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信阳
黄信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458
  • 关注人气:3,6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之道源浅说篇Introduction of DaoIII

(2010-09-17 05:00:40)
标签:

抱朴子

法中

玉皇经

难于

不传

黄信阳论道

黄信阳

杂谈

分类: 道学经典与全真科仪

    易于财者,自七日而十月、三年,可数之费也。

  养胎者一人,护法者二人或三人,计每人一日资银二分,三人则六分,四人则八,最易数。

 

  易于侣者,

  护法之伴侣也,即二人、三人辈。

 

  因重真之神清而明,

  清明者,情欲之窦未开,声乐佚之念未启。

 

  炁完而足,

  筋骨坚强不衰败,无昏惰之气。

 

  用兵护力而扶持颠危昏眊者少也。

  纯阳真人曰:“免颠危,要人叫。”

 

  斯谓之四易。其炁已败于化精者,

  此又详言十六岁以后壮年、老年败精者之修。

 

  则必用炼精之功。故有四难,难亦时、功、财、侣也。难于时者,精已虚耗,无大药之生,必采练精以补精,返炁而补炁,则真炁大药始有所生多。百日之关,如有年之愈,老则不能以百日而返足炁,亦不能以百日而止功也。

  或二百日,或三百日,未可知。

 

  难于功者,功日百日,有期内、期外之不同。

  期内者,五六十日而得气足者,如曹老师五十日得是也。有七八十日得气足者,如我以两月半而足炁,然其初,尚有一月调习。期外者,过百日之外,炁始足。

 

  是以年以渐老,则用功渐多。如神已昏眊,必先养其清明。精炁以耗竭,必先养其充实。岂朝夕之力而能然哉?

  昔钟离真人《道要》云:“晚年奉道,根源不固,自觉虚损而炁不足。十年之损,止用一年功补之,名曰采补还丹。补之数足,日浙以增,名曰水火既济,曰人仙是也。”

 

  古之教人得之者早修,莫待老来铅汞少者,

  铅少者,元阳真精真炁之耗竭,遂致有精干者,有阳萎者,有气喘者,有腰背痛折者,有筋拘而膝不屈坐者,或坐不能久耸直立者,皆是。汞少者,元神本性之昏沉,或采取不能张主而精专,或烹炼不能进退而终始。皆迷惑错误者多,而成真火全候者少。如此何以能百日而止功。

 

  皆为此也。

  铅汞既少之时,而奋志清修,犹可望成丹而证道有准。《经》云:“八十尚还丹。”又曰:“百二十岁犹可还。”若不决烈精进,则堕有死之类而已。故戒之曰:莫待老。昔马自然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难于财者,以行道之期久。

  或百日,或二百、二百日。

 

  日费之积多,

  百日用百日之劳,或至二百日则多矣。

 

  不可以数限也。

  不可以限以百日之数,而为二百日,三百日之给。

 

  难于侣者,用功日多则给使令之久,扶颠危之专,遂至护道未终。或以日久功迟,而疑生厌心。

  有疑其功不知成否,有疑不知何日成功。

 

  或以身魔家难,身魔者,护法之身有病魔或有灾异。家难者,护法人父母,妻子有大变故等事。

 

  而变轻道念,

  因有魔难,遂变易护道之念。

 

  此往往有之者矣。

  抱朴子昔云:“为道者,病于方成而志不遂。”

 

  又观古人所谓:“同志三人护相守。”又曰:“择侣,择财,求福地。”

  老君言,诸小小山者,皆不可于其中作金液神丹,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通食之鬼,此皆邪气,不令人作福,但能作祸。

  福地者,抱朴子曰:“按仙经云,可修行居者有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互山、潜山、青城山、峨嵋山、绥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龟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皆正神在其中。若有道者登居之,则山神助福。”

 

  而福地者,不过不逢兵戈之乱,不为豪强之侵,不近往来之冲,

  昔抱朴子曰:“按仙经云,得道者与世人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言不与交,身不与杂。”《太上胎息气经》云:“凡修行,切勿令人知。人知名至,则祸来不安。”

 

  不致盗贼之扰。

  房舍华丽、衣服鲜美、饮食丰盛、财物盈余、库藏充满、家俱器用奇巧,皆招盗贼之由。

 

  略近城市,易为饮食之需,

  城市太远,买办奔走烦难,恐护法人要多方有待者。

 

