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增新规应为国企混改设置豁免条款

(2017-09-01 17:36:54)
标签:

杂谈

备受瞩目的中国联通混改方案在一波三折中终于亮相。816日晚间,中国联通在上交所发布混改方案,不过,数小时之后便撤下混改方案。817日凌晨,中国联通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技术原因,公司已申请继续停牌,将在三个交易日内披露重大混改试点及通过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预案及相关文件。

  联通之所以撤下混改方案,是因为非公开发行方案不符合再融资新规。根据证监会今年2月最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和《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中国联通方案这一比例已达到42.63%

  针对上述争议,在中国联通20日晚间发布方案后,证监会于当晚发布的《中国联通混改涉及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中表示,证监会经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应法定程序后,对中国联通混改涉及的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作为个案处理,适用217日证监会再融资制度修订前的规则。

  市场将这次联通混改对于再融资新规的突破,解释为“特事特办”。因为联通混改具有先行先试等重大意义,证监会对其给予了特殊政策支持。本次联通定增属于特批范畴,引起市场争议。从20097月新股恢复发行以来,少数成立不足三年的企业“特批”发行上市。20092011年两年时间,包括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国旅、中国北车、中国化学、中国西电、中国一重、中国水电在内的8家上市央企均属于此种情形。市场质疑的焦点在于,特批对股票市场信用和公平构成损害。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的定增新规,主要是为抑制市场一度盛行的忽悠式重组,减少部分上市公司无休止的再融资。近几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激增,2016年更是创出了1.3万亿元的规模,其中俗称定增的非公开发行占比高达93%,几乎成为再融资的代名词。与之相比,IPO的融资总额更只有其一成多。一些上市公司和机构利用再融资政策进行监管套利,战略投资者名不副实,忽悠式重组充斥市场,灰色利益链攫取了巨大利益。

在再融资新政中,不仅设置了20%的融资比例上限,而且还设置了18个月的时间间隔约束等,这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需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对于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应对再融资新政的约束,减少了再融资的需求乃至取消了原本的再融资计划。

再融资新政实行以后,对热衷于再融资套利的上市公司形成了有力的震慑。定增新规实施半年,定增市场规模大幅缩减。今年上半年196A上市公司完成了定增,募集资金总额6774.16亿元,较去年上半年8219.68亿元出现回落,同比下降17.56%。可以说,定增新规遏制了市场上过度融资现象,降低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套利空间,对于市场正本清源发挥了很大作用。

定增新规主要打击的是忽悠式重组和过度融资,对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是大力支持的。然而,新规也导致上市公司三年期定增很难操作,20%的定增比例限制不利于长期性、战略性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半年前定增新规出台时即有争议,认为将来国企混改启动,很可能与之冲突。联通混改为引进10家战略投资者,发行股份数量远远超过了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即是一例。

问题的关键是,继联通发布混改方案后,下半年央企混改将显著提速。时至今日,中船、国家电网、中石油、中铁、中建等央企以及相应行业的省级国企,程度不同的混改已起步或行将起步。第二批混改试点方案多已获批复,多家混改试点央企的方案也将陆续亮相。此外,第三批混改试点已筛选数十家央企,下一阶段油气、军工、铁路等重点领域的混改将提速。

大量央企混改,力度空前,很可能继续大量引入民营资本和战略投资者,也很可能继续有国企央企混改方案的发行股份数量超过总股本的20%。证监会对联通混改作为个案处理,适用217日证监会再融资制度修订前的规则。那么随后而来的其它央企混改如果突破20%红线,又该如何对待?继续大量作为个案办理,显然不妥,也无法自圆其说。这倒在其次,主要是不能让定增新规阻碍作为改革大戏的央企混改。

在国企央企混改定增时,证监会应该直接豁免混改定增超过总股本20%这一限制。联通混改被定增新规束缚,将来绝对不会只是个案,应亡羊补牢重新审视定增新规。修改“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这一关键条款,为央企国企混改助力,为资本市场引入真正的战略性产业重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