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ipo新政中有多处“不低于”的规定,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处,都集中在新股发行端,分别是关于新股报价定价环节、新股网上网下分配比例的规定。Ipo新政实施后,这两处“不低于”的模糊表述,给新股定价和网上配比都带来了隐患和争议。
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申购情况协商确定发行价格。”
这条规定可以理解为新股报价“次高者得”。新股询价定价机制,如果严格按照剔除10%最高报价的规则,新股的高定价、高市盈率是可以期待的,只是“三高”变成了“二高”,超募被存量发行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所化解。奥赛康的定价就是严格按照新规则做出的。奥赛康在询价阶段受到374家机构的热捧,报价区间在23.5-87.41元,剔除最高报价部分后,19家为有效申购对象,有效报价区间72.99-73.8元,定价完全符合ipo的新询价定价规则。
奥赛康事件后,证监会火线补漏强化IPO监管。《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发布,规定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要提示风险。对拟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有矫枉过正的迹象。计划在主板上市的贵人鸟发行市盈率仅有12.89倍。众信旅游、汇金股份和扬杰科技都将90%以上的报价剔除。
实际上,这与ipo暂停前对浙江世宝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限制异曲同工。在现行的监管模式下,新股发行徘徊在浙江世宝与奥赛康之间。监管放松,新股定价就变成了奥赛康;监管严厉,新股发行就变成了浙江世宝。
新股定价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放松监管,随着新股发行的常态化,新股的高定价和高市盈率就有可能卷土重来。如果严格监管,压低价格的新股上市又会遭遇浙江世宝式的爆炒。因此,有必要对新股发行时的定价询价环节进行改革,修改“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的模糊规定,可以参照中证指数的行业平均市盈率作为定价依据。国际通行做法,是新股定价水平一般相对老股折让20%,给二级市场留下适当盈利空间。以后发行的新股,可规定将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的20%作为折让空间。
本轮ipo新政另一处关于“不低于”的规定,也在投资者中引起质疑。新股改革意见对新股配售方式进行了改革,其中规定“调整网下配售比例,强化网下报价约束机制。公司股本4亿元以下的,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60%;公司股本超过4亿元的,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70%。余下部分向网上投资者发售。”
由于监管层制定新股游戏规则有漏洞,让少数券商有了空子可钻。这个“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60%或70%”,一种解释就是:理论上网下可以是100%,网上配售比例可以为0,有了这个空子,使得宏源证券等券商给网上广大中小散户的配额占比只有20%,而机构等网下投资者占比达80%。最为典型的是国金证券承销的赢时胜,网下初始发行量占本次发行总量的
90%,网上发行量仅为10%。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新股网上发行比例越来越低,虽然对ipo新政来说是小问题,但对于投资者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新股网上网下比例的协调平衡,也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可将“不低于”的规定明确地改为“网下配售比例不高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60%或7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