  必远树林,绝其鸟风之聒。

  昔许由以瓢挂于树,风击之鸣,由则弃瓢,亦其一验案也。

 

  屋不愈丈,

  丈室不容众,仅足三五人居为修行所。若大,恐盗贼可据为穴,故曰仅取蔽隔风雨为止。

 

  墙必重垣,

  内外完固,遮护恶虫,恶兽之患,为得其宜也。

 

  明暗适宜,

  可令人护关者得以舒畅,不生疾病。

 

  床坐厚褥,

  褥厚者,和软而坐不厌。

 

  加以洁精芽茶,淡饭,

  禁戒甘脂荤腥,专持素食。宜遵《四十九章经》元始天尊法旨所云“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津梁。子欲学道,清斋奉戒。众生舍清净,耽荤膻而以触法,譬之饿鬼饕食死尸。

 

  五味随时,

  五味者,咸酸甘淡,油盐酱醋之属。随时者,安其所遇,随有随无,不烦于搜索。

 

  调养口腹,

  饮食不宜过中,有过则有伤害。

 

  安静气体,

  安居丈室,而行住坐卧不为世务尘劳。凡真实修行者,静定其心,先静定其身。

 

  亦易易事耳。然亦古人之长虑也。

  古人每有入室之事遗嘱,我今亦详说入室事宜,修士当预为计划,免有违缺。

 

  又有极口称为财不难兮,侣却难者,是何也?

 

  求财助道者,或以自己家资变易而得,或以外护出财助道而得,何难?

 

  盖为学遣,本皆智士,而每人品不同。或以德胜而行道之心不专;或以志欲为仙而德不足;或以始虽勤而终则怠;

  《玉皇经》忏文云:“求道未勤,岂能成道?”

 

  或喜于谈笑而问道若勤,其力行实悟全无有;

  天尊言:“知吾道者复不能行,行吾道者复不能久,难至于道。”

 

  或初一遇,待师家以杯茶,便问如何成黄芽,

  黄芽若教如此易闻易得,遍大地田土中尽长黄芽,胜于稻芽、麦芽。

 

  饮师家以杯酒,便问如何到了手,

  若教了手以杯酒可换而得知了,各酒店中人人皆是了手神仙。故抱朴子云:“世间浅近之事,犹不可坐待而知,况神仙大事乎?”

 

  轻视如俚言之笑谈,即持谈笑之闻认为得理,

  钟离真人度纯阳时,纯阳正为九江府德化县令,弃官而随钟离,尚有一词云;“上告师尊,弟子相随七八年,肩头压得皮开绽。足下生疮五七番,并未获师一句言。”此词在物外清音书中久矣。即能弃官,便知有盖世至行,犹执弟子之礼多年,而后得闻道、成道。未有初通便传、便闻之理,如父教之栽稻锄麦者乎。刘海蟾为燕国宰相时,钟、吕二真人造府而度,刘弃相而随,六十四岁也,至六十九岁而闻道,而后得成,抑岂有轻易得传者乎?世有光棍一见便传者,别有一故,为方士考诈设之假言及治一病之小功而欲谋一日之饮食者,欲缠绵取年月间之供给者,欲证取长久之衣食者。非若此易言以速其所好,遂其遇见,何以得心腹相投哉?而谓天仙、神仙大道亦可如是闻问为哉?

 

  或以好胜务奇,而欲闻独异于已,称独胜于人,徒务知道,而不行道,

  此一等人,欲自夸得秘闻秘法胜于人者。

 

  或有徒务博闻,而唯自夸为能士;如遇一宾友曰能这件,则亦曰这我也能;遇一宾友曰能那件,则亦曰我也能。不论邪正是非,一概俱闻,实无学道、行道之志;

  此一等人,浮慕称博,绝非专学。任旁门邪说,不黜之为非,虽正理真言,亦不求彻悟,所以不能学道者。高明其师当慎言于此人。

 

  又,或有诈言医士学谈道,而涉猎却病旁小坐功。遇富贵者用药无功,又恐他人夺其主顾,故传以坐功而却病,为钩连擒拿之法耳,何有于学道之?

