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与饮食Taoist health and diet
(2010-11-17 07:06:17)
标签:
健康芬森北极道家人体黄信阳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
张振强
中国道家的历代养生大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生法则,建立了养生饮食的经典学说。太上老君在道德经二十五章至关重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道家养生,点亮了明灯。
我中华之文化,领先世界之文化,唯我养生之文化,领先之世界之文化——孙中山
从古到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修道之人,在修身养性方面,探索出了很多对后人有益的宝贵财富,但时至今日,都不是十分完整、和完善的保留下来,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和有些拼凑的体系,给后来修者、养者、调者,产生了一些误导和误区。
人们常说,天地有道,人有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实际上我们道家先人很明白修身养性,对长寿和健康的秘密,甚至已经提出了不食人间烟火,便是神仙的定义。在修身养性中凝练了重要几点:
一、修,修者就是树立科学正确的养生观,的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即是合天地人之道。
二、练,练者就是懂得练的方法、练的时间、练的地点、练的方位、以及练的结果。——收获。
三、养,养就是回归自然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生理习惯、心理习惯和崇尚归真。
四、生,生就是让生命在自然回归中,不断在延伸过程中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活,活就是在生命的延续中,让人活出品位、活出格局、活出境界、活出道道来。
我们弘扬归真养身,实在上是为了解除人生痛疾扶邪扶正,已致中和,倡导归真养身:净心、守神、养元、保精、守气、方合自然之道,修者方可健康、快乐、长寿。
养身之道即是养心之道,妄想越少,心保持清静,保持慈悲的状态,保持节检的品德,遵循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你的身心就会健康。
养生就是调养,润泽我们的生命,使生命的机能保持在一种,协调、安定、健康的状态。
放下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人的命运是各不相同,对幸福的认知也各不相同,但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已及认知都是相同的。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大患也此而生,荤腥臭气足以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之元气凋零殆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这是人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柴是用来生火,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古代人吃的是糙米。油、盐、酱等是属于调味料,古代的人大多以生鲜蔬菜为主,鱼、肉类吃的很少,只有偶尔逢年过节祭拜神明或祖先时才能吃到鱼或肉,甚至有的人一生难得吃得上几次,因此古代人的体质大多属于碱性体质,所谓碱性体质就我们所说的阳性体。道亦强调:“阴阳失调谓之病”。中医学亦强调:“身心平衡,以致中和,乃治命、治病之最高准则。”中和系指阴阳调和,亦涵盖了西洋医学的酸碱平衡,这种学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十分明白阴阳平衡的关系所在。酸属阴、碱属阳,人体必须维持在弱碱性的体质时才能健康无病,当人体偏酸或强碱时都即将产生病变。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也就是现象,古时候,皇宫贵族,财主老爷,大部分都是生女孩,而往往穷人生儿子的则居多,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富人大鱼大肉吃的多,身体呈酸性体;而穷人吃的粗粮杂菜多,身体呈碱性体,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所以就产生了许多富贵病,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等。都与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古代人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人体都趋向于碱性体质,所以古代人比现代人健康,体力、精力都非常充沛,而且不容易生病。可是当体质呈现强碱时,由于阴阳严重失调时,人体会有不舒服之感,所以古代人平时须喝喝茶或饮用些醋,因为茶属弱碱性,醋属酸性,以用来平衡人体酸碱,使人体调和才能无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
整个大宇宙和人体这个小宇宙,都由“阴”和“阳”所构成,且于“阴阳消长”永无止镜的不平衡状态下,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维持生命。阴阳消长之中,若阴长阳消时,往往无任何明显的征兆,细菌侵入人体或白昼转变成黑夜,都属于阴长阳消,则无任何讯息。每当黎明即将来临之前,大地气温必将急速下降,因为于阳长阴消之际,阴阳必将有一番挣扎。我们人体于阴阳消长之中也是如此,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如今社会,人类如此之聪明,科学、医学如此发达与进步,一系列营养学、养生学等等、许多人都懂的不少,而疾病却愈来愈多,为什么?为揭示人类生命之奥谜,一切本源皆应要顺从宇宙的大道自然规律,维持阴阳平衡,归真到人的自身调节,平衡修复功能方和道。
也许很多人会问,人究竟能活多长?根据河图的演推,古人的原始寿命为1480岁,根据圣经的记载:造方舟的诺亚活了950岁,中国古代的彭祖也活到了820岁,根据考证,确有彭祖其人,而且孔子对他十分尊敬。以现代人难活到上百岁的情形下,或许将认为这些记载只是天方夜谭而已,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认为人类的寿命可达140岁,有的科学家认为应该达到250岁以上,假如人类可活到250岁以上的话,那么孔子说的:“人生70才开始”。这句话应该有其道理吧!
