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业凸显新股发行制度多重缺陷
(2017-05-16 22:18:36)
标签:
杂谈 |
第一创业等大盘次新股的走势,让无数投资者深受其害,饱尝套牢之苦。大盘新股之祸,从市场化改革之前的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到市场化改革后的华锐风电、庞大集团、海普瑞,让投资者至今无法解套,甚至可能套牢一生。同时,这些大盘新股的长期阴跌走势也拖累大盘走熊,给市场健康走势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创业为代表的中大盘新股对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双重伤害,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重视与研究,更谈不到寻找解决之道。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新股发行制度的多重缺陷:
其一,限售股解禁过于集中,期限过短,股东成分复杂。5月11日,第一创业有9.8亿股限售股解除限售,解禁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77%,而且全部为首发限售股份一年后解禁。本次解禁股份涉及36名股东,这些股东分布分散,且入股成本普遍较低,一旦存在资金需求,确实将产生较强的套现意愿。5月还有游族网络、长城影视等多家限售股解禁,解禁比例都占总股本的30%以上。巨量限售股在短期内集中冲击股价,压力可想而知。
应对之策:延长限售股解禁期限,大股东及控股股东限售股解禁期限由三年延长为五年,小股东限售股解禁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三年。并对限售股解禁实行差别税率,鼓励限售股东长期持股。同时,严禁在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约束纯粹的财务投资和寻租行为,严查pe腐败,防止冯小树式的假借股权投资的巧取豪夺。
其二,首发流通股比例过低,股权结构不合理。第一创业首发流通股仅有2.19亿股,相当于一只中小盘股,而本次解禁9.8亿股,为当前流通盘的4.48倍。正是因为流通市值太小,上市价格形成机制无效,游资、机构以较少的资金就可进行价格操纵,上市公司相关利益方也容易撬动股价。
去年,第一创业的股价曾遭遇过多轮爆炒,创出45.48元的股价新高,总市值千亿规模,直逼招商证券、申万宏源等,但其规模、业绩等指标都与后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证监会公布的2016年券商评级显示,在目前129家证券公司中,第一创业仅被评为BBB级,但当年被评为AA级、A级、B级以及BB级的券商共47家,第一创业的综合排名几乎在50名开外。
应对之策:增加新股首发流通股比例。目前,大、小盘股的首发流通股比例分别是总股本的10%和25%。大盘股可增加老股转让,中小盘股可增加首发公众股份。同时,打击目前新股中盛行的价格操纵和短庄。
其三,新股上市旋即业绩变脸,对业绩变脸新股缺乏约束。第一创业2016年报净利润同比下降44.97%,上市一年即业绩变脸。连续大跌之后,其动态市盈率仍然高达131倍,而券商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0多倍,超高估值随时都会遭遇抛压。
新股上市业绩变脸,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已经持续多年。其中大部分属于正常的公司经营周期等客观因素,不必过于敏感与指责。但其中恐怕也不乏故意隐瞒、信息披露不充分、包装上市、粉饰报表甚至欺诈造假上市。截至5月10日,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34家公司今年一季报出现业绩亏损,10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现业绩下降,其中业绩降幅超过50%的27家。
应对之策:对业绩变脸新股,在监管上可以有所作为。除要求及时全面的信息披露外,可以把公司业绩与限售股份解禁挂钩,当年业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公司,一律禁止大小股东减持。另外,将业绩变脸严重的新股,列入重点核查名单,事后监管是否有欺诈、包装上市嫌疑。
其四,以新股尤其是大盘新股作为调控行情的工具,人为控制新股发行节奏。过去,当行情火爆处于牛市氛围时,开始发行大盘新股,而行情低迷时则停发大盘股,直至IPO暂停。这样,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大盘新股都是在牛市狂热氛围中发行,导致股价大幅高开,随后开启绵长的下跌之旅。
应对之策:IPO常态化与新股发行节奏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创业上市一年,暴涨复暴跌,只留一地鸡毛。可悲的是,同样的剧情,如今仍在资本市场重演。同上市初期市值膨胀的第一创业一样,目前的张家港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等次新银行股,渐有成为庄股的趋势,明显属于偏离基本面的恶炒。如果新股发行制度不做完善,第一创业的今天,恐怕就是这些次新银行股的明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