  此一等人,我遇之甚多,所见皆是如此。

 

  或本忘不真学道,但借学道为芳名,而阴行不道之事;

  不道者,悖道之事也。凡有口称学仙道,求长生不死,遂遍有人曰:我能仙道,长生不死。愚人遂信之。及谈之,乃说用女人做彼家。不知其心实为欺骗人家女子,行好淫之计耳。又有口称能炼丹眼食不死,能点金银如山岳之多,哄骗愚人出本烧炼,遂拐其本银而逃者。皆不道也。

 

  或以口称学道、知道、行道者,而心实不学、不知、不行者;

  此不见张紫阳真人所谓“今生若不学修真,未必来生甚胎里。”马自然真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等人当以二真人之言自醒。

 

  或以父母妻子忍受太重,而道念亦重,欲割然修仙,则恩爱不能尽舍。

  《玉皇经》忏文云:“求度虽专,尚多宿累。”

  《息经集注》云:“根念未固,不能进修。”

  《太上灵宝大乘妙法莲华真经》云:“今迷诸世纲,虽有真心,固不为笃。抱道不行,而自望其头不白者,亦稀闻也。”

 

  欲系恋恩爱,又怨无常速到,失却千万亿劫难逢之道。此谓之两持之心,而出两失之心也。

  心两持则惑而无决,必无成功,而至于两俱失,必然之理。

 

  无常速到,道果得手?恩爱在乎?所以行道、护道三人,须要决地立志、修德、修道。

  修道者,即戒律中不杀、不盗、不淫、不酒、不妄语、不绮语等皆是;凡匡君护国、救世安人、救水救火、救灾救旱,及以慈悲心救人患难、疾苦、贫穷、饥寒等皆是。

 

  于此前列假心学道数事辨得分明,全天所犯,不妨道行,而后可称同志。

  自“学道本皆智士”句以来至后“一晤一言知择耶”止一大段,皆言有道之上访外护同志之难及正道明师访同志弟子之难者。同志者,能苦心修德、诚心同道者方为真同志。

 

  但侣之难于同志者,

  于前十一款之外更有甚不可知处。

 

  又有难于择者也。

 

  以同志者未必出于一家一乡,而为两相素知,

  若师先已得道出神者,则眼见耳闻,上可过色欲二十四天之上,同佛见闻色欲二界者,普天之下以及诸地狱中皆可见闻。凡有学道而愿为门下者,皆不越所见闻之中。若师家只得于遇仙传道,犹为访友、访弟子于护道之谋者,则难择人也。

  出于一家者,如曹还阳度亲兄曹复阳,如冲虚于传堂弟太初,常侄太一是也。出于一乡者,如还阳真人度三里许之冲虚、真阳二人。如真阳度一里许之徒太和是也。其根基性德,素有相闻。

 

  如一身之德行不藏者,暂遇之,不识也。

  不藏者,即儒家所言不善也。人之善恶,必久相处而后知。焉可用诈?多闻其言,善恶自露。德可虚称,久稽所行之迹,则善恶难掩。

 

  如一心之邪慝深邃者,面交之难察也。

  此辈人心中全是邪恶之念,所行全是邪恶之事,意图神通及点化服食,欲得势力强大胜人。假作尊师敬友,殷勤问题,此面交假局,明师亦当明此。

 

  如祖父辈之基恶种祸者,远见之不及也。

  祖与父以大恶为基,则孙与子未必肯为善。且前人为恶,报身不尽,必报及孙与子。唯居近者而后知世积,若生各异方,长各异地,斯亦不能远见也。

 

  此皆上苍之必不付道者也。

  天将恶报,而师家传以大道,是谓妄传非人。

 

  如何而能以一晤一言知择耶?

  以前十四等人皆选择贤弟子外护之难知者。一晤者,两人对面一会也。一言者,一相会之谈也。总言相交之浅。

 

  假令即有圣德坚志之士,

  假令,是今无之中而或有,不可必有之言也。全德者,在世法中能全五伦之德,于道法中又能全五戒。此是君子圣贤人品,便是修仙修佛之根器。坚志者,非上所说十四等不同品之假志。真实有心亲师同学,具弟子之威仪,执弟子之职事,不违师言,不犯道律,不犯王法,时时切问近思,一有所闻,便求实悟,不肯虚度光阴,不敢虚负圣教,此便是真实坚志者。

 

  必于学道修仙,于师家之逢,邂逅难于相信。

  邂逅者,偶然之相遇也。师固不能辨弟子之善恶诚伪如上十四等者,学道弟子亦不能辨师家之邪正圣狂。不能辨即不能信,虽有相遇耳,为徒遇耳。

 

