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形成3到4种重要生物资源的增殖技术,建立产卵场和索饵场资源养护型栖息地修复示范区1个。
  此外,将初步构建我国海水利用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培育工程公司,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聚集。强化技术设备、工艺标准及运行机制等集成创新,实施大规模(万吨级和10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等工程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日产300万吨目标,提高我国海水利用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要由"十一五"时期的54.5%上升到60%以上。海洋开发技术自主化实现大发展,专利申请增长30%以上,专利授权增长35%以上,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科技研究体系及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覆盖中国海域及全球重要区域的环境服务保障能力。(.人.民.日.报)
在谈及产业发展时,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规模还很小,尚未达到经济规模。据中国脱盐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能力约为60万吨/天。
  不过,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突显以及国家的重视,海水淡化发展前景广阔。郭有智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翻番。"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00万至300万吨/天,投资规模将达200亿元。
  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成本高、难以入市政管网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也是制约我国海外淡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海水淡化专家高从堦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近80%的装机规模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建造而成,关键设备如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等主要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脱盐协会介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热法和膜法两种方式,其中,"热法的材料有50%来自进口,而膜法(主要是反渗透膜)则有90%是进口的,国内能够完全满足的仅是玻璃钢压力容器方面。"
  不过,这种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改变。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家近期将出台的扶持政策中,将提出"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材料(膜、特种合金)和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目的皆在于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
  而在关键设备和材料中,反渗透膜的国产化率将会大大提高。据中国膜工业协会预测,世界海水淡化工程合同金额10年内将达800亿美元,国际上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的比率已远超过热法。而在国内,目前反渗透法占据海水淡化市场份额的6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膜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分离膜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新增RO海水淡化能力100万-150万立方米/日,使我国成为国际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国。重点支持膜材料和辅料的国产化;海水淡化用高压RO膜实现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5%-30%。
  郭有智则更为乐观,他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膜法材料能达到50%的国产。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尽管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尚小,但在A股市场,已有不少公司在该领域进行积极布局。
  据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在反渗透法的投资构成中,设备投资占45%,主要包括高压泵、耐腐蚀钢管和仪表等。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腐蚀性物质,因此对处理海水用的钢管应具备较强的耐腐蚀性。久立特材和海亮股份具备生产这种钢管的能力。南方泵业则可以生产海水淡化高压泵。据了解,公司研发的日产500吨的海水淡化用泵已经在舟山应用,目前正在研发万吨级的海水淡化用泵。
  在反渗透法中,膜组件的投资占比为15%,是海水处理最核心的设备。南方汇通控股42%的子公司北京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反渗透膜生产技术。研究报告显示,该公司拥有300万平方米渗透膜产能,占国内1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可应用于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领域。碧水源也于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与世界领先的膜产品供应商日本三菱东丽设立合资公司,进军海水淡化领域。
  此外,双良节能2010年与国华电力联合设计研发的"日产2.5万吨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中试装置"试验成功,目前已具备日产淡水2.5万吨和1.25万吨海水淡化装置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综合能力。(.上.证 .梁.敏)
海外巨头兵临城下 膜行业决战一触即发
  面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巨大商机,跨国巨头与国内厂商纷纷摩拳擦掌,试图抢占先机,而技术能力可能成为决定行业最终格局的关键要素。
  过去,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技术--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长期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如今,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又一个具反渗透膜生产能力的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投资规模还相差甚远,多数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仍基本采用进口膜。显然,中国企业要想在这场"决战"中胜出,还需要在国产化的道路上步伐更快、走得更远……
  跨国公司强势布局
  海水淡化在国际上早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脱盐用的核心元件--反渗透膜等核心技术却长期被美国的陶氏、海德能、科氏以及日本的东丽等企业把持。其中,陶氏、东丽等的反渗透膜制造水平在行业内领先,而这两家公司如今都把中国视为下一个主要目标市场。
  以陶氏为例,其在反渗透膜和离子交换树脂领域排名全球第一。陶氏化学特用材料业务部副总裁彼特·戴维斯透露,陶氏生产的元件已涵盖从海水淡化到家用水净化的多种应用领域,每天可生产2200万立方米的清洁水,可以满足4.4亿人的用量。
  "今年上半年,陶氏在华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区域总销售额达到了2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而水处理正是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陶氏化学亚太区集团公共事务总监马立新对本报记者说。
  此前,陶氏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事业部已经宣布,将增资2500万美元用于其在浙江湖州的生产基地,通过扩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新设备预计在2012年下半年投产。
  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同样是在膜法水处理行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其在早年就与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从事膜系列产品生产的合资公司--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蓝星东丽")。今年以来,蓝星东丽先后签下多份反渗透膜供应大单,借此成功"卡位"国内海水淡化市场。
  今年1月,蓝星东丽与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协议,为曹妃甸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提供反渗透膜。此后,蓝星东丽又宣布将为日产10万吨的青岛Befesa海水淡化项目提供反渗透膜元件。
  国产化时不我待
  在跨国公司积极布局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努力寻求"突围"。
  在谈到海水淡化技术国产化的问题时,杭州水处理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文告诉记者,舟山六横岛的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用的是国产反渗透膜。此外,包括高压泵也已实现国产化,但能量回收系统还必须依赖进口。
  所谓能量回收系统就是把浓海水排出来时的高压能量回收回来。如果不用任何能量回收系统的话,那么海水淡化的耗电量高达每吨水8度电,以我国0.6-0.7元/度电计算,每吨水光电费就要5元多。但用了能量回收系统后,每吨水耗电只需要3.6度。
  记者了解到,一个小小的能量回收装置价格竟高达四五十万元,而一台5000吨级项目就需要用到7个这种装置。
  更重要的是投入水平上的差距。据谭永文介绍,国内外的海水淡化产业化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国外是高投入,动不动就投入七八亿美元;但国内可能只有七八千万元。
  "目前,我国膜生产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膜工程公司有近千家,但规模较大的多为外资或有境外背景的公司。"中国分离膜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他指出,资金少、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品种少、质量不稳定,是我国中、小型膜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近年来,国外像GE、西门子甚至IBM等大公司都急于进军水处理行业,在膜行业中进行了大规模并购重组。面对外国大型膜企业和水务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这一态势,希望国家对国内的重点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促进膜企业之间、膜企业与水处理工程公司之间,以及膜企业同其他产业的大型集团间的兼并重组,以便能在水市场做大做强,创建中国和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该负责人说。(.上.证 .陈.其.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