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蔚:站在城市的房顶上

(2011-02-15 16:47:06)
标签:

记者采访

建筑师

美女

分类: 《中国青年》杂志等刊发文章

一个有追求的建筑师,他应该不仅仅给社会提供一些好的建筑,而是要通过这些建筑去传达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是生活的哲学,美的哲学,万物关系的哲学。

 

王蔚:站在城市的房顶上

 

采访/本刊记者:韩春丽

 

http://s11/middle/6900fe3ft9c4e3fc5182a&690

一个有追求的建筑师,他应该不仅仅给社会提供一些好的建筑,而是要通过这些建筑去传达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是生活的哲学,美的哲学,万物关系的哲学。

 

王蔚:站在城市的房顶上

 

采访/本刊记者:韩春丽

 

乍这么一看,貌美的年轻教授王蔚,有两大突出特点:多动与多思。多动的症状不难理解,比如她一天马不停蹄忙个不完这是多动;但又不跟别人一般,因为她可以一边驾车一边换手机电池一边翻电话簿什么都不耽误干。多思也好说,一边逻辑严密地答记者问,一边决定着下一步去哪个点甚至到哪里去吃饭。可这还不是她多思的最酷点,实际上,这个个子不高喜欢穿高跟皮靴走路铿锵有力的漂亮女子,同时可以开启至少三条思考线。

成都的大街,挺漂亮;但无论王蔚开着她白色的座驾,还是甩手潇洒于阳光下,静也好动也罢,都挡不住她于人堆中的闪烁。

成都是安闲的,闪烁的王蔚便与这个城市有了某些不搭;有趣的是,不搭的王蔚却在用自己最好的年华最惊人的坚持与毅力,设计着与这个城市百搭的衣衫——建筑,“让房子美好起来”是王蔚至今运用最好的语言。

许多元素和特质,职业的个人的,和谐的纠结的,混合成雨后的一道彩虹,就这样亮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要走近,触摸,然后才会有详细的答案。

 

王蔚的正常与“不正常”

王蔚大学学的建筑专业,读完重庆建筑大学本硕之后,她走进了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做了老师。她的家原本就在成都。

学生时代的王蔚,说普通也挺普通。高二之前,学习一直拔尖;高二开始,却遭遇滑铁卢,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可能应了多数人的心理:女孩子学理科成与不成,高中是分水岭。糊里糊涂填了志愿,报了爸爸情有独钟的建筑专业。重庆是妈妈的老家,王蔚小时就在那里长大,选择重庆读书也很自然。

这些类型化的中学女生经历,既平常又正常,的确乏善可陈;但需要挑出的是另外一些不一样。大学本科毕业时,王蔚是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唯一免试保送读研的。可能高中那次跌宕起伏给这美丽女生注入了不小的心理激素,她于默默中重新构筑起自己的坚强。

从此,坚实的脚步伴着坚硬的成绩。29岁那年,王蔚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被称“交大最年轻的教授”。

又过5年,34岁的王蔚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开始带硕士生。

在王蔚与学生建立的QQ互联上,“惊艳”是学生们最常送给王老师的感叹词。惊艳有两个意思:一惊她的漂亮容颜,二惊她的严厉系数。

漂亮还属于正常范围,严厉可是大有说头,且更多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的态度。

办公室里装修门框,刚装好,站在施工师傅后面的王蔚便果决断言:两条门框不平行!拿尺子来把量,果然,上下差池5毫米。

5毫米!那是多么多么微小的差距!王蔚的眼睛就是尺度,能在鸡蛋里面挑出骨头。

这神奇到几近不正常的功夫来自哪里?

学建筑设计的,天天都在画平行线。过去是一张设计桌的两端各有一固定标尺,大家都是依标尺画线。

刚参加工作时,王蔚就被设计室组长逮了个正着:我看你今天能给我画平行了不能,画不平行也不让你重画——组长也是个很有趣的人,正话反着来说。

王蔚的本事是,常常离开画尺,直接肉眼目量凭感觉手绘,竟然也总能平行!

