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利贷逼死亿万富豪折射金融乱象

(2011-05-14 10:54:45)
标签:

转载

高利贷逼死亿万富豪折射金融乱象


   4月13日,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自焚身亡。然而,随着这个在包头商界举足轻重、民间传说资产高达40亿元的商人的身亡,其身后高达12.37亿元的巨额民间债务浮出水面,包括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牵涉其中,金利斌的倒下,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包头引发了一场金融余震(5月9日《北京晨报》)。

   为什么说是金融余震呢?人们在追寻亿万富豪金利斌死因时,发现与民间借贷也就是说与高利贷不无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是高利贷逼死了亿万富豪。亿万富豪金利斌死后,人们惊愕发现所谓的亿万富豪其实已经沦落为负翁。公司所有固定资产以及有价值的东西都抵押给了银行和担保公司,部分企业的经营权也抵押给典当行,惠龙面临着严重的资不抵债。而与此同时,其身后巨额的民间借贷偿还已经无着落。这就是一位借给惠龙集团高利贷者闻金利斌死讯后,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的原因。

   金利斌的民间借贷涉及面之广非常罕见。从公务员、餐馆老板、教师,再到超市里卖菜卖馒头的,从数百万元到几万元不等,金利斌的民间借贷几乎囊括了包头市各个阶层。几千万上亿元的借款者,在金利斌众多的债权人中并不罕见。

   金利斌的民间借贷利息之高非常惊人。借贷10万元以下的债权人每月2分利;借贷10万元以上的债权人每月3分利,分别相当于年息24%和36%。这是典型的高利贷性质。

    金利斌的民间借贷承受付息成本压力之大十分罕见。坊间传闻,金利斌每月偿还的利息甚至高达两亿元。以当地权威人士说,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得500万元。如此计算,每年高达几十亿的高利贷利息支付,依靠正常生产经营利润支付高利贷利息是天方夜谭。一个办法就是不断进行高利贷滚雪球式融资,利用更高利息诱惑,融来新的高利贷,归还旧的高利贷,这样高利贷额度越滚越大,高利贷高息支付越来越大,风险也就越来越高,终究会走向资金链断裂,雪球崩塌那一天。到那时,无数高利贷贷者将血本无归,借者不可能归还如此之大的高利贷额度,一条路是走进牢房,另一条路走向死亡。亿万富豪金利斌选择了后者。

   高利贷借者金利斌的死讯当然会让高利贷贷者们愕然,贷者涉及面如此之广,称为当地金融地震、余震实不为过。但是,笔者思考的是,高利贷被各国痛恨,在中国早就绝迹,这几年为何又沉渣泛起呢?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目前的金融乱象。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为了应对危机中国除了大举投资、天量放贷以外,在金融各个方面都开始全面放松。最为受关注的是,浙江一些中小企业以贷款难、融资难为由要求放开民间借贷、举办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浙江一些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确实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应该客观理性看待这种融资难。中小企业借不到贷款除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外,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是对于经营不景气的企业无论贷款还是别的融资渠道都很难,二是笔者曾在2009年到浙江调查过一些中小企业,一些企业主吐露了另一些秘密,在股市楼市火爆期间中小企业主都把资金投了进去,甚至放弃了实业。结果金融危机到来,股市大跌,资金套牢,生产流资全无,反过来又埋怨融资难、贷款难,给国家要求放开民间借贷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这几年,民间借贷兴起、担保公司汹涌、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没有纳入到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内,而是由地方政府管理,监管上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导致其一个共同特点是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都在发放高利贷。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一手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来低成本资金,另一手高利贷方式贷出去,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导致浙江率先出现了“吴英非法集资案”,内蒙古包头又出现了“高利贷逼死亿万富豪”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蔓延下去,今后无数个吴英、金利斌将会继续不断出现。

   稍有一点点核算头脑的人都会清醒认识到,年息高达30%甚至100%的高利贷融资成本干什么行业能有这么高的利润和回报?高利贷是对生产经营的扼杀,是所有国家经济一大杀手,高利贷最终会导致借贷双方都走向破产甚至自杀的不归路,高利贷甚至可能引起局部社会动荡。

    民间高利贷泛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金融乱象丛生。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对金融治理整顿后,金融业走向规范发展的成果已经开始丧失。这需要高度警惕。从目前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组织等间接融资机构和资本市场、各类债券发行体系以及各种规范的融资机构等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关键是把这些机构发挥好、引导好、运用好。同时,建议尽快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迅速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进行规范整顿。尽快把其纳入到银监会、央行监管体系内。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09/014122427441.s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