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话红楼:大观园起诗社,让我想到了什么?

(2015-05-07 23:51:02)
标签:

杂谈

每阅至大观园起诗社时,我总会想起这样一段话: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曾有人言,此等事乃即时行乐,不可取。但我向来持质疑态度,即时行乐恐怕只是陋人低见罢了,尤其是对于大观园中的这些娃娃们,与其说她们是即时行乐,倒不如说是珍惜美好童年时光,做有意义的事。
反正也是呆在家里,二门也不准迈出半步,而且那时候又没有宽带,没有WiFi,有手机你也上不了网。她们不愁穿,不愁吃,也不用上淘宝购物。不搞些有意义的活动,难道就呆在家里,光等出嫁吗?
要说那个时代的观念,对女性伤害最严重的,莫过于待字闺中了,人的生命好像就是为了出嫁而存在似的,这是对人性的巨大催残。
而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不与那个时代背景相契合,在大观园中,不存在“无才便是德”,我估计也不存在裹足,到处都是青春绽放,诗意正浓。这绝对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看来作者之“用幻笔”指的就是这种近乎“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描写。这是不是有些超前?
可是,当我想到《兰亭序》的内容时,又感觉作者并未有超前之意,看看大观园中起诗社那架势,那氛围,真的与《兰亭集序》中的所记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人有一种附会叫做“晋人尚韵”,大概魏晋时期的人(主要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比较有神韵,日子也过得神仙般的清逸。
在盛唐之后,这种神韵似乎慢慢消去,后世之人似乎也无法超越“魏晋之风”,可能与魏晋时期佛教的繁荣,战乱与统一的频繁交替,让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上有着很强烈的灵感;再者,中原战事不断,百姓四处逃奔,无疑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开始登堂入室,逐步进入政治和文化领域,在循环地碰撞与妥协中丰富了文化的内涵。这一时期的书、诗、画的题材也越来越多,慢慢吸入了包括儒、佛、道等哲学思想。从一种实用为主的技术逐步演化为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封装,也为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一想,看来作者笔下的景象并非虚构,史上实属有之,只是后来没有被珍惜罢了,或许作者心中也期待着,中华民族能再来一次像汉唐时期那样的强盛与繁荣,或许也有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向往。
然而从作者为原著设定的悲剧结局来看,似乎对那个时代已经绝望了,大观园中的各种“观”与“象”,也只能成为幻笔,只好自嘲“满纸荒唐言”,今天我们再读此书,很难体会到作者洒下“一把辛酸泪”时的内心感情到底有多复杂。
为敬作者“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之愿,该经典名著应该深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