出格,冒险,两种不安分因子,就这样被锁定在她貌似很平静的面容下。

说起冒险,王蔚的故事太多了。单以开车这事为例。

上世纪末,她刚拿下驾照,便赶上去谈一建筑设计项目。那是郊区,没有合适的车辆。谈项目需要体面,王蔚就向朋友借了当时只能借到的奥拓,拉上正副系主任,上路。缓行在拥堵的立交桥上,车子总是一蹦一跳,但见周围司机都瞅着她看且面露急色,后来终知,忘记减档;归来已夜,王蔚还朋友车,遇一在修路段,前面有一大坑,所有车都慢行,王蔚睁大眼睛,却怎么也看不到大坑在何处;近了,才发现,原来忘记开车灯……

项目是谈成了,王蔚出马的设计至今还在使用。傻大胆如若用在关键时刻,那就不再是傻不傻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人意志与智慧的交并辉映。

也因此,正常之人干许多不正常之事,何故?也便迎刃而解。

 

            王蔚的大家与“小气”

王蔚是搞建筑设计的,往简单了讲王蔚是纸上盖房子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还是用来看的呢?显然多数人会说是前者。

王蔚却说: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有诗意的让人感动的。除必备基本功能之外,她更看重建筑所能够辐射出的意义甚至光辉。

在纸上画图纸,能画出现实的光辉?——王蔚的思想很大家,但她最终秀得怎样呢?

20093月,王蔚设计的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这是王蔚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与后两个建筑的规模及名声相比,王蔚的小学显然很小。但同一奖项,艺术价值同等分量,没有高低更没有贵贱。

一个阳光很足的下午,王蔚开车带我来到了位于成都青羊区的草堂小学。学校的伸缩大门还没有拉开,我的心已经飞进了那片绿色的草场。逆光中,正在享受课间休息的孩子们,奔跑着欢叫着,活泼快乐洋溢着那面著名的墙——墙上缀着一个个椭圆型“水滴”,灵动中仿佛闪着银光——墙内教室与走廊的气息从水滴中丝丝透出,墙外大自然的草香则经水滴滤过后曼妙着课堂,拂动老师孩子们的鼻翼,也翻得哗哗书响。

美哉,这看似简单的一面墙。

以小博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王蔚设计理念的第一次锋芒闪现。

在接下来王蔚设计的另一所学校,茶店子小学,站在昔日自己设计的作品前,王蔚哭了。美丽的脸,因为艺术的激动而感染了同行的我。

穿过一座楼的大门洞,我们走到了一座类似桔色古堡打头的大楼前,我请王蔚谈谈此处的设计创意,她说,再往前走走,看你能感觉到什么。当我感到开始仰视眼前的建筑时,我说:这是一艘大船。王蔚激动地说:“对,我就是想建一只诺亚方舟。”王蔚的眼圈突然红了。

接着她说:“当时周围都在开发,全是空地,不知明天会变成什么模样。就觉得每个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显得那么无助。而孩子们,更像是一棵棵小草,非常弱小,所以决定,在处处不安的现实社会中,为孩子们托起一艘安全又强固的诺亚方舟。”

在她充满感情的絮语中,我仰头看着这“诺亚方舟”,的确越来越感觉到了它庄严坚强的力量。这一刻,我明白了一个女设计师的细腻与幸福之所在,也懂得了撑起这个女设计师大气手笔的背后,是关于爱与生命的尊严。

所有的成就都不是空穴来风,所有的尊严也不是守株待兔自己跑上门的,在这些艺术与坚实的阴影里,隐藏着更多关于王蔚“小家子气”的细节。而这些,大都发生在王蔚与施工单位之间,发生在建筑工地上。

在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去了一个工地。下了车,着一袭黑衣的王蔚很快与一帮戴头盔的施工者,围着几块地板,用四川话激烈地争论起来——原来是在讨论到底应该使用什么颜色的地板。

设计师是画图纸的,需要亲临盖房吗?

“当然需要!”王蔚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一个建筑师来说,设计出一份好的图纸很重要,但这好图纸能不能被原样立起在现实的土地上,则更重要。王蔚说:“实际上,超过90%以上的甲方都不听设计师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或者需要而随处变更周章。”所以,吵架,发短信骂,甚至当面拍桌子,这在文雅的王蔚已经是家常便饭。温柔的她,因此练就了自己泼辣的另一面。

一座建筑,从动工到完工,王蔚要跑多少次施工现场,她自己都记不清。她清楚知道的是,施工者常常笑眯眯地对她说:王老师,您不必这么麻烦老跑来跑去吧;快快快,赶在王老师来之前,把这块地方先垒起……面对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过关很显“小家子气”的王蔚,有些施工者就只能跟王蔚玩躲猫猫。

当然,并非所有的建设者都喜欢偷工减料,而是施工者有时也有自己的理念。那么,怎样让对方的理念服从于设计师的理念呢?

