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Be quiet

(2010-11-17 07:42:17)
标签:

葛玄

乐清

清静经

《道德经》

万物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杂谈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上海道教学院   张仲沛

 

能够参加这一次的讲经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我是来自上海道教学院的一名学生。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道教典籍是《清静经》,讲得不好希望大家不要见笑!

大家都知道,清静无为是道教所提倡的。静是道教人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发生智慧的源泉。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人虽然会有喜怒哀乐,但也会归于寂静圆明的自然本性。一切生命,都是从“静”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开成花朵、长成树苗;人的生命,也需要休息、睡眠来维持往复不绝的生命功能,所以道教倡导以静为基。学道之人若了解这一自然规律,抛却世界的纷繁芜杂,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也就包容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而安宁地生活。

《清静经》是以太上老君作为说出经中要义的教谕者去说的“大道”的本质,以及说明“道与人”,“道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如果能够体会道的真谛,自然就不会被自身及身外的事物所牵绊或牵转,便能够得到真实完全的清静自在。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道教说是太上老君西游龟台的时候,为西王母所说常清静经。后来经过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用笔记录下来而流传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之时葛玄依托之作。

《清静经》仅仅只有四百零一个字,篇幅虽短,但是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是道教炼养重要的资料之一。

《清静经》中首先就阐释了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着生育天地,运行日月,常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静”便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而由浊反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而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就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如果想要得到清静,必须遣欲澄心,丢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皆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的境界。

《清静经》的主旨,就是从大道的无形,无情,无名之大,显示出大道能够包容万物,又能在万物中显其踪迹。进一步,就点出了他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又是宇宙万物的“共性”“共相”与“源头”,反过来说,大道能够有如此深远微妙的存在形态,又证明了他之所以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正在于他的无形,无情,无名。人如果要与大道趋合为一体,就要悟得真道,并且常往于道的本来面目,不再退转,当然也要让自身归其本身,与道贯通的本质。人只有做到了清与静,才能放下肉体与心识的有形束缚,才可以走向体证大道无形,容纳天地万物于人的身心。

在《清静经》中阐释了许许多多世间万物自身及于大道之间的关系,其中就有大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末关系――大道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人呢?便是万物之一,所以人的本源来源于道。人如果能够常清静,天地便与人同归于道,这是因为道有着清,浊,动,静,人虽流末,却因为溯本归源的缘故,便可以回归于大道。人,因着清静便可以入道,得道。人之清静,以真常应物,虽应物却真体不动,无心,无形,无物,故合于道体的无心,无形,无情。人倘若悟得真道,也就可以得常清静,即悟得真常之道,也就可以长保清静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不同的道教典籍中解读《清静经》,感悟他的内涵。比如说,《道德经》。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从而告诉人们, 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宁静才能致远,《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忧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要想达到“返朴归真”,必须有一颗清静之心,也就是我们常引以为鉴的一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守住心灵的宁静,等于守住内心的真善美、积极乐观的阵地。《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在烦乱的时代我们不妨多倡导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静与清相连,清与浊对应,彼此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清静经》中进一步阐释为:“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人生观中,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因为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也在飞速的进步着。可是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世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烦恼与困惑。因此“和谐”这个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和谐”这一概念的提出,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说,“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全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因此,在去年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上,大会的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道教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叹,而之所以“苦短”,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清静经》说:“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心身,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像水一样,无我而又能坚持自我,在心灵的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

现代社会中,痛苦的主要来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云淡风清后才能显露风景之秀美,平心静气时才会与灵魂对话。有人曾说“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拥有一颗没有动乱、无有争执、宁静安详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我们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而快乐就来自于一种空明的心境、一种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这正如“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倘若能够做到凡事不强求,不刻意妄为,知足而节制,常保一颗清静心,让自己过着简单的生活,那么痛苦与烦恼将无从升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所以,《清静经》中后面提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由此看来,《清静经》实在是道家学说中一部不朽的剧作啊!

本人学疏才浅,这只是我对《清静经》中的一点点理解,想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2008.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