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秦淮河上的斜红

(2013-11-13 12:57:24)
标签:

杂谈

洁尘

闲翻存书,把早几年购得的小林爱雄的《中国印象记》看了一遍。小林爱雄是日本早年的诗人、翻译家,曾在1908年底来中国旅行,1911年出版了《中国印象记》一书。

自古以来,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江户幕府时期有着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两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几乎完全断绝,直到明治维新开始,才陆续有日本人来中国游历考察,其中,一部分文人学者的游记既有史料价值,又具文学色彩,小林爱雄的这一部《中国印象记》就在其中。

《中国印象记》这部书较之后来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等文学大家的中国游记要早,其时间恰在风雨飘摇的晚晴末年,涉及到作者目力所及的社会各个层面,当然,这种涉及因作者的文人身份以及私人旅行身份,是比较狭窄的,但从一个外国观察者的角度来观看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也是颇有意味的事情。我特别喜爱看作家文人的游记,就是这个原因,它(们)个人化色彩明显,相对微观,细节丰沛,对于年代图景有着一种很好的深化和补充的作用。

比如,小林爱雄对于晚清秦淮河艺妓的描述就挺有意思。

当下的普通读者对晚清艺妓的了解,一般都放在了上海四马路的长三书寓,大概都是因了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这部作品,经韩邦庆的吴语、张爱玲的国语、侯孝贤的电影这样的一个途径得以有所了解。秦淮艺妓盛于晚明,到晚清已经比较寥落了,风头大不如上海滩,所以很少有人书写。

日本文人跟中国文人一样,把对青楼柳巷的爱好视为风雅之事。早年到中国来游历的文人们都会被当地友人安排吃花酒,一般这场保留节目似的接待都安排在上海,但小林爱雄比较难得,着重描述了秦淮河。

秦淮河花酒跟上海四马路一样,先是在花贴上写上艺妓的花名,派人送出去后,被叫的艺妓们就陆续来陪酒。艺妓陪酒一般都寡言少语,保持微笑就可以了,坐上个一二十分钟就告别离去。我在《中国印象记》里看到了两幅当年秦淮河艺妓的照片,较之同时期的上海艺妓,她们的妆容打扮显得颇有点古意。比如,她们的发型都不像上海艺妓,她们不留刘海,左右各有一小缕头发垂下,盘在头上的头发,不知在头发里压了什么东西,梳成一个类似帽檐的样式,看上去十分古怪。最奇怪的是,她们在妆容上还保留了斜红,有的是画在眉间,有的则画在两边太阳穴的位置上。

中国妇女的化妆史十分悠远,从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妇女有敷粉、画眉和抹胭脂的习惯。唐代对于女性化妆的记载是这样的:在敷粉、上胭脂和画眉之后,还有几道化妆工序——贴花钿(在额头贴上各种形状的装饰品,贵妇人多用金箔、翠羽之类的材料)、点面魇(在两颊上点上两个红点)、描斜红,最后涂唇脂。这一套统称“红妆”。

所谓描斜红,就是在太阳穴的位置上,用胭脂描上形如弦月的形状。晚清秦淮河艺妓看来是把贴花钿和描斜红统一了。

斜红的由来据说跟曹丕的宫女薛夜来有关。薛夜来十分貌美,深得皇上宠幸,也被众人所忌。某一天她不小心撞在屏风上,太阳穴的位置流了很多血,之后留下疤痕。众女为之欢呼雀跃,但不曾想曹丕认为这个疤痕增添了夜来的美艳,愈发的宠爱。于是,不少宫女就用胭脂在太阳穴的位置画上疤痕,渐渐的,这种化妆方式就固定流传下来。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斜红相当于破相,实在是很难理解。

红妆流行了两千多年,到了清末,由于西方审美的影响以及女子教育的出现,女性中间开始推行素服淡妆。这一风潮多少也影响了上海的烟花女子;至于说南京,毕竟不如上海时髦先进,估计受此影响比较少,因此秦淮河上还有斜红这样的古老妆容。

2013-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岛在成都
后一篇:2013年12月16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