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讲解第二十一讲

标签:
佛学 |
分类: 讲法 |
原文地址:皈依讲解
原文作者:丹熷扎拉堪布
法宝的本体:成为断或能断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殊胜方便,这个就是所依正法的本体。有时候,将所知障、习气障是归纳在一起讲的。但是如果把所知障分开的话,可以分粗细两个,细分称习气障。按照三个来讲,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殊胜方便,叫法宝的本体。
法作为我们的道,它能对我们有何利益呢?它能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这些障碍全部都能断除。能断除三障的方便,我们称正法的本体。正法指的是什么呢?灭谛和道谛。能断除三障的办法,就是灭谛和道谛。能断的断,可以理解为已经断完的和能够断除的。烦恼断完的叫灭谛,能够断除的,这个叫道谛。声闻、缘觉、菩萨、佛等诸圣者,他们已经断除烦恼了,烦恼已经不存在了,断完的、清净的部分,叫灭谛,其相续中安住离障分的灭谛。烦恼能够清净的智慧,这个叫道谛。法的本体就是道谛和灭谛。
法宝分为教法和证法两种。关于教法,因相乘认为:法宝分为八万四千法蕴,归纳为: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等十二部,十二部再进一步概括的话,可以摄集在三藏当中。很多人认为三藏十二部指的是在纸上印刷的大藏经,这个是教法,这样理解是不准确的。那教法指的是什么呢?法的意义存留于僧众的相续中,这个才是教法,存在于纸面上的,印刷的法本、仪轨、经文等并不是教法本身,外在的三藏十二部经函只是教法的所依。我们以前讲过:三藏十二部的内容明白了,背下来了,这个叫教法。其意义于相续中修证出来了,这个叫证法。华智仁波切说:“法的四句话背下来,其意义明白,可以说,这个人的相续当中有教法了。”如果你相续当中生起了一刹那的善念,也可说你的相续当中有证法了,应这样理解教证二法的意义。
密宗分为诠法、诠相、诠称三种。诠法,指的是佛的经典,纸上印的这些都是诠法;诠相,与显宗里面所说教法的含义相同:僧众相续中明白记住了的法义;诠称,指的是所有语言文句,善知识的讲法,耳朵所闻说法的声音。
举例来说:“戒杀”或者“不能杀生”。“不能杀生”这个词你记住了,这个叫教法,记住的原因,从此以后不杀了,这个叫证法,教法证法是这样分的。同样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你相续当中这样记住了,这个叫教法。证法是通过教法获得的,因为记住了,从而断除了杀生、偷盗、邪淫,这个叫证法。藏文中教法称为“隆”,词直接的意思是“把”,把柄,有把柄可以提东西。同样的道理,通过教法将证法转移到我们的相续当中,使相续中生起证法。证法,就是戒、定、慧三学,通过教法,相续中生起了戒、定、慧。
一切佛语,依所诠释之义理分为三学,依能诠释之文字分为三藏,谓经藏、律藏和论藏三者。律藏,是诠释戒律方面的,大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无论何种戒律,应行不应行的,佛所制定之律仪的经文,类集佛为弟子所制的戒律名为律藏。经藏讲的是有关禅定方面的,慈悲心等怎么修、禅定怎么修,这些都叫经藏。主要诠释慧学般若中观等的为论藏。三藏都是佛所说的。好像汉地有说法认为,论藏都是成就者造的。但是实际上三藏全部都是佛所说,只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划分的,根据戒、定、慧而分为经、律、论。三学:戒学、定学、慧学,讲解三学的内容为能诠,即三藏,显宗是这样定义的。
密宗:其所有灌顶、三昧耶戒、仪轨全部包括在律藏里面,这些都是三学里面的戒学。四续或六续的法,这些都是经藏,为什么包括在经藏里呢?因为四续、六续都是定学,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所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讲的就是不同层次的禅定。大圆满所有的续部都是论藏,其教义为诠释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是最究竟的慧学。
总而言之,所有能诠词句的部分全都是教法,一切所诠意义的部分都是证法。
法宝的功德总的来说能遣除轮涅一切过患,出生有寂一切圆满。如《宝性论》中说法宝功德:“不可思量离言语”。
