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构扎堆创业板与中国大妈抢金

(2014-03-10 14:05:02)
分类: 财经评论

机构扎堆创业板与中国大妈抢金

     目前,创业板机构持股比例已超过60%。 从已公布年报的241家公司情况来看,机构资金持续疯狂地涌向了创业板,公募基金对于创业板达到痴爱的程度。

 

    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创业板的重仓市值从2009年的3亿元已暴增至近694亿元,刷新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13.4%,该比例同样创历史新高。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创业板赚钱效应的扩散,连崇尚价值投资的QFII也耐不住寂寞了。业内人士透露,一些QFII在去年上半年还配置了很多价值股,但下半年就转向了成长股,很多QFII的创业板持仓比例,甚至已经在10%以上。

 

    自1月份保监会明确险资可以投资创业板公司以来的一个多月,就有10多家保险公司对20多家的创业板公司进行了超过30次的调研,保险资金对创业板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

 

    其实,机构扎堆创业板为主的新兴产业成长股,与中国大妈抢夺黄金异曲同工,反映了同一投资处境和投资思维。

 

    中国大妈抢夺黄金,客观上反映了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由于市场赚钱效应缺失、政策调控等原因,在股票、房地产等现有的主要可投资渠道中,普通投资者目前较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

 

    基金扎堆创业板也是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奈,是因为a股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板块稀缺。正像基金经理坦言的,即便大家都知道成长股的估值已经不便宜,很多故事也将被证伪,但长期来看,周期股依旧缺乏机会,资金将集中涌向成长股。

 

 机构“大叔”与中国大妈的投资思维,实际上反映了非理性市场的个体理性:在a股,投资创业板是可能赚钱的,没有其它更好投资选择。但作为全市场投资来说,是“群体非理性”。

 

创业板机构持股比例已超过60%,机构并未体现出应有的理性,多年来机构投资者的散户思维模式越来越明显,ipo新政中出现的新股询价定价环节非理性报价,与二级市场的疯狂追逐创业板,是一体两面。a股市场真到了改革的时候了,非理性的市场环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投资个体的理性选择异化为群体的疯癫和非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