曾经有世界最健康的民族之称的爱斯基摩人,在种种科学资料证明,爱斯基摩人在冰点以下的恶劣环境下,人体机能极易失调,可是却属于全世界体格最好的民族之一,当时有位著名的探险家史德芬森在北极居住了数年,终于知道爱斯基摩人良好的健康,主要是来自于生食;该民族一生吃不到蔬菜,照理说应该导致营养失衡,可是由于他们都是吃生鱼和生熊肉,所以还能摄取到完整的营养。史德芬森特地带了一群年轻人到北极做了种种膳食实验,当人体摄取天然、生的肉类时,尿液中则不含有未消化蛋白腐败酸,体力、精力充沛,较不畏寒;而后,给这群年轻人吃了煮熟的肉类后,反而引起消化不良,体力、精力也愈来愈差,而且较怕冷。还有另一位北极探险家米伦也在种种的亲身体验中证实了史德芬森的膳食价值,所以爱斯基摩人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很健康,寿命亦近达100岁;当文明输入后,爱斯基摩人渐渐改为熟食,如今平均年龄仅剩27岁而已,这难道不是“火”所惹的祸吗?爱斯基摩人的饮食方法改变后,其寿命缩短了三倍之多。现代的中国人大多以熟食为主,假如又能回归自然以生食为主时,其平均年龄由现在的70岁能再増长三倍时,或许活到200岁该不成问题吧!“不食人间烟火者为神仙”,这是我国道家的养生哲理,不食人间烟火系指生、鲜食之意,古代道家极力探讨人生哲理中,早已得知人类生命的奥谜,因而倡导“生食”,生食才能使人体获得完整的营养,人体才能无病,才能快乐似神仙。可是人类为了馋嘴宁可吃得痛快而忽视健康,为求美味而拿文明、卫生、营养、来当挡箭牌,终于使人类逐渐远离自然、新鲜、完整、而渐渐失去健康以致无法自拔,演变至今,人类的寿命一世纪不如一世纪,体质也一代不如一代了。所以现代人有一种说法,病是吃出来的、病是吓出来的,病是治出来的、病是养出来的不无道理,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中国造字神奇,癌字是“病”下三个“口”一个“山”组成,这就是说,吃得多,堆成山,病也由此成山,即酸性中毒,不病才怪呢。
至今,现代人在必须饱受病魔的摧残下,勉强的活到70岁已感到心满意足了。人生70才是一生中最辉煌的开始,不论学问、智慧、经验和财力都较充实,正是为国家民族贡献的大好年华,可是现在刚达到这种成熟的年龄时,却必须回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怎不叫人深感遗憾呢?
养生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养生法,其中有得道者、有违道者、有缺方者、有失法者、更有无则者,养生最终的目的是养好身体、养好心理,调整阴阳寻求身心的中和,以达到健康和延长生命提高活着的质量,可是不少修者、练者、养者、反而把事情看得太复杂,不但没有练好身体,而且还英年早逝,实际来说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健康长寿。在现实生活中,按常规越易取得的物质,则有益人体,也就越易健康,所以现在好多人,都舍近求远,不断尝尽天下美食或奇珍异物,结果把身体越吃越糟糕。应该说是酸性中毒生病了。
养生之到饮食先行,人的生命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饮食,道家认为饮食具有寒、热、湿、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且各归其所生的脏腑,和经络。这更加进一步说明养生和饮食的重要性。寓医于食、寓补于食,不无道理。
在这里我要提到“风水”二字,一提到“风水”,也许有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迷信。那么先谈谈何谓迷信,迷信即指一个人缺乏理智,遇事不加以深讨,已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一味的盲目与相信。何谓风水?顾名思义,就是有风也有水,古时所指的风就是空气,水就是水质。空气和水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造物者的精心杰作,用以照顾天下苍生的重要物质,因此愈新鲜的空气和愈良好的水质则愈有益人体健康。古代先圣贤们早已彻悟了这种真理,所以十分重视风与水,为求取的最佳的风与水,必须考虑风向与住宅的方位,水源的品质或取水的方便,以及风与水的流向所产生的磁场问题等等,这些都与人体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终于演变成今天的堪舆学。(注:堪舆:(1)天地之总称(2)相地看风水的学问。)
说到这里我们有理由认定风水在人生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接着我还想把养生的饮食方面做些感想和浅谈,常言道:粗茶淡饭可养生。
先谈:“粕”字是由“米”、“白”为粕,粕即糟粕,系指废弃之物、垃圾之意。古代圣贤早已预料后人必将食用白米,而导致不健康。
再谈:“糠”:欲求健康则必须食用米糠,因米糠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人体乃因所需的营养素不足,使细胞无法再生存,才会致病。
续谈:“糙”、粕、糠;食用糙米人体才能生肌造血,故“糙”乃“米”旁有个“造”字。
由于糙米已去掉外壳而流失20℅的营养,久食人体亦将因缺乏这20℅的营养而生病,当生病时人体必将不快乐,这时必须吃草来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营养,人体就会快乐;所以繁体字的“药”乃“草”字头的底下一个“乐”字,草系指青草、青菜、果类,因此如:狗、猫等动物,甚至青蛙等小的动物,有病时或受伤时都去吃草,其实这不需要他们的父母去教,这就是天下万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