法宝功德能遣除轮涅一切过患,但是,涅槃难道也有过患吗?当然有,如声闻、缘觉入了灭尽定后,不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就是过患,是成佛的违缘。而佛菩萨们“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因对众生无尽的大悲,永远不会舍弃众生,恒时行持广大的利生事业,所以不会堕入灭尽定,故无有此过患。
我们通过修持正法,以法为道,可以遣除一切轮涅的过患、荡尽有寂的一切衰损,圆满轮涅一切功德。
法是我们直接的皈处,直接能救我们的是法宝。“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能够清净烦恼的叫“道谛”,通过自己修持,烦恼断除,清净的部分称“灭谛”。通过能净的道谛获得具二净的灭谛。依道谛智慧能断除一切垢染之故,最后证悟无生大空性,从根本上寂灭轮回的业与烦恼。
灭谛有“择灭”和“非择灭”两种,“择灭”,依道谛来断除烦恼,最后烦恼彻底断除,永不再生,为究竟寂灭,这个称“择灭”。“非择灭”是指虽然通过道谛智慧暂时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断除烦恼习气,但烦恼永远不能产生,因为因缘不具足,虽然烦恼不是真实的寂灭,但是因缘不聚则烦恼无从生起。如《俱舍论》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比如男人永远不会有产子之痛,虽然产子的痛苦烦恼存在,但在男子身上因缘永远不具备。而“择灭”是以道谛智慧之简择力永灭烦恼,不令再生。“择灭”和“非择灭”可以这样来理解。
法宝如何于自他相续中遣除一切过患,获证一切功德
藏文中“教法”称为“隆”,该词直接的意思是“把”——把柄,有把柄可以提东西。同样的道理,通过教法的“把(bà)子”将证法提出来一样,使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证法。
比如修上师瑜伽的时候,通过念诵仪轨(自现任成净广刹,妙布铜色吉祥山,自身金刚瑜珈红……顶万瓣莲日月上……)来观想自己的住处为铜色吉祥山,自身为金刚瑜伽母,自之头顶上,上师与莲师无二无别等。按照仪轨念颂,必须明白仪轨的内容、意义及其要求(如何观想、怎样祈祷等),这样教法才有了。并不是照着仪轨念一下,教法就有了。然后按照先前观想好了的仪轨内容及意义发起反复修习,最终对外现为莲师的根本上师生起定解:他就是一切三宝、三根本、三身总集,我不需依靠其他,唯一祈祷上师即可成就佛四身果位。这时你的相续中就有了“证法”。
此类信心等的证法生起了以后,疑惑心彻底断除,这叫“抉择灭”。虽然其它的烦恼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断除,但在一心一意地专注修法过程中,贪、嗔等的烦恼不产生,这叫“非抉择灭”。这样,证法的“道谛”与“灭谛”的智慧都有了,与其相对立的三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通过不断地修习,将渐次、逐一地被铲除无余,最后现前佛果。
法宝即是这样遣除我们相续中一切烦恼过患,圆满一切功德的。
教诫断除修法中的过患
明白上面所述的道理以后,在修法时应断除散乱,专注仪轨内容认真修习。
很多人说:“这个法,我修了这么长的时间,一点感觉都没有。”有的人在修法时,嘴上虽念着仪轨,心却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时而回忆过去,时而思虑现在,时而规划未来。如果那样,就没有可依的“教法”了,当然不可能获得“证法”,也就是没有“法”了,那你肯定不是在修法了。如果天天都不是在修法,怎么会有进步呢?
因此,有没有觉受,关键在于你修的是不是佛法!
佛法只能有两种,“教法”和“证法”。如果这两个都不是的话,只是嘴里习惯性地,如同念诵顺口溜一样地念诵仪轨,但它的意义一点也没思维、没观想,这样“教法”就没有,“教法”没有,“证法”就没有。如果教证二法都没有,那肯定不是在修佛法,那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做其他的事情得到的只能是其他的果。修的不是佛法却想得到佛法的果,那只能是异想天开。大部分人修法没有进步的原因就在于此。
加哲仁波切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我们在修法的过程中应谨记此教授,令回忆往事、考虑现在、妄想未来等散于外境的分别念全部断除,这点非常重要。否则你不是在修法,更不要奢望有任何进步。
无上殊胜法宝,即是一切所知法中最圣、第一、极其稀有者。任何人以此为道认真修习不可能没有进步。如《随念三宝经》中云:“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具智者当依止法宝,认真修习,臻至圆满佛果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