  所以难于相信者,又系认道不真,

  平素操慕道之心,每被方土哄曰,用女人交媾为采补接命,可得长生不死。见其说有一端道理,迷不识此事是假。及见真正仙道清静,亦有一端道理,却不与淫污者同快活,心中冷落,持疑不信。何者为是?不能认正为真,即不能学道,虽有坚志,亦不成其为坚矣。

 

  不素识其道德有无,

  不紊识者,不曾平日相交接也,故不见不闻师家之有道德、无道德。所暂时一遇,相谈妙理,而学者乃犹疑为口头言。回想前所闻者之无所证,疑此亦未必有证。不知邪说假设诳人者必无证,不知仙道实悟其修者必有所证。皆由未亲近师家,未见实历有证也。

 

  果邪果正,而不敢轻于信也。

  可惜虽遇正道,亦不得实闻之道。缘师家知其不能破疑而改邪归正,便是非才无用之人。譬如无目之人,粪秽臭处也将鼻一闻,沉香脑麝香处也将鼻一闻,终不能弃臭而久留于香故也。

 

  此尤见侣之所以难也。

  此前“假令”起至此一段旨言学者遇师之难也。

  昔吕真人云:“弟子寻师易,师寻弟子难”者,是慨叹学者未有知识时,略起一念,云仙有神通变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我当学之。起初遇一人,不问其知道否,便拜之,即是一师也。遇三人、五人、十人,俱拜之,即是三师、五师、十师。闻一句鄙陋非道之言,也为一言之师;闻十句粗浅之说,也为十句之师。何其易遇、易得 7 随其真伪邪正,总是无选择故也。若有道之师寻弟子,要弟子及祖宗历代积德循道,谓之有根基。灭却恶念,绝无恶事、远邪归正。精勤实悟,谓之同志,此等人最难得者。若祖宗及身无德而轻道者,不传。有恶念、恶事者,不传。口空谈而心不实悟者,不传。执却病坐功而欲学之以求成仙者,不传;视仙道同于房术,以女人为鼎,取淫媾为可成仙者,不传。始勤而终怠者,不传。此皆选弟子之必当如是也。故曰:“师寻弟子难。”古人云:“可喜唐朝吕洞宾,至今犹在寻人度。”萧真人亦云:“朝朝海上寻同志,寻遍东吴不见人”是也。

 

  彼世人遇区区奔走者于一倾盖间,而曰得遇仙,曰得遇侣,果何所得哉?

  胶住于一方者,与奔走游历于四方者,相去甚远,不得常相问学。倾盖者,收来伞盖之说也。张雨伞而行,半途相逢立谈则收伞,故曰倾盖。古之子华、子程,本有道之上,孔夫子相遇于途,倾盖而语,夫子曰:“目击而道存。”此唯圣能知圣也。今言倾盖,极言偶然一见,相谈不久,何能得仙传道?何能得侣护道?以不得而曰得,果何所信心而为所得哉?

 

  觅师侣者尤当以此为鉴戒。

  古仙从来无一相遇之初而即传于后学者,亦无一遇之初而即得护道于贤侣者,凡后学觅师及有道者觅侣,皆当以此说轻遇之不得人为鉴,亦以轻信于一遇为戒。

 

  但后来修士,必于人道中先修纯德,

  人道中者,即五伦之事也。君当忠而忠,亲当孝而孝,兄长当顺而顺,朋友当信而信,谓之纯德。高真上圣皆言传得其人身有功者,当传于有德之人也。传失其人,九祖受冥拷。又云,妄传,九祖受冥拷。皆言妄传于无德恶人也。有仙道者,安敢妄传非人哉?凡轻易传人者,邪说诳语耳,意图诱哄人财物,故意易其言,以为相投遇合之机者,抑可轻信者耶?

 

  又能信奉真师,

  昔葛稚川《神仙传》云:“刘政求长生之术,不远千里,苟有胜己,虽奴客,必师事之。”今人若能如此,自有真仙踵门。

 

  慎择贤友,

  即以前所谓择侣之说。

 

  精心修炼。于此浅说中语,

  即修德之款,修道之款。

 

  一一勘得透彻,则长生不死、神仙、天仙、佛世尊可计日而皆得矣。

 

  于又愿同志者共勉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