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重构背景下股权质押规则须做相应调整
(2017-05-09 22:37:45)
标签:
杂谈 |
目前,股权质押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去年底A股累计质押股数达3208.81亿股,参考质押市值为4.4万亿元。一方面是股权质押的绝对数量居高不下,一方面是价值重构背景下题材垃圾股的股价下挫。从去年2638点运行至今,A股共有1041只个股下跌,其中有364只个股2638点以来跌幅超过20%。最近市场上频频出现的“闪崩股”,本质上就是股价结构性调整下高估值故事的难以为继。
股权质押的风险隐患,需要放在价值重构的时代大背景下来重新考量。过去,A股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估值体系扭曲,股价结构不合理,题材垃圾股估值畸高而蓝筹股长期低迷,市场长期被投机文化笼罩,投资者被追涨杀跌所裹挟,机构与游资以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为能事,对法律缺乏起码的敬畏。而IPO放开、再融资受限、严格监管等政策和注册制预期让A股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市场套利行为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市场的估值体系正在发生重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历的,是改革合力下股价结构的嬗变和估值回归。由此,也不难理解400多元的贵州茅台与沦为一元股的华锐风电共处市场。
估值体系的重构,必然带来壳资源的消解和高估值题材垃圾股的股价下挫。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一批公司尤其是创小板和混迹主板的题材股的股权质押隐患需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杠杆循环质押、高比例质押、高质押率质押、轻资产公司质押、高估值高pe股票质押、无主营忽悠式重组公司质押等,如处理不当将来恐怕不只是金融隐患,而是引发市场风险的黑天鹅。伴随着市场的波动,投资者担忧的,不止是个别公司的股权易主,而是爆仓引发的恐慌踩踏。
基于此,估值重构背景下股权质押规则须做相应调整。其一,应去杠杆,禁止高杠杆循环股权质押,防止高杠杆下的爆仓风险。前段时间,部分保险企业在股市呼风唤雨,其杀手锏就是不断利用股权质押来融资。在负债性购买或者入股获得股权后,又将股权质押来融资。以融来的资金再购买股份,然后将购买的股份再次抵押融资,循环往复。
其二,给高比例股权质押设定红线,将大股东、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限制在一定幅度内,将上市公司的整体股权质押设定在一定限度内,防止出现大股东近乎100%质押、上市公司股权几乎全部质押的赌博式自杀式融资。据乐视网披露的今年一季度财报,乐视网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贾跃亭所持5.12亿股中的近4.98亿股(占比97%)已处于质押状态。而自去年以来,乐视网股价一直处于持续下跌之中,几近腰斩,且鲜有像样反弹,市场担忧质押股份处理不当将来可能爆仓也并非空穴来风。另一家公司勤上股份的三名关联股东集体质押掉了几乎所有股权,根据公告,李旭亮和李淑贤均质押了100%的持股,而控股股东勤上股份也质押掉了99.03%的持股,这意味着三位股东面临无券可补的局面。
其三,对轻资产高估值、无主营忽悠式重组的公司,设定特殊的质押率。前些时间,上市公司竞相跨界收购影视游戏互联网标的,积聚的估值泡沫较大。不少上市公司出现了并购重组的后遗症,包括收购标的业绩承诺难兑现、商誉大幅减值等。而随着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此类轻资产板块呈下跌走势,成为股权质押风险集聚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21日,传媒行业新增质押市值落入警戒线和平仓线20%以内的数额最多,落入警戒线20%以内的新增市值达373.7亿元,落入平仓线20%以内的新增市值达121.3亿元。
前两年股市大幅波动时,几百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跌破理论平仓线,纷纷紧急停牌。殷鉴不远,目前的资本市场正处于估值体系重构之中,投机文化遁形,价值投资回归,有故事无业绩的公司将越来越没有听众,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隐患不能忽视。而对高比例、高杠杆质押的限制,是对上市公司的保护,也是对投资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