“要让对方服从设计师,设计师必须要有很强的掌控能力。他必须什么都懂,每道工序每个专业都能说行话,且说的一定比别人更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做不到这点,设计师就会沦入很被动的境地。”

王蔚是个自主性很强的人,她不愿意像有些设计师,以顺利获得设计费为终极目的,也因此而对业主惟命是从。

“有幸的是,现在多数业主都已经不是上世纪的暴发户了,他们有见识有学养,你必须高明又鲜明别人才会另眼看你。”王蔚的这番高论,显然来自浴血奋战的第一线。

被尊重被接收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在潜规则横行的建筑业,王蔚常常鲜明地对人说:“我不求别的,但求把这件事情做好。”当本来很对抗的业主最终发现,这个王老师真的可以不计报酬,精心精作,善始善终后,他们开始给予这女设计师应有的尊敬。

“小气”的王蔚,最终以大气,不仅笑傲各类设计图纸,更笑傲各类施工现场。

 

王蔚的痛与“不痛”

并不想把王蔚塑造成一个对自己的事业矢志不渝的人。事实是,有很多年里,虽然她一直在建筑设计这个行当里干着忙着,但是,真的并没有那么地深爱着。

是谁?怎样?彻头彻尾地改变了她的观念?

三年美国留学。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格和气质,成都的格调则是慵懒的,从前的王蔚跟这里的多数人一样,也习惯于闲适的慢节奏。

1999年,已提为副教授的王蔚获得了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2001年至2003年,王蔚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读书三年,取得了纽约城市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而比学位更重要的,是她获得了一种加速度的精神。

美国三年给王蔚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每天花费三四小时奔波于居住地和校区之间的地铁上,在地铁上读书便成了理所当然。王蔚竟然还从中发现了晃悠中读书的乐趣与高效率;哥伦比亚大学读建筑专业,那真是一些疯狂的日子,同学导师几乎每天都只睡三两个小时——永远都在干都在忙,即使小事也当大事一样认真对待,王蔚对这段经历的本质认识及认可适应,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节奏。

回国后的王蔚,面目全新。

她开始执意要做好建筑设计这件事,不再把它只当作谋生的手段。带研究生也像美国的导师带她一样,严格有度游刃有余;时常去洽谈项目投标,为自己和学生争取尽量多的实践空间。白天连着黑夜,王蔚的高跟鞋敲击着成都的地面,哒哒哒就像鼓点,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生活就这样陡增了长度和韧劲。

改变的当然不只是人生态度,还有更多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

我一直认为,一个有追求的建筑师,他应该不仅仅给社会提供一些好的建筑,而是要通过这些建筑去传达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是生活的哲学,美的哲学,万物关系的哲学。”

王蔚的坚持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因为这尊严连着民生连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生命体验等等诸多内涵,她不会仅仅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考量,不会一味固执也不会轻易否决!

实际上,大自然早已经为王蔚的坚持投了赞成票,我想,这是王蔚能够坚持到底的底线和力量。2008年,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中,多少曾经阔气的建筑变成了瓦砾,而王蔚设计的建筑却全都毫发无损。成都的许多房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草堂小学却只是动了动受到强外力必须动应该动的预留伸缩缝;另一处位于都江堰极重灾区的青城5+2别墅,更是神奇,周围不少房开裂或者损毁,有一开发商2万平方的建筑还没交付便坍塌致其破产,王蔚的别墅却纹丝不动地立在那里。当地人讲得好:“从512走过来的房子,都是好房子!”

在举国的哀痛中,王蔚的心也痛着;她的痛并没有因为自己名下的建筑傲立于世而有稍许减轻;假如,假如每一个设计师都能像她,用对自己孩子一样的爱心智慧甚至生命,去监督去袒护去苛责去精益求精……无论灾难与否,这世间,还会有如此多锥心泣血的伤和痛吗?

 

             是尾声更是开始

就在记者采访之即,王蔚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大奖,在一长串的获奖名单里,她是硕果仅存的唯一女性。

“做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并不难。但一个有追求渴望成为一代大师的建筑师,他可能要对审美做另外一番审视――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去审视去引导大众审美,为能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不懈去努力。可能眼下只有少数人才会这样想,才能这样做――真正做到这一点,可能就是大师了。”

漂亮的设计师王蔚,也许还不能被称为大师;但是,她的心已经充满了对大师的思量,双脚也已经踏上了大师应该走着的那条道。

 

 

http://s5/middle/6900fe3ft9c4e42e35204&690

                (本文载《中国青年》杂志2011年第3期,封面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