后谈:“饭”:生米谓之“米”煮熟的米谓之“饭”,饭即食反之意,也就是说:“您吃错了”。因煮熟的食物,其营养已大量流失,故古时道家主张“不食人间火”:即不吃熟食,惟有生食才能摄取到完整的营养。
我刚才为什么会在这里谈到“粕”、“糠”、“糙”、“饭”四个字,并做了一些简单的解释,主要是在我多年的饮食养生中学习、探讨、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些感想,过去我从事采集中草药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并从中也认知了不少对身体有调节、养生、强体、治疗等有益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现在使用过程中,相当难顾全身体的整体,常常出现治好了肝,损了肾,好了心伤了经等现象,并常常出现一些疑惑,近几年来,我重新认知了道家的归真养生法。特别是对道家归真法的学习了解后,调制出了一套未必完整和完善的归真饮食疗法。我在调制实践中,完全运用了糙米、黑豆、红豆、红枣、冬瓜皮、萝卜叶等近百种蔬菜、水果进行了相兼容搭配,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根据现代营养学而言,我所调制的养生茶系列,极易被人体吸收,也就是进入人体循环,是许多营养品和补品不可替代的。
古人说:“一个好的食品,就是一个最好的药品”。通过这句朴实的语言给人予莫大的启迪和无比的灵感,通过自身对几百位养生案例实践证明,但凡在修心、养生、调理、凡事莫复杂,复杂麻烦大,理当求简化,知难则行易,养生皆如此,方能得长寿,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结果。在修身养性这方面是大家期望能健康长寿,纵然有了成篇的大道理,有了种种的依据,这些均属枉然,俗话说:“江湖一点诀,点破了不值三文钱”,这句话更说明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复杂,而只是一点小诀窍而已。同时对饮食也需要有科学的界定,对不同属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病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不同的调养方法,养生也需要与万病归元的方法,去调、去养、去练,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调养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同时养生还需要忌口,俗话说的好,养生不忌口,跟着医生走,凡是病人或调养之人,必须注重饮食,注意忌口,对治疗恢复和健康十分重要。
为什么现代人热衷于养生,有一组数据,也许可以回答,人群中健康者5%,20%看医生,75%亚健康,其实亚健康就是不健康。可是许多人根本不明白何为养生、何为健康,甚至有些误区,有人说:“能吃能做事就是健康,也有人说我刚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后一切正常,这就是健康”。更有人说健康不难,平时有了病痛只要打一针和吃包药就没问题了,其实大家都心中有数,只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或是寻求不到有效的健康方法而自我安慰罢了,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
老君日: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
知道了阳阴平衡,元气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
为了长命而厚其生,欲人为地追求长生、愈达不到目的。只有自然无为,不贪生,不厚生,无意于长生,才能自自然然延长寿命。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不思不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这是“有为”,是人为的逞强,此乃修炼之大忌。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炼者必须合道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气强硬,使肌肤强壮,然而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走向反面。这就是失了冲和之性——“常”,也就是背离了“道”。背离了“道”,不仅不能长生,反而会过早夭亡。
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最宜谦下柔和,这就是大道。
养生之道就要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拜自然为师,从自然的规律中寻求至真、至善、至美的道法,这个课题不是哪一个团体哪一个人甚至一代人能完全破译和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之所以各种各样的奇形八状,层出不尽的各种病种出现与人的基因环境生活、生活饮食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心理环境是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修身养性者必须遵循一个字“道”,它是亘古不变的大法。道家饮食养生可平衡阴阳、调理五行,改变性格、改变心态、改变命运、改变全人类。
也作为我今天粗浅谈道的结束语,望各位在座的高道、大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江西省